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我叫兰世立:昔日我是湖北首富,如今身陷囹圄
作者:
我是兰世立
日期:2010-9-25 20:49:00
我就是兰世立。
曾经我是湖北首富,如今我身陷囹圄;曾经我是高官权贵的座上宾,如今我沦为了阶下囚;曾经我是商界枭雄,如今我的企业被破产——一个曾经创造中国民营航空神话的“东星航空”。
东星航空是一家完完全全的民营航空公司。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由辉煌而至衰败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媒体报道的资金短缺?是坊间传闻的政商不和?还是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种种“搅局”?
我今天的景况,是我个人为人处世的悲剧,还是这个时代国进民退的硬伤?我究竟做了什么?这是否就是我的终曲?
我有话说。
当我口袋里揣着仅有的270元人民币,骑着一辆“长征牌”自行车,在珞珈山饭店租下一个小卖部做门面,从家里搬来了写字桌和沙发,忍着武汉火炉的酷热接待客户的时候;当我每天用三碗热干面当粮食,节约每一分钱用于创业的时候,我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挣自己的血汗钱,一定可以,却没料到在成功之后,会有今天的“结果”。
所以我要写下来告诉世人,兰世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东星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申明一点,我现在还在狱中,只能请朋友为我代言。但我保证下面文字都是我亲笔所写,写于2009年被监居期间。
鉴于情况的特殊性,基本上我不回复网友的意见,也敬请网友们多思考,慎评论。
日期:2010-09-25 21:20:51
写完日记,我仍无法入睡,那是在为未来的“东星”而激动。东星怎么办?怎样才能办好?未来的“东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又爬起来还利用自己的那么一点经济学的知识写了一份《关于创建东星公司的几点设想和可行性计划》。写完了才去睡觉,可天尚未亮,我又醒了。那是担心自己又有变化,不敢去丢掉铁饭碗创业,又爬起来写了一份《辞职报告》。我已经下定决心,天一亮就去向单位递交辞职报告。
现在想起来,我都有一些后怕。当时自己可是一无所有,四大皆空,何来的勇气敢于抛弃一切,纵身一跳进入商海。一个二十五岁的的青年,除了胸怀一腔热血,哪里来的那股勇气?哪里来的那股豪情?那种远大的理想……
也就是那一天,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星”诞生了,也就是那一天,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步一步的走向现实,也就是那一天,自己的生日变成了“东星”的生日。
当时我只有一个袋里仅有270元人民币,骑着一辆“长征牌”自行车,开始在珞珈山饭店租下了饭店当时作为小卖部的大约十五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我从家里搬来了写字桌和沙发,记得那沙发是组合式的,白天用来接待客户,晚上用来当床,反正只有一个人。当时武汉的天气热得难受,白天室外温度40多度,室内温度恐怕有50度,从外面来的人站不了三分钟,要谈事我便将他引进饭店里的大堂。
当时的珞珈山饭店可是武汉少有的几个有空调的饭店,后来我才知道,正是因为饭店里有空调而门面没有空调,饭店里没有员工愿意在那上班,那小卖部才关门租给我的。白天还好,晚上门市简直就是一个蒸笼,如果要在里面睡觉,可能会有被蒸熟的可能。没有办法,我只要上半夜在门市的门前将沙发搬到外面睡,到下半夜天冷了再搬进去睡。
记得当时每天三碗热干面,二两粮票一角钱。当时只有吃热干面最为经济,既当饭也当菜,一餐仅用一角钱就解决了。筹备公司差不多一个月,总共用了二十五元五角。
日期:2010-09-25 21:25:28
为了省钱,我每天骑着自行车从武汉市武昌街道口过长江大桥到汉口花桥的武汉市工商局。当时武汉市的市区的最东到最西面,每天往返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武汉市民即使骑自行车过汉口也会骑到中华路码头座轮渡过去,但那需要花一角二分钱,人六分,自行车六分,往返得两角肆分呢,我实在不敢花这个钱。
记得当时的二百多元钱我几乎每天回来都数一数,看花了多少,还剩多少,剩下的钱还能撑多久,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筹备的二十多天我花了二十五元五角。我还记得除了每天三碗面三角钱的必要开支外,另外的开支大概是买了几本信纸和笔,当然还有买了几支冰棒和几瓶汽水。喝那一角六分钱一瓶的汽水是件让人心痛的事,那往往是为了招待别人我沾的光,我自己还真的不敢单独去喝一瓶。那时是买一分钱一支的冰棒还是五分钱一支的雪糕我还得掂量一下呢!
其实当时钱还是小事,一个人创业的那种孤独,被人不理解,当时经商是件让人非常看不起的事。社会上读书了的无论大学、中专毕业便是国家干部,其它人便是国有职工,最差的也是集体工人,无业的人员才经商,而无业人员几乎只有劳改释放人员和那些犯错而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也就是说当我决定经商的那天起,便把自己与他们构成了一类人了。
这件事最伤心的是我那老革命的父亲,当年他离休,家中那么多的子女,因哥哥都在当兵,我与我姐姐难以顶他的职。不知道下了多大的决心才将他那革命几十年唯一的遗产——顶职的指标给了我。满以为家中唯一的希望都在我身上,几年前,我偷偷地考学又偷偷地辞去了公职,那时候他已经很不满了。在他以为,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去读书,读几年的书完了还不是找工作,这简直是不务正业,所以他一直抱怨不已,别人父母得知孩子考上大学都兴奋不已,他对我辞去公职,关键是抛开他留下的唯一遗产而偷偷地去考大学这件事都一直耿耿入怀。但那毕竟是上大学,是进步,他不理解还能接受,而这回,好容易大学毕业了,又是国家干部了,又辞职了,这回他不能接受了。上次是砸了他传下来的铁饭碗,这次又砸了自己的铁饭碗,他愤怒了……
日期:2010-09-25 21:31:28
其实当时钱还是小事,一个人创业的那种孤独,被人不理解,当时经商是件让人非常看不起的事。社会上读书了的无论大学、中专毕业便是国家干部,其它人便是国有职工,最差的也是集体工人,无业的人员才经商,而无业人员几乎只有劳改释放人员和那些犯错而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也就是说当我决定经商的那天起,便把自己与他们构成了一类人了。
这件事最伤心的是我那老革命的父亲,当年他离休,家中那么多的子女,因哥哥都在当兵,我与我姐姐难以顶他的职。不知道下了多大的决心才将他那革命几十年唯一的遗产——顶职的指标给了我。满以为家中唯一的希望都在我身上,几年前,我偷偷地考学又偷偷地辞去了公职,那时候他已经很不满了。在他以为,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去读书,读几年的书完了还不是找工作,这简直是不务正业,所以他一直抱怨不已,别人父母得知孩子考上大学都兴奋不已,他对我辞去公职,关键是抛开他留下的唯一遗产而偷偷地去考大学这件事都一直耿耿入怀。但那毕竟是上大学,是进步,他不理解还能接受,而这回,好容易大学毕业了,又是国家干部了,又辞职了,这回他不能接受了。上次是砸了他传下来的铁饭碗,这次又砸了自己的铁饭碗,他愤怒了……
日期:2010-09-25 21:37:49
记得父亲那天来的时候,也是我运气太差,那天因前晚武汉下大雨,那时候武汉市政设施很差,雨水无法排出,我租的门市地势又较低,门市里泡了一尺多深的水,沙发、桌、椅都泡在水里,因沙发太轻都漂在水里,无奈之下我找了几块砖压在上面,父亲进来因不知砖是压沙发的,在我不经意的情况下,搬开了沙发上压的砖,结果沙发漂在水上面,他脸上的那表情我到现在记忆犹新。那天我让他出去换个地方坐,父亲执意不肯,我们父子俩站在我的公司——一个被水浸泡着一尺多的房子里谈了许多,这是我二十多年来与父亲最长的一次对话。
因为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一年也只有几次,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父亲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他被关进学习班我因为小可以去看他以外,便是他每次给我买的那些连环画,还有那偶尔带着我去开会和下乡的情景。每次他开会在台上讲话总有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我不知道他讲的什么,但我知道他的每次讲话都很受欢迎,每次下乡就更受欢迎。每次他到那里,总有四面八方的农民拿着家里的好吃的赶来,有些老农民见着他就下跪,当时我不明白,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父亲解放前一直在那革命,带着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因为父亲是他们的恩人,给他们分了土地,分了房子……
父亲当时看着我,看了许久才说了一句话:“没想到革命革到老子头上来了……”后来,他告诉我,我爷爷也是个商人,我从小到大,准确的讲,从小直到那天为止,父亲从来没有给我提过爷爷,我记得我曾几次打听过,,但没有人告诉我,都对此非常隐秘。我后来隐隐知道爷爷的成份不好,那时候成份不好可是天大的事。那时候成份不好,会使你全家乃至后代无法抬头做人,我也没再打听,这天父亲竟主动说起了爷爷,他说爷爷当年也是做生意的,在明伦街上有几个店铺,还有酒楼,后来因为酒楼失火还死了几个人……记得那天他曾告诫我,要做生意就要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一句话,一件事都可以引来灾祸……爷爷曾告诫他,千万不要做生意!他想不到我会去做生意,而且是丢掉铁饭碗去做生意。这一事实,他无法接受,最后,还丢下一句话,如果我执意孤行,他就没有我这个儿子!
日期:2010-09-25 21:39:55
那天父亲站在水里说的每一句话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父亲就是父亲,那时候我们年少不懂事,几乎没有一句话听进去了,反而把父亲的话当作反叛的座右铭,后来在所谓小有成就的时候,还时常得意。
很快,父亲的话就得到了应验。公司一开张,便有小地痞上门收“保护费”。于是打了两场架。如果我不是当年学了一点武功,我相信看到他们那些长刀短枪的也被吓回去了。尽管我镇住了他们这些小地痞,但此时我才清楚,踏上经商这条路,便开始了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了。
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那时候办一个公司有多么的困难。首先是公司的所有制问题,当时中国的企业只有三种,国有,集体,外资,私人是不可以办企业的。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现在很庆幸,当年我没有去找一个单位挂靠。当初四通的万润南,联想的柳传志,还有像华晨的仰融,国家都没有投过一分钱,结果呢,一夜之间,全都共产了,公司与他无关了。这就是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悲哀。
好在我当初就发现了这一点,不管你们说得天花乱缀,我就坚决不搞挂靠。
一九九一年,在中国要成立一个公司有多难。从一九九一年六月五日开始,到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领取《营业执照》,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也算是奇迹了。记得当初,我每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到汉口,因武汉市的政府直属部门全部在汉口。而从武昌的街道口骑自行车到汉口的花桥武汉市工商局大约三十多公里的路,我每天早上去,晚上回,中间还要去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还有税务、海关等等政府部门。当时的中国政府部门不像现在办事有窗口,有咨询部门,受理部门。那时候,准确的讲,所有的政府部门办事,无规章,无秩序,什么事情似乎都可以办,也都可以不办,他一高兴,什么事都给你办了,他不高兴,你就办不了。当然,那个时候有一个好处,还没有那么腐败,也没有什么行贿,要是现在,我连行贿的资本都没有,可能会更惨。我估计那时候最大的行贿可能也就是请吃一顿饭,送两条烟或者两瓶酒,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连烟酒和请吃饭我都没有资本,到是他们请我吃了二顿饭,这二顿饭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日期:2010-09-25 21:42:10
一顿饭是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外资处的张红卫科长请的。因为我每天去他那儿,缠着他不放,也慢慢熟了。那天中午他拿着饭盒要去食堂吃饭,我准备走,等他下午上班时再来,他也知道每天我会在他吃午饭的时候走,下午上班再来,便叫我跟他一起去食堂吃饭。我说下午再来,结果他一不高兴眼一瞪,喝道,怎么不给面子,请你吃饭还吃不到。无奈我只得跟他去了食堂。
工商局的食堂很漂亮,他当时专门点了几道菜,有青椒炒肉,爆猪肝,还有一个鸡蛋汤,这让我感动不已。一个当时大权在握的官员,没有收我一分钱的礼,也没有吃我一顿饭,反而自己掏钱请我吃饭。多少年,我在很多地方提起此事都很动情,可惜是这样的官员竟然一直不得志,他的下属同事后来都提了处长、局长,可他一直是个科长,直到退休。
还有一顿饭是武汉市外经委外资处的刘世庭科长请的。那天下午我去外经委办事,一直等在那里,也是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去那里,那天我去他的办公室,他要去开会,结果快到了下班的时侯,他才回时,看见我还在那里,他又要出去吃饭,便说:不好意思,让你等一下午,这样你陪我一起去吃饭吧。我说我要走,结果他很不高兴的样子,别人请我吃饭还请不到,现在我请你吃饭还吃不到。这顿饭是在当时武汉最高档的长江大酒店,那餐饭是一个外商请的,因为他们要成立的公司得到了政府批准来答谢他们,那餐饭非常丰富,据说要几百元一桌。我当时就想我们公司成立之时,我也一定要在长江大酒店请他们一次。
这个刘世庭也是一个官运不济的人,他的手下后来都当了处长,局长,他直到退休也只得了个副处长。当然,决不仅是他们俩个都请了吃饭,我去办公司,他们的态度、作风,在某些程度来说,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东星,东星这么多年来给国家、给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应该说都有他们的功劳,这样的好干部如果多几个,中国不是多了多少个东星。
记得很清楚,我是在公元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领到工商营业执照的,这次领取《工商营业执照》还得感谢张红卫。那天我早早地到了武汉市工商局,张红卫高兴的通知我,《工商营业执照》已经办好了,并从抽屉里拿了出来给我,我当时高兴极了,捧在手里连声说,谢谢。当我捧着《工商营业执照》准备走时,他说要交费三千九百元,我吓了一跳,这么多钱呀,他看见我发愣,便说:“没带钱呀?”我连忙说:“是是”,他停顿了一下说:“那你写个欠条”,到时再送过来,我一听高兴坏了。首先,我还没有这么多钱,再者不给钱,我的《工商执照》拿不回去,拿不回《营业执照》,我就什么都不是。我当时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只会说:“谢谢”,可能是一连说了许多“谢谢”,他当时有些诧异地看着我,那个情景我到现在记忆犹新。
日期:2010-09-25 22:48:31
领回《公司营业执照》的当天,我便开始了招兵买马,记得当我当时第一个找了徐红春,并请他去找华工学计算机的人来,然后找了咸宁在合资企业当部长的石成,结果这两个人都没来,都给我介绍了几个人,徐红春给我介绍了二个他们华工毕业的赵亮、孙向宇,而石成则给我介绍了佘XX。这样,便有了第一批人,除我以外,他们是赵亮、孙向宇、佘XX,秦润柒五人。紧接着,过了几天,我们便对外招聘,当时我们用A4的纸打印了几十张招聘启事,骑着自行车在一些电线杆上一贴,第二天便来上百人。
记得当时来的人很多,我们招聘的人又非常少,本来只招三五个人的,结果还是多招了几个。我们招收的人主要是武大和华工毕业的,但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王辉,一个空军的大校,一个师级干部非要到我们这里来,他说他退休了很无聊,想找一个事干,哪怕不要钱,像我们这样的新鲜事他很想参与。因为我三个哥哥都是当兵的,我一直对军人很尊敬和崇拜,更何况是一个师长,我很高兴的将他留了下来,直接任命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还有一个人是周维,这个人是佘XX发现的,因为周维是江汉大学毕业的,当时在一所中专学校当教师,并未引起我的注意。佘XX在与他们交谈中发现他对电脑软、硬件都比较熟悉。在当时电脑称之为电子计算机,中国民众还相当陌生,除了科研院所,很少有人知道这玩意,他居然还很熟自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记得余光辉看他还比较灵活,除是当场让他拆装了一台电脑,和装软件外,还给他出了一个小难题,把他带来的几十盒空白录像带让他去卖掉,第二天他还真的成功将那些空白录像带卖掉了,这样他被破例录用了。
这样,到了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二日,武汉东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第一批职员就算齐了,他们是王辉、佘XX、孙向宇、赵亮、周维、高小红、白小樱、吴小青、魏劲松、王承东、秦润柒加上我共十二人,人都招齐了,到底干什么,说心里话,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好,当初创办公司说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只觉得自己应该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自己想干的事是什么,自己也没有想好。其实我当时创业真的很盲目,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只是想自己应该干一点事。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
日期:2010-09-26 12:28:33
说起自己干上电脑,纯粹是歪打正着,这主要是当时的政策、法律把我给推上去的。我当时要去注册公司,工商局告诉我,这根本不可能,当时的中国只有三种公司所有形式国有、集体、外贸、个人办公司,根本不可能,我无奈之下,四处打听,后来听说有一个东湖开发区,那里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创业,我找到了东湖开发区办公室,这里的工作人员倒是很热情给我介绍了许多情况,介绍东湖开发区主要是搞科技的,什么光、电、生物……奇奇怪怪,总之,高科技的东西。当时九十年代初,跟谁来说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我保证谁都会头大,头大是头大,但在他们所介绍的这些产业中,有一项我不陌生,那就是电脑。因为这毕竟是我在武大上过计算机课,见过也摸过那玩意,那是高科技,在那键盘上敲一敲,屏幕上会显示字,还可以打印在纸上。记得我们在学校里它那时还只能打英文,现在它已经可以打汉字了,那天我还详细了向他们打听了计算机产业的情况,他还向我推荐了开发区的两家从事计算机产业的公司,一家是四通、一家是中国科学院的的汉理公司。
这二家公司都在武大附近,我当时便跑了过去。当我去四通公司时,他们详细了给我演示了他们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他们自己创制的四通2401中文打字机,它一个方面让我很兴奋,因为四通2401对中国文字打字,由传统的铅字、钢笔刻字是一个革命,但同时也让我很失望,因为他不仅样子不好看,屏幕还很小,打字的速度也很慢……到了中科院汉理公司一看,使我打开眼界,这就是我们在学校上课使用的苹果机,显示屏、机箱、键盘、打印机往那一放,有模有样,尤其那显示屏上一次显示那么多的字、漂漂亮亮、不像四通那样只能显示三行字,还是液晶显示。一连几天,我装作要买机器的,几天都泡在这二家公司,反复观察,终于心里有了底,尤其是对他们的用户,、市场,和上门的客户都作了了解,终于心里有底了,我决定开办一个专门从事电子计算机经营的公司。
日期:2010-09-26 12:33:25
有意思的是,徐红春当时没有加入东星,当他听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汉理公司和四通公司后,介绍了正在汉理公司的同学赵亮,赵亮在汉理公司是专门从事计算机维修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破例录用的周维的女友正在四通公司从事市场工作,这样一来,通过他们,我们对四通的市场和汉理公司的维修都不陌生了,真是天赐良机。
但公司是办起来了,行业也想好了,一下子来十几个人,应该干什么,从那儿开始干,还是傻了眼。十个人要干事,要吃饭,要发工资……开始差不多有一个多月,我每天都急得头痛,只有一个办法每天让大家去作市场调研,调研什么呢,就是睹准这二家公司,他们是怎么在干,客户在哪里,什么人会买计算机,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好在招来的人都是搞计算机的,王承东是武汉市计算机研究所的,魏劲松石湖北医学院计算机中心的,周维是武汉第二职教中心电教化中心的,连招来的秘书高小红也是武汉市工商银行计算机中心的,孙向宇是701所计算机中心的人,好在大家对这计算机的用户都不陌生,但市场在哪,如果去开拓市场都没个谱,那一个多月,让人给急的上火。
日期:2010-09-26 12:35:10
这一个多月的调研,我们终于找到了突破点,买计算机的人很难找到,但我们发现只要有计算机的单位就需要耗材,就需要维修。因为都是从事计算机的单位出来的,他们原来的单位就自然成了我们的客户,很快他们开始向我们购买色带、打印纸、等一些耗材,一些计算机开始找我们维修,当时我们公司赵亮、周维、孙向宇都成为计算机维修的高手,记得赵亮打印头换打印针这一项,因成本很低,收费很高,一般的地方还维修不了,这一技术就成了我们吃饭的本钱。后来赵亮就此技术在公司广为传授,公司大多数人都会了,一个打印针成本十多元,收费都上百元,当时,我们公司所有的费用每天不足百元,所以只要一天能修一个打印针,我们公司所有费用都能挣回来,所以维修计算机的打印针成了我们吃饭的技术。
后来我们在门市的玻璃窗上贴了几行字,专营:电子计算机、维修、耗材。
原来计划卖计算机,结果计算机一台未卖成,却在维修和耗材里找到了饭碗。
仅仅有饭吃远远是不够的,记得我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去四通和汉理了解他们客户、市场和经营方式,当时在中国经营计算机的公司还非常少,即使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所属的汉理公司也是将计算机作为副业,其主业是从原来铅字打字机扩展起来的油印机、复印机,而当今闻名中国的四通则主要销售他们自己研发的四通2401打字机,由于他们的强大优势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市场上买四通2401打字机客户称之为买“四通,“换句话说“四通”已给成为当时电子打字机的名词。
日期:2010-09-26 12:40:02
我正在反复琢磨,等找着突破口,忽然又一件事让我开了窍。记得那天我的给政府打一份报告,当时的秘书高小红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上打好文字说让我定一下稿,我在电脑屏幕上一看,吓了一跳,,整个报告的文字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了,非常的漂亮,“如果有一个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来了!”“那打不出来怎么办?”我当时急了。
“可以拿到我原来的工作单位去打印,我可以用软盘考下来”。
“买一台打印机多少钱?“我当即问周边的几个人。
“4000多元”在一边的周维说。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