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的那些事儿

作者: 邙山野人

  日期:2010-11-5 22:29:00
  1 小生初来乍到,首次发帖。有不懂规矩的地方,请煮酒的各位版主和大侠多多指点海涵;
  2 感谢当年明月兄,是他的作品给了我启示与勇气;
  3 本文史料依据主要来自《晋书》、《资治通鉴》及屠本《十六国春秋》,恕不一一注明;
  胡霸天下

  引子
  初冬的一天,在左国城的郊外,一个男人身穿冕服登上了高台。
  天气很冷,台上的风很大,吹的这男人的长胡子随风飘荡。但他仿佛浑然不觉,面对着台下的文武百官和数千士兵,开始了重要演讲:
  首先他回顾了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直到后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等汉家杰出帝王们的丰功伟绩,然后又痛骂了王莽、黄巾贼、十常侍、董卓、曹操等搞垮了汉朝江山的乱臣贼子,继而又沉痛怀念了汉昭烈帝刘备大业未成就撒手西去、后主刘禅国破家亡等不幸事件,最后感叹老天有眼让司马氏父子自相残杀生灵涂炭,现在到了恢复汉家河山的大好时机,大家都推举我来继承先辈遗志,我虽然惶恐自己没这个能力,但考虑到大耻未雪社稷无主,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听从你们的建议。

  演讲完毕。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于是这个男人宣布立刻效法刘邦,即汉王位,改年号,建政府,大赦天下,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还给汉朝的杰出皇上们立了牌位搞了祭祀。
  这人如此这般,难道他是汉朝皇族的后裔?
  不是。
  这人不但不是汉朝皇族的后裔,甚至都不是汉人。
  那他是什么人?

  答:一个匈奴人。一个祖辈世世代代都与汉朝为敌的匈奴人。
  笑话!一个匈奴人,干吗装模作样认刘禅当祖宗,祭祀汉皇的牌位?
  的确很可笑,但这是事实。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别忙,你很快就能知道。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304年,一个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年份。
  这一年里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匈奴人认汉人当了祖宗。他建立的这个政权,史称“汉—前赵”。此后,又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先后拉起人马扯起大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搞得西晋王朝亡了国,只好逃到长江以南做东晋。这许多少数民族,后人总结了最大的五个“匈奴、鲜卑、羯、氐、羌”,称作“五胡”;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几个汉人在北方建立的政权一起,被称作“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历时一百三十多年,打了一百三十多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
  抽丝剥茧,要从这混乱中理出头绪,还要将时光之轮往回拨那么二三十年。
  卷一 大漩涡
  司马懿的遗产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分天下,最后“分久必合”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统一了全国。在西晋王朝的家谱上,排头名的自然是那位跟诸葛亮棋逢对手的司马懿。此公虽然没当过一天皇帝,但在他的手里,司马家族正式掌握了曹魏王朝的实权,早为儿子孙子铺好了路,司马师、司马昭之流只要不是废物,只需沿着路标向前走就行了。到司马昭掌权之时,灭了蜀汉,当了晋王,为了当皇帝,搞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有皇帝能享受的待遇礼仪他都享受了,就差一个名份而已。只可惜乐极生悲,没挺到登基坐殿就因中风驾鹤西去了。老子一死,儿子司马炎捡了个现成便宜。才掌权几个月,就逼着可怜兮兮的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是为西晋,定都洛阳。

  新铺开张,自然要总结经验,以便把买卖做大做强。司马炎的经验是:曹魏公司之所以被管理层司马家族篡了权顶了牌子,乃是因为董事会里曹家的人太少的缘故。为杜绝此类恶性事故的再次发生,司马炎觉得应该大量增加姓司马的董事——分封宗室诸王。于是在短短即位数年的时间里,司马炎总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司马家还真是人丁兴旺)。在自然界里某些弱小动物为避免在生存竞赛中灭种,其对策就是多生。比如翻车鱼,一次可以产卵三亿粒,海龟一次也可以下上两百个蛋。因此即便大部分后代被其他的动物吃掉或是自然灾害毁掉,总还能有足够的子孙来延续香火。看样子司马炎老兄是受了海龟的启发,在全国各地下了如许多的蛋,到处都是俺司马家的人,看谁还敢动老子的宝座?

  我不得不佩服司马炎的主意,因为他成功了!在西晋王朝剩下的岁月里,确实没有任何人能够篡掉司马氏的权。因为起来争权的,就是司马氏这些藩王们。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父子、叔侄、兄弟之情都是靠不住的。
  其实司马炎封王也就封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清朝,许多王朝都曾广封宗室诸王,但造反成功的没有几个(燕王朱棣是个例外)。王爷造反,至少要有两大武器。一曰地盘,二曰军权。有地盘才能有人有钱,有军权才能有兵。没有这两样要去造反争权,基本上那是不可能地。但司马炎为了保证自己的兄弟子侄们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采取了两大措施。

  首先是诸侯就国,封到哪儿就去哪过日子,别都在京城里挤着。按照晋朝的规定,就国的诸侯可以享用所封地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国可以置兵五千人,次国三千人,最小的国也有一千五百人。当然,就凭这么点钱和兵,造反是大大不够的,不过至少王爷们有了自己的山头。
  第二点就厉害了,那就是从咸宁三年(277)起,司马炎开始封一些宗王到重要的地区担任都督。都督是当时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有的管一个州,有的管好几个州,手里赖好都有几万人马。如汝南王司马亮镇豫州(辖今河南东南部和安徽西部),楚王司马玮镇荆州(今湖北、湖南),淮南王司马允镇扬、江二州(今浙江、江西、福建和安徽南部)。更重要的是,这些都督往往都是加开府的。所谓“开府”,就是有权设立自己的幕府(司令部),幕府中的官属(长史、司马、参军等)也都由都督自己任命。这样,都督们在军队中就有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和参谋团体。

  由于司马炎的这两大措施,出镇地方的王爷们地盘也有了,军权也有了,造反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请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造反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成功了怎么都行,不成功就是全家老小死光光,因此条件不充分时是万万玩不得的。为什么条件不充分?因为司马炎不是傻子,虽然大家都是自己人,但自己人也得防着点。为此,他留了几个心眼:

  第一,在首都洛阳屯驻了不下十万的卫戍部队——中军。地方上的都督虽然手里有兵,但一般没有超过五万的。而洛阳内外的十万中军,属于中央直辖,谁有异动就打谁。
  第二,在地方上让都督与刺史互相制约,都督虽然掌兵,但行政和财政权掌握在一州之长的刺史手里。都督与刺史往往住在同一个城市,互相监督,谁要干点什么事,没准对方一个小报告打上去,朝廷就知道了。
  第三,都督虽然手里有兵,但发兵必须要打报告等审批;并且朝廷还在军队里派驻有“特使”——军司,负责监督军队和都督。
  通过以上三点,司马炎给都督们上了保险,叫他们又有捍卫皇权的能力,又听话不造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也。所以,在司马炎当政的二十多年里,这套都督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晋顺利地在公元280年灭掉了吴国,俘虏了恶棍皇帝孙皓,三国时代结束,天下复归一统。司马炎也因为灭吴的功绩,被后世称为“武帝”。

  既然全国统一,天下无事了,那还干什么呢?
  晋武帝司马炎答:享受生活。
  大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要么起自贫贱,要么创业艰难,当了皇帝之后总还能体恤民间疾苦,倡导一下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可这位司马公子,名为西晋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捡了爷爷和老爸的便宜,从小生在豪富之家,对他来说享受就是生活的同义词。坐了金銮殿之后,权力不用说了,钱也随便花,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那还有什么可以值得奋斗的呢?也就只好搞搞女人了。

  泰始九年(273),司马炎觉得后宫的储备不够用了,于是下诏采选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进宫,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美女的精神,规定在自己采选结束前,大家都不准结婚。大概这次海选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第二年他又命良家百姓和将吏的女儿三千人进宫供其挑选。太康二年(281)灭了吴国以后,时年45岁的司马炎自然也想尝尝江南女子的味道,海选实在麻烦,既然吴主孙皓已经选过了,干脆直接把吴国的宫女三千人打包接收了事。至此,司马炎宫里的资源储备已经达到了一万人。就像A片多了不知看哪部一样,司马炎每天晚上也十分发愁,不知选哪个美眉侍寝才是。于是他创造了一种足够风雅的随机选择法:想嘿咻的时候就坐上羊车,让羊儿随便走,走到哪个嫔妃宫女住的地方不走了,OK就是你了!长此以往,有些聪明的宫女发现了诀窍,就没事往门前的竹子上洒盐水,拉车的羊嘴淡,自然就奔着咸湿的竹子来啦!

  但咸湿归咸湿,在司马炎的治下,西晋王朝很是太平了一段时间。老百姓们只要不打仗,没有天灾人祸,日子总还能够过得下去。而那些世家大族们,则更不用说了,钱多得花不了,只好奢侈竞富,拉动内需。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那是西晋士族中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您老人家都铺张奢侈好色如命,底下的大官僚大地主们还能怎么样呢?

  于是,在西晋王朝君臣的花天酒地软玉温香里,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司马炎到了五十来岁,因为常年酒色过度,身体渐渐不行起来。当时,西晋初年的一些名臣贤将如羊祜、杜预已经死了,只有张华还在,但因小人进谗也得不到武帝重用。当时在司马炎身边掌权的,是皇后杨氏的老爸杨骏,也就是所谓的外戚。此公没什么本事,但野心不小。他利用司马炎病重时常昏迷糊涂的机会,偷偷地把皇帝身边重要的职位都换上了自己的心腹。有一次司马炎稍微清醒了一点,一看身边多了许多不认识的面孔,很不高兴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但不高兴归不高兴,司马炎要死的人了也顾不上这个,他也不想削杨骏的权,只想下诏叫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一起辅政。按照晋朝的制度,皇帝的诏令都是由中书省来拟定颁行的。杨骏自然不愿跟司马亮分着吃蛋糕,于是他跑到中书省,说借诏书来看一看,这一借就是刘备借荆州——不打算还了。中书省的长官华廙(音亦)可吓坏了,截藏皇帝的诏书是灭族之罪,自己身为中书监,肯定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又跑到杨骏那里要,但杨骏就是不给。这边两人还在纠缠不清,那边晋武帝司马炎又昏迷起来。杨皇后趁机奏以杨骏辅政,司马炎糊里糊涂的点了点头。这一点头不要紧,杨皇后立刻就召见中书监华廙和中书令何劭,口宣圣旨封自己的老爸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在此,考虑到以后我们会经常与这些官名打交道,有必要暂时中断一下故事的讲诉,简单解释一下晋朝的中央官制。
  晋朝政府的核心部门是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处理全国政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或行政院,长官叫做尚书令,手下有左右仆射为副职、左右丞为助手。尚书省下辖的具体办事部门叫做曹,共六曹,即后来六部的前身,曹的长官称尚书。按理说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领导,但晋朝常常安排当朝太傅或太尉来“录尚书事”,称“录公”,总领尚书省一切事务。由于全国的行政公文都要经由尚书省,本省各长官皆位高权重。

  中书省执掌机要事务以及皇帝诏书的制定和颁行,长官两人,即中书监和中书令,下以侍郎为副职、舍人为助手。由于中书监、令参与机要事务,常为皇帝心腹,时人称之为“凤凰池”。
  门下省是皇帝的贴身侍从、顾问机构,长官称侍中,下有散骑常侍为副职,给事黄门侍郎、给事中为助手。门下省各官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皇上陪聊、陪玩兼当护驾,可以出入禁宫,还能干预政事,真是又清闲又重要,因此常以亲幸之人担任。
  除三省外,中央大官还有所谓的“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和大将军。这些官名大多是从遥远的上古就传下来的,地位最高,位列当朝一品,但不掌实权,相当于荣誉称号,因此多用来授予年高德昭的功臣贵戚。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杨骏的官职。
  太尉和太子太傅就不说了,荣誉称号;厉害的是后面三个: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中指的是宫城之内,外指宫城以外的其它京师地区,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执掌京师全部中央军的总司令,侍中和录尚书事已经说过了,相当于政府总理级别,也就是说,这三个职位让杨骏掌握了京城洛阳地区的全部军政大权。
  杨皇后当着华廙、何劭的面把这份封杨骏为政府总理兼中央军总司令的圣旨给晋武帝司马炎看,司马炎啥也没说——病得就剩一口气了,身边又都是杨骏的人,他还能说什么呢?

  公元290年三月二十日,晋武帝司马炎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四岁。
  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尊杨后为皇太后,立妃贾氏为皇后。
  日期:2010-11-05 22:35:11
  卷一 大漩涡(2)白痴皇帝
  提起司马衷这个名字,你也许没什么印象,但要提起他的帝号——晋惠帝,你如果不知道,我就要小鄙视你一下了。

  晋惠帝,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因史书记载的那两个大笑话而贻笑千古:那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事了。有一次在华林园里,晋惠帝听到有蛤蟆叫,十分响亮,就问左右说:“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所谓不平则鸣嘛,但蛤蟆究竟是为了公事还是私事不平,不懂蛤蟆语就不知道了,所以左右只好说:“在官家的地面上鸣就是为官,在私家的地面上就是为私。”还有一次是到了后来天下大乱,许多老百姓都饿死的时候,惠帝听说了,就很奇怪:“没有饭吃,他们怎么不吃肉粥?”

  但是既然司马衷是个白痴,他老爸司马炎为什么又要传位给他呢?
  古代皇权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儿子里面,大老婆生的儿子优先,而在大老婆生的儿子里面,长子优先。晋惠帝就是司马炎的大老婆杨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前面有个哥哥,但不到两岁就夭折了。因此,从法统上来说,晋惠帝继位是毫无争议的。
  但法统归法统,要是晋惠帝真的是个智障,将来如何治理国家呢?司马炎不可能不考虑到这点。
  晋惠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刚刚九岁。这个时候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大概一是因为孩子还小,大臣们都没怎么见过,或者虽然见过,但以为他笨是笨了点,以后还能教育好;二是因为杨皇后正得宠幸,子以母贵,立为太子实在很正常。但这小屁孩日益长大,眼瞅着却没什么长进。于是老爸司马炎最先心里犯了嘀咕,偷偷地跟皇后商量,杨皇后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怎么能改呢?”司马炎也是长子,但当年爷爷司马懿却更喜欢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此时听了皇后的话,耳根子一软,也就罢了。14岁的时候,司马炎又选了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给他作妃子,又过了几年,惠帝开始按照惯例入居东宫。东宫自己有一套班子,太子要在此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接触的大臣也就多了起来。这下大臣们可都看出来这小子实在是不成器。有一次晋武帝得了重病,朝野里议论纷纷,都觉得万一皇上归西,还是他弟弟司马攸继位比较合适。等晋武帝病好后听说此事,心里很不是滋味,象征性地处罚了两个多嘴的大臣,意思是老子心里有数,你们不要干涉朕的家事。经过这件事,大臣们都不好再针对太子说什么了。

  可是皇位继承问题既是家事,又是国事,有些为社稷担忧的大臣还是想方设法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一次武帝大宴群臣,司空卫瓘(音灌)假装喝高了,跪到晋武帝的御座前说:“臣有事启奏。”司马炎就问什么事。卫瓘张了好几次嘴,却不敢明说,只好用手轻抚皇帝的御座说:“这个座位……可惜了。”司马炎一听就明白了,可他假装没听懂,问道:“爱卿,你是不是真喝高了?”卫瓘一听也明白了,从此在太子之事上不再吭声。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卫瓘这样知趣。侍中和峤一次伴驾的时候,就直接说了出来:“皇太子有淳古之风,但现在这时代太复杂了,恐怕将来太子管理不了陛下的家事呀!”晋武帝听了什么滋味我不知道,史书记载他“默然不答”。和峤这话虽然听上去委婉,什么“有淳古之风”,其实就是说太子傻得可以,你叫他老爸能回答什么呢?说“我知道我儿子傻,可没法子啊”,还是“哪里傻了,我怎么没看出来”?

  司马炎虽然在大臣的面前尽力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和儿子的形象,但儿子的智力问题有目共睹,不是回避不谈就能够解决的。于是他一面给儿子找了许多优秀教师,一面不露声色地加以观察和考试。过了一段时间,感觉惠帝似乎有了些进步,晋武帝就把和峤和另两个大臣找来,跟他们说:“太子近来入朝办事,颇有长进,你们可一块去探望,跟他谈谈世事。”三位大臣去而复回,那两人都说:“太子明识弘雅,确如陛下所说。”司马炎听了喜滋滋的。再问和峤,答曰:“圣质如初尔!”意思是跟当初没什么两样,还是那么傻。司马炎一听就恼了,站起来转身就走。

  最终决定晋惠帝命运的,是两件事。第一件是一场考试。很可能就是在上面那次探视后不久,晋武帝决心给儿子搞一次摸底大考,于是把东宫的全套班子都请来赴宴(调虎离山,以免作弊),然后把考题写在纸上,密封后派人送给太子,而且叫那人在太子府里等着,卷子一答完赶紧送回来。晋惠帝自己倒觉得没什么,太子妃贾氏可吓坏了,知道凭老公那点智力是答不上来的,东宫的班底又被请走了,只好请左右捉刀代笔,结果代笔者卖弄文才多引典故,旁边一个叫张泓的人说:“太子的学问皇上一向知道,这么写一看就知道是作弊了,不如就事论事有啥说啥才好。”贾妃闻言大喜,对张泓说你来写,将来我大富大贵了决忘不了你。张泓就依言写了一份,叫惠帝照抄。晋武帝司马炎看到这份考卷后十分高兴,上朝时故意拿给说“御座可惜”的那位卫瓘来看,搞得卫瓘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朝臣们见状,皆大呼万岁,意思是承认了惠帝的太子地位。

  另一件事,则是因为惠帝的儿子。司马衷老兄虽然智力有问题,但在性能力上没有问题,共生有一子四女,儿子名叫司马遹(音遇)。有一年夜里宫里失火,晋武帝带着自己的这位小孙孙登楼观望,谁知刚刚五岁的司马遹立刻牵着晋武帝的衣襟避到黑暗之处,说道:“夜里突然起火,应该防备非常之事,不应该站到亮处让别人看到陛下。”五岁的小孩居然说出如此有心计的话来,这让晋武帝十分惊异。此后,这位爷爷看孙子越看越顺眼,甚至称赞说他有当年司马懿的风采,搞得群臣也对这位皇太孙崇拜起来。因此,晋武帝虽然知道自己的儿子能力不足,但好歹孙子却聪明非凡,心想把皇位让傻儿子过渡一下然后传给孙子,也足可以让自己放心的了。

  由于这两件事,晋惠帝司马衷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登基后的司马衷总算熬出头,再也不用考试了(真羡慕)。有一天在皇后的提醒下,他想起了和峤那档子事,就把他叫来问:“爱卿当年曾说我管理不了家事,今日你看如何?”和峤这下子糗大了,连忙说:“臣当年是说过这话,但臣的话并没有实现,此乃国家之福也。”
  不幸的是,历史证明,和峤的话实现了,国家没有福,只有祸。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但是还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晋惠帝到底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痴。
  网上有文曾套用现代精神病学的标准来分析史料,认为晋惠帝“有阅读和书写较为复杂的文字资料的能力;有语言能力,而且辞汇尚不能算很贫乏;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感受不很迟钝,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事物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并可通过语言或其它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权力有一定的认识,并可在某种程度上行使这权力,……具有生育能力;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等。”因此,该文判断晋惠帝并非真正的白痴,而是“愚鲁”这种最低程度的智力缺陷。我同意这种判断。其实若真的对晋惠帝做一份IQ测验,推测其得分应在75分上下,也就是说,应该比我们的郭靖郭大侠刚出道的时候略低,跟美国的阿甘同学差不多。这样的智力,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处理国家大事就是扯淡了,所以就皇帝这份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而言,叫他白痴也不算冤枉。

  按照晋武帝司马炎的最初设想,他是努力留给儿子一个外戚、宗王、朝臣三方互相牵制的势力均衡局面的。在这样的局面下,天下又太平无事,傻皇帝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应该能够将这份工作混下去。但事与愿违的是,由于他临终前杨氏父女的花招和另一个女人的出场,使这均衡局面被迅速打破,西晋的政局随即陷入混乱。
  这个出场的女人,叫做贾南风。
  日期:2010-11-06 11:59:53
  卷一 大漩涡(3)淫邪妖后
  贾南风是贾充的第三个女儿。那么贾充是何许人也呢?

  他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跟着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爷仨一路混过来,官越做越大,最后做到太宰(死后追封)、车骑将军,爵至鲁郡公。太宰是“八公”之首,位望最尊;郡公是晋朝异姓功臣所能封享的最高爵位。贾充是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官做到顶了。那么此人何德何能,能享受如此待遇呢?
  对司马家族而言,贾充立有三件大功:第一,四十岁时帮助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第二,四十三岁时魏帝曹髦亲讨司马昭,贾充指挥军兵一枪刺死曹髦,保住了司马家的权位;第三,六十二岁时贾充担任大都督(总司令),主持灭吴战役。
  除了帮助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这些大功之外,还有一件事晋武帝司马炎必须感谢贾充。当年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自己的次子司马攸(司马炎的弟弟)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兄终弟及继承了权位,就考虑将来把晋王之位传给司马攸,作为对哥哥的回报。是贾充天天在司马昭耳边夸赞司马炎又宽厚仁慈,又是长子,有人君之德,比较适合当继承人等等,使得司马昭最后传位给了司马炎。司马昭临终时曾对司马炎说道:“知汝者,贾公闾也。”(公闾是贾充的字)对于贾充的拥戴之功,司马炎自然是十分感激的。

  知道了以上几点,你就明白贾充在晋武帝司马炎心中是什么地位了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