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沧海竟遗珠——历史上那些被遗忘的人和事

作者: 宇文若尘


日期:2010-11-15 00:29:26

  一、李广难封该怨谁?
  李广一生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三朝。除去皇帝家的亲戚之外,这三个朝代,获得封侯的人数分别是汉文帝时代十人、汉景帝时代十八人、汉武帝时代七十五人,合计一共一百零三人。可惜的是,在这些数量过百的封侯者名单之中,竟无李广将军的名字。
  对于此事,李广曾十分郁闷地跟一个算命先生倾诉:自从我大汉朝与匈奴开战以来,我李广从没有缺席过一场战斗,但就算才能很一般的中级校尉以下的人,因为打匈奴立功而封侯的也有几十人了。李广自认才能不逊于人,杀敌奋不顾身也不落后于人,但为何我至今不能获得尺寸之功以取得封侯呢?难道是我面相不好,还是我命中注定与封侯无缘?

  原因到底何在?果真是命中注定的么?
  李广既然出身将门世家,家族之中自然不会只有他一个参加战斗的军人,但到了最后,李广的一位堂弟也封侯了,李广自己的儿子也封侯了,唯独李广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居然还是白身一个。李广的这位堂弟李蔡,据说才能以及名声都远不如李广,但他在汉景帝时代就已经“积功劳至二千石”,在汉武帝时先是担任了诸侯国代国的国相,到了汉武帝元狩二年甚至还代替公孙弘,成为大汉帝国的丞相,位列国家三公。非但如此,他不仅“位高”,而且“爵重”,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因为立下军功被封为乐安侯,食邑最后累加到两千户。至于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在父亲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因在对匈奴的作战中立功而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李广临终,曾不无凄凉地悲叹:李广自从结发开始,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至今六十余岁了,非但没能封侯,还得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不如死了算了!
  真是闻者唏嘘,让人不胜感慨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李广一生不能封侯,原因到底何在?这首先得考察一个问题:在汉朝,如何才能够取得封侯呢?

日期:2010-11-15 00:30:54

  封侯的条件
  第一,血缘
  如果你是刘邦家的亲戚,那就很荣幸了,很有可能生下来就是万户侯,也就不用那么辛苦地“万里觅封侯”了。或者如果你家跟皇帝家联姻,也就是成为俗称的外戚,也有极大的概率获得封侯,比如汉景帝的表哥窦婴和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就分别被封为魏其侯和武安侯。
  李广姓李,不姓刘,因此,这条规则的前半部分在他身上并不适用。不过李广差点有机会因外戚的身份被封侯,因为他曾有一个孙女(三儿子李敢的女儿)被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宠幸,假若刘据当上皇帝,李广一家很可能跟着鸡犬飞升。不过刘据当了一辈子太子也没能升级为皇帝,后来甚至还因为巫蛊之案被老皇帝满门抄斩,李广也就失去这个封侯的机会了。而且,由于汉武帝太能活了,足足当了五十四年皇帝才撒手归西,就算刘据最后登基成功了,李广大概也活不到那个岁数等着封侯了。

  第二,立功
  一般来说,汉承秦律,按照当初秦朝的军功制度,砍几个人头,获爵多少级,依次累加,似乎很容易计算,但还有一个问题是:诸如谋士那类人所立的功劳,就很难算清楚了。
  在高祖刘邦时代,这个问题就曾引发过争议,像张良、萧何等人,他们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是功劳却不是单纯几个首级可以评定的,如刘邦所言那样,那些亲自上阵杀敌的武将,好比打猎中奋力捕捉兔子的猎狗,而萧何等人却是指挥猎狗行动的猎人。
  刘邦与群臣商定的最后结果是:萧何功劳第一,曹参第二,而被刘邦称赞为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最后的排名竟排到了第六十位。但是,功劳第一的萧何,封侯的户数却只有八千,排到第六十位的张良却是一万,而且事实上若非张良谦让,刘邦还打算封给他三万户。
  因此,在有仗可打的年代,想要封侯有两个途径:要么拥有上阵杀敌的本领,用首级换爵位;要么身怀绝世奇才,能够坐镇中枢帮最高统治者提供决策参谋。

  从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分析,很明显,李广并不具备后一种才能。要计算他的军功,很容易:数数他砍下多少首级就可以了!
  第三,其他条件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留下遗训:若无功(或)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是说,要想封侯,要么立有军功,要么符合皇帝另外设置的条件才可以。那么这些另外设置的条件有哪些呢?除了血亲、外戚、随父(父死子封)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汉武帝一朝被封侯的七十五号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虽然是军人,也上场打仗,但并没有为大汉朝立下任何军功,却也被封侯了。这部分人比较特殊,李广也没有可能跟他们一样不立军功而被封侯,原因是这些人原本都是匈奴、朝鲜、南越等国的大小王侯,因为率部来降,因此被封侯,这些人竟然占去了全部封侯名额的一半。

  此外,在汉武帝时代,还多了一种数量很稀少的封侯惯例,就是担任了丞相职位的官员,就算没有立下任何军功也可以获得封侯,是为“恩泽侯”。这是从公孙弘开始的,接替公孙弘担任丞相的李广堂弟李蔡也从中受惠,他虽然是因为打匈奴立下军功而被封侯,但他那两千户的食邑中因为军功所得其实只有六百多户,其余的是在当了丞相之后加封的。

  李广一生,除了曾有一段时间被调入京城担任禁军头领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边境跟匈奴人打打杀杀,所任官职最高不过九卿,且多为武职,自然也没有机会因为“恩泽”而被封侯。
  汉武帝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喜欢神仙方术之类,还产生了最特殊的一种封侯现象,曾有一名叫栾大的方士因为能够进献“仙方”而被封侯——但这个只此一例,没有更多的了,而且李广更不可能跟这个沾边。
  因此,综上所述,除了在沙场上血战,斩敌首级以献君王,李广将军想要获得封侯,别无他法——“功名只应马上取”。我们再来看看李广在沙场上的表现。

日期:2010-11-15 22:30:35

  李广的战绩
  除了以上分析,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立功,必须要功大于过,方有封侯的可能,假若你杀敌八百,自损一千,那非但不能封侯,反倒要被追究军法责任的。
  这一点,在分析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上,尤其重要。
  在计算李广具体战功的过程中,我们却有一个困惑:同样是司马迁所记载,对于同样为我们所熟悉的樊哙等人,司马迁会耐心地将他们所立下的军功一笔一笔地记载清楚,但是对于李广,巨笔如椽的太史公却踯躅再三,竟然没有一处地方能够详细地列出。
  比如,樊哙首战就取得“却敌,斩首十五级”的军功,因此被赐爵国大夫;在濮阳同秦将章邯的战斗中,又因为“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被赐爵列大夫;接着又因为“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而上升到上间爵……可以说,樊哙的每一笔功劳都是实打实的,账面上记得清清楚楚,每一笔功劳应当获得怎样的奖赏都有据可循有理可依。最后累积下来,樊哙在高祖的开国功臣榜中排名第五,获封舞阳侯,食邑五千户。

  至于跟司马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汉朝将军们,对于其他人,太史公同样会详细而耐心地将他们的功绩一一列出。如卫青将军,其第一战,在其他三路大军,公孙贺毫无收获、公孙敖损失十分之七、李广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取得了砍下七百颗匈奴人首级的成绩。因这个战绩,卫青被封为关内侯。
  随着军功的累积,如元朔元年统三万骑兵“斩首虏数千人”,元朔二年再次出兵收复自秦末以来一直被匈奴人占据的河南地,“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赶走盘踞在此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直到此时,卫青才被封为我们所熟知的“长平侯”,而且食邑只有三千八百户,还远未达到万户侯的标准。可以说,卫青的军功如樊哙一般,也是一步一步累加而来的。

  在《史记》里面,我们却发现,想要得到类似的详细信息却如此之难,每有李广参加的战事,太史公往往花费大段笔墨描述李广杀敌时如何勇猛,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杀敌数量,太史公却总又用“斩首多”、“所杀过当”等含糊的字眼来代替,就是不肯给个明白的数字。
  在综合了《史记》、《汉书》等史料的记载后,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李广战绩信息如下:
  首战,四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分四路出击,李广为其中之一。结果:李广的一万骑兵全军覆没,李广本人被生俘(后逃回);所杀匈奴人的数量:未知。
  次战,以偏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征,为卫青麾下六将之一,结果:其他将领各有斩获,不少中下级将领在此行动中先后立功获得封侯,而李广的收获是:零(广军无功)。
  第三战,领兵四千,与匈奴左贤王部的四万骑兵遭遇,由于张骞的援军未能及时赶来,结果:又一次全军覆没(尽亡其军四千人);所杀匈奴人数量:三千多人(见《汉书.武帝本纪》)。

  最后一战:因迷路,未能及时与卫青的主力会师合击匈奴单于,按律要追究责任,愤而自杀。
  在这几次出战中,李广取得了两次全军覆没、一次走迷失道、一次毫无收获的战绩,且有一次被敌生擒的记录。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封侯原则,自然而然地,李广没有办法取得封侯。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意外且相当令人困惑的结果,李广将军不是武艺高强作战勇猛甚至被对手匈奴人畏惧地称作“飞将军”的千古名将吗?怎么会交出这样一份如此惨淡的成绩单,原因何在?
  为李广鸣冤的认为李广生不逢时、运气不好、在朝廷中处处受到排挤,不但汉武帝不予重用,同僚也嫉妒他故意挤兑他,整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受气包模样。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李广气量狭小、指挥能力差,他的能力与他的名气完全不相符,他就是一个被太史公司马迁炒作起来的草包罢了。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日期:2010-11-15 22:32:02

  汉律面前众将军平等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的法.律,是否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个将军。
  平心而论,历朝历代,虽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法.律毕竟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同样的律法,在王公贵族与在普.通百.姓身上,是有极大的可能存在赏罚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但我们可以将同样是带兵出征的数位汉朝将军李广、卫青、公孙贺等人拿出来做横向比较。
  卫青为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也就是通常传说中的外戚,但是公孙贺的身份并不比他低,他的妻子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
  换句话说,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公孙贺则是汉武帝的姐夫,倘若卫青因为恩泽而受照顾,公孙贺也应当享受到类似待遇才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公孙贺虽然早就拥有封侯之赏,但那是从他祖父手上继承下来的,他自己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单独领兵的时候,也没有立下任何功劳,因此也没有获得封侯的机会。直到他归入卫青麾下与李广同为偏将军的时候才立下战功被封为南窌侯,但很快,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封侯爵位就因为小过错让自己给弄丢了。

  卫青的第一场战斗,在其他三路大军均战绩不甚理想,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失十分之七、公孙贺无任何收获的情况下,取得了四路大军中的唯一一点收获。其意义虽然重大,但卫青并没有被滥赏,他所得到的封赏也仅仅是关内侯而已而已。此后,随着军功的不断累积,卫青的封侯等级才逐步增高起来。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卫青所获的万户侯之赏,完全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没有半点水分掺杂,倘若卫青自己也太过废柴,没能立功,没能斩杀匈奴,他也不可能被封侯。
  作为一个统治者,汉武帝在用人方面,也许会稍稍带有感情用事的意味,但在军功赏罚方面,汉武帝执行起来十分严酷:有功则赏、无功不赏、有过必罚。
  因此,对于四路大军出击所取得的不同结果,除了有功的卫青被封侯外,无功亦无过的公孙贺无赏亦无遭到惩罚,而将一万大军折损七千的公孙敖与将一万大军弄得全军覆没的李广,一起遭到按律当斩的处罚(后允许用钱赎回性命)。
  在李广自杀的那一战中,卫青虽然同匈奴单于相遇,并且将其打得落荒而逃,但战斗的结果,汉军将士的损失同砍杀的匈奴人数量差不多,因此就算此战意义再重大,从此匈奴人远遁,“漠南无王庭”,但卫青及其一干手下也没有人被封侯。同样的例子发生在那位因开通西域立下千古功业的张骞身上,在李广以四千遭遇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一战中,张骞本该带兵与李广会合,但他同后来的李广一样,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赶到,致使李广孤军奋战全军覆没,同样落得一个按律当斩的处罚,最后还是跟李广的第一战一样,用钱赎回性命。

  虽然受到汉武帝重用的各级官吏、将领们表面上风光无限,然而一旦犯错,照样严惩不贷,如与卫青同为外戚的公孙贺,其手上的爵位包含了其从祖父手上继承和自己立功两份功劳,然而仅仅因为“坐酎金”这样一个小小过错,爵位立刻被剥夺重新成了光屁股蛋。
  汉武帝一朝,因为“坐酎金”而丢掉侯位的竟达上百人,很多人祖上奋斗包括自己奋斗好不容易挣下的一点家当,就这样轻易让汉武帝给剥夺了回去。这尽管是过于严苛的做法,但对于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每个臣子而言,至少都是公平的。
  由此可见,在汉律面前,每位将军都是平等的,李广不能受封,的确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军功之缘故。

日期:2010-11-16 22:22:28

  所谓的“生不逢时”
  最早说李广生不逢时的是汉文帝,汉文帝曾不无惋惜地对他说:“你若生在汉高帝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这话的背景是汉文帝时代施行休养生息政策,对来犯的匈奴人除了用和亲手段笼络和在边境囤积重兵加强防备之外,并没有采取主动找匈奴作战的战略,作为军人的李广空有一身的本领亦无发挥的舞台,而到了汉武帝时代决定不再姑息奋起反击匈奴的时候,李广年纪却又大了。

  但是我们却又看到,相对于霍去病十八岁从军即立功封侯,二十四岁留下一堆伟大的战绩如流星般逝去,给世人留下永恒的惊艳一瞥,李广直到年近五十才迎来主动出击匈奴这种机会,似乎是有点时运来得太迟的意味。但是,倘若跟其他名将比较起来,郭子仪五十九岁遇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靖五十一岁开始作为副帅随军打仗,五十九岁才第一次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帅统兵击灭突厥,与李广同时代的赵充国年过七十仍有余力镇住叛乱不止的西羌,七十九岁方始得胜归朝,李广似乎也算不上时运太迟,他仍有充分的时间来建功立业以博取封侯的美名。

  是否汉武帝更喜欢启用年轻有为的青年将领,而故意舍弃李广这种老将不用呢?答案似乎又是否定的。在决定对匈奴人发动反击的第一次尝试中,汉武帝埋伏了三十万大军在马邑准备伏击匈奴,李广已经是当时的五名领兵将领之一,其他四名将领,除了公孙贺之外,也均是前朝的老将;之后,汉武帝又派了四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同时出击,李广也是那独立统兵的四人之一。

  由此可见,在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也曾给过李广充分的信任,但是遗憾的是,李广自己将事情给办砸了(全军覆没,且被生擒),导致大领导汉武帝也开始对其有所怀疑,在信任的天平上,只能无可奈何地渐渐滑向卫青等年轻将领身上。最后,汉武帝意识到将兵力分散各自出击这种策略的错误之后,决定设立一名最高指挥官以统一指挥各路将领,而这名最高指挥官的人选,自然而然的,也不可能落在李广的名下。

  在为李广鸣不平的人群之中,还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说汉武帝因为重用外戚而故意裁抑有才华的老将李广。
  我们应该看到,汉武帝重用外戚的确确有其事,西汉号称“皇帝与外戚共天下”,在皇权尚未如明清那般集中的情况下,西汉的皇帝们的确多少喜欢重用自家的亲戚。但就军事方面而言,重用外戚仅仅是给了这些人带兵的权利,同样的带兵权利,最初汉武帝也曾给过李广。而不管是李广这样的老将还是卫青这样的外戚将领,要想获得封侯之赏,照样还得真刀真枪地干出来,用成绩来说事。

  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一个事实是:除了后期看走眼的废柴李广利之外,外戚将领们也的确给汉武帝争气。在最为重要的第一次出击中,四名将军中卫青和公孙贺是外戚身份,另外两名李广与公孙敖并不是,在带兵权重方面,外戚与非外戚将领是平分秋色的。而恰恰就是非外戚的两名将军,给最有意义的第一次大战带来了惨败,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失十分之七,两名外戚将领公孙贺无功亦无损失,卫青则取得了本次行动的唯一一点胜果——直捣龙城,斩首七百级。

  此后,以卫青和霍去病为代表的外戚将领从此连战连捷,连续取得对匈奴人的多次胜利,收复中原王朝的大片失地,打得匈奴人只能龟缩到大漠深处,困扰大汉王朝多年的边患终于渐有减轻。
  可以说,外戚将领是靠着令人信服的战绩,来回报汉武帝给予的充分信任的,而汉武帝对他们信任的加深又是建立在外戚将领们确实能打胜仗的基础上的,如此两者互为因果。而且这是一个渐渐形成的过程,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至少,在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一度也对那些非外戚的老将们充满了期待,可惜的是,李广等人自己没有抓住机会罢了。

  应该说,汉武帝的身上,的确看得到“任人唯亲”的影子,但事实上更为准确地说汉武帝是“任人唯贤”才对:卫青为私生子,生下来就当奴仆,汉武帝拔擢其于贫贱之中,一度令其担任了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宰相公孙弘,四十岁之前还在帮人家放猪,在汉武帝手下却位至丞相,为国家三公;金日磾是被虏获过来匈奴人,本被罚在宫廷当养马奴仆,但汉武帝却能够将其提拔为大汉朝的贵臣,临终前甚至还指定他为四名托孤重臣之一。何况,同样是外戚将领的公孙贺,他虽然从未出现如李广那样全军覆没的记录,但也暴露了才能一般的缺点,因而照样得不到重用,最后只能如李广一般,成为卫青手下的一名偏将军被使用。

  我们找不到汉武帝故意裁抑李广将军的证据,相反的,倒是处处能看到汉武帝爱其才惜其才的事实,在一开始汉武帝就给予了李广充分的信任,刚即位不久,汉武帝就将李广从边境调入长安担任未央宫卫尉,让他负责皇帝个人的最高安全任务(此职相当于总统府警卫队司令)。在打响反击匈奴的战争号令之后,汉武帝又曾令其独立统兵出击匈奴,在李广借故报复杀死霸陵尉之后亦不予追究,还下诏慰问说:“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爱才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以汉朝律法,就算是宰相家的奴仆干了杀人犯法的事,宰相都要因此受到连坐被免职甚至杀头,李广擅杀霸陵尉,倘若真要追究起来,也是一个杀头的罪,但是汉武帝非但不问罪,反而继续令其以白丁身份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可见说汉武帝裁抑李广一事,并不能成立。
  如果要准确地说,应该是汉武帝对李广“量才而用”才对,事实证明,李广并不适合担任大规模野战军团的指挥官,相比于进攻,他更适合防守。故此,在导致李广自杀的那一战之前,汉武帝在一开始就不打算起用李广参战,只是在李广的坚持请战下才准行。
  而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的背景是前任太守韩安国死了,在接替人选中,汉武帝拥有两个选择:李广和公孙敖,两人都因为在“四将军出击匈奴行动”中损失太大而赋闲在家几年。但最终汉武帝选择的是全军覆没的李广,而非损失只有七千的公孙敖。而事实也证明,李广更适合担任防守任务,在他镇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畏惧地称他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当然,匈奴人不敢入侵边境,另一个原因是战线已经拉开,汉军已经深入匈奴腹地打击,让他们无暇靠近边境来骚扰)。

  而且不应该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西汉帝王既喜欢重用外戚,也喜欢重用一些跟自己关系特殊的侍从、幸臣等等,如明君汉文帝亦有男宠邓通。算起来,李广一家跟皇家的关系其实也很不一般,除了一个孙女被太子所宠幸之外,也有一个孙子李禹“有宠于太子”,两汉帝王多有双性恋癖好,李禹之于太子,类似邓通之于汉文帝、韩嫣之于汉武帝。

  另外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居然敢当着汉武帝的面追打汉武帝的男宠韩嫣,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反倒称赞李当户人很勇敢,可见他在汉武帝面前至少也是一个很受信任的人。李广次子李椒,早早被拜为代郡太守,第三子李敢,先是因打匈奴立功封侯,不久之后还代替父亲李广担任郎中令,而李广的堂弟李蔡更是官拜大汉帝国的丞相。
  李广的另一个孙子李陵更是受到皇恩的特别垂青,我们暂且不要联系他日后的遭遇,在他年轻的时候汉武帝很喜欢这位世代将门出身的后生,早早任命他为建章监以“监诸骑”——建章监也是卫青起家的官名,且卫青熬了很久才由小兵上升为建章监,远不是李陵一开始就直接被授予建章监的官名。
  霍去病的第一次上战场,只带八百骑兵横越千里,斩敌无数而被人津津乐道,同样的待遇也曾出现在李陵身上,汉武帝也曾给过他八百精锐骑兵让他深入匈奴腹地。只是可惜李陵所带的这八百健儿横穿两千余里,没有碰到匈奴人,没能如霍去病一般建立功勋罢了。
  也就是说,李陵一个人享受到了卫青、霍去病两个人合起来才拥有的特别待遇。
  由此可见,李广一门,与皇家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且家庭成员往往受到重用,没有道理家庭的其他成员受到重用,而独独李广一人受到特别的歧视处处遭到打压。

  从“七国之乱”到“汉武击匈奴”,李广生活的时代战争不断,时代给李广这样的武将提供了足够表演的舞台,而且从最初开始李广就处处受到重用,所谓李广“生不逢时”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日期:2010-11-17 22:23:58

  所谓的“命途多桀”
  虽然没有“生不逢时”,但就其一生的遭遇而言,李广的确有点“命途多桀”的意味。
  事实上,早在汉武帝打匈奴之前,李广已经迎来过一生中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机会,无奈,这个机会让他自己给失去了。
  汉景帝时代爆发的“七国之乱”,动乱波及了大半个西汉帝国,叛乱与平叛双方所投入的军队多达几十万,战争规模之大,已足以让李广这样的军人充分展现自我,且那个时候李广又恰处在最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年纪。
  为平定叛乱,汉景帝启用了名将周亚夫为主帅,并采取合适的策略,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令吴楚几十万大军烟消瓦解。李广以后起之秀的身份加入了最后战胜的一方,并在战斗中奋勇向前,还缴获了叛军的一面军旗。在这样一个合适的时间,以一个合适的年纪,参加了一场合适的战争,李广迎来了一生中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机会。
  可惜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李广私自接受了有觊觎皇位之心的梁王所颁的将军印,使得汉景帝很不不高兴,其后果就是李广的这次封侯机会,没了!而公孙贺的祖父传给公孙贺的那个封侯爵位,恰恰也是在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获得的。
  对于此事,我们不知该作何评价。
  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李广也几次碰到特殊状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