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国运沉浮之经济视野考

作者: minesolskjaer

  日期:2010-8-24 13:23:00
  题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了无数次被那些弱小民族、落后得多的民族—比如蒙古—所灭亡,或者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它不是无缘无故地兴起,兴起有其原因,衰落也必有起理由。我们要关注的是,兴起与衰落究竟是怎样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哪些东西在幕后影响了王朝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首先,经济是关乎国力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经济本身,是中央政府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体制上的变动能多大程度上左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沉浮呢?还有,经济因素和其中蕴含的规律是如何左右国家的发展的呢?经济理论又是如何解释国家的必然走势的呢?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都在寻求让中国强大的方法或道路。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强盛时期,比如胡风恢宏的大唐,四方来朝。但也多的是的羸弱朝代。
  中国恢宏史著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帝王之术。它抓住的是历史脉络和人性的规律在讲述王朝的悲欢沉浮,更多讲述的是社会精英的历史创造力,更多揭示的是王朝的政治兴亡规律。
  本贴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过往的朝代的兴起与衰落的缘由。
  一个王朝的沉浮,总是隐藏着经济的魅影。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战争,每一次的政权内部的力量博弈和政治改革,其背后都是经济力量在推动。中外皆然。
  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清政治,经济,战争这三者的联系。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这点毋庸置疑。那么战争的目的呢?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作战篇》中又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兵圣人提出,对待战争要极其理智,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孙武所说的"利",含义是多方面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利益都是利,而这些利,只说明战争说到头上为了夺取利益。

  诚如马克思所说,战争这种暴力形式,它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而论及到它同经济之间的关系中,马克思睿智的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利益是目的”。
  在战争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是本源的东西,战争是由经济决定的,是实现经济要求的手段。战争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政治,现代的观点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不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因此,这些不同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必然要自觉地、充分地反映和维护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上还说过,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绕来绕去,政治的基础和目的,都绕不开经济利益,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和扩大化。
  而观之历史,王朝的命运沉浮乃是政治风云的变幻。基于此种逻辑,更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一部绕不开的王朝史,一部绕不开的经济迷思。
  日期:2010-08-24 13:25:19
  历朝历代,经济都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立社会成员的利益认同的基础,这是每个朝代政权统治的前提和各个利益集团的核心凝聚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技术的角度看问题,各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总是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抛弃在利益体系之外,由此导致了社会动乱。一切经济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最终都是由利益拿捏的。

  牵扯到利益问题,经济兴衰的背后就不可避免的蕴涵了人性的演绎,包括政治制度的建立无非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所以本书在探讨经济的时候,不可不说到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与人性息息相关相关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制度对朝代沉浮的影响。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通古今之变”,如他作《平准书》所说——“作《平准书》,以观事变”。司马迁在史记中阐发了“历史循环论”的观点,他在《高祖本纪》中提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中国的王朝的交替从事实上也论证了司马迁 “终而复始”的循环模式。
  王朝历史规律是周期性重复着他们的历程,王朝历史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停滞的发展,引用马克思辨证的观点,它是曲折中的前进,重复中的升华。
  同时西方经济学里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强调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重复的必然性。
  综合以来,把经济周期放大到一个朝代的长度,一部历史循环史,也就可以看作是一部王朝经济周期循环史。
  这样,我们可以把一个王朝看成历史周期中的单位元,再把一个王朝的经济发展看成经济周期的单位元,我们在思考王朝的兴衰时,就可把一个王朝的历史和经济结合起来看,从经济兴衰的因素阐发王朝的沉浮历程。

  再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像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一样。所有王朝的历史无疑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绎发展的,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中突破和束缚。经济上的因素,诸如制度上的问题,往往从立国伊始就仿佛算计上王朝的后边的历史成败一般,经济方面的因素和规律在其中起着犹如细菌一般在对历史进行发酵,并在王朝演绎中发挥惯性的作用。

  经济和由孕育经济的母体——制度文化利益的各方面汇总的因素博弈的结果,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国力之基和发展趋势。
  日期:2010-08-24 13:30:33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熊彼特
  同理,反过来说亦可,如果一个人不掌握经济事实,不具备适当的经济观念或所谓经济视野,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历史现象
  本贴通过把脉中国历史上九个王朝,夹杂多个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予以发散论证,兼顾中西方同时代经济的发展对比,希望可以通过经济的视野诠释出另一番王朝历史的味道。
  以史为鉴,中国的王朝里的经济问题,过去困扰过中国,现在还要面对,未来也许还会出现。也许人性存在,相同的经济问题就会不断重复,至少是以另一种方式灵魂附体,犹如梦魇,挥之不去。

  本贴立志攫取中国历史中的经济片段,一一剖析那些涉及到中国金融和货币改制,左右了国家或地区的力量对比,历史走向,东西方的纵横对比的瞬间,那些经济的兴旺和凋敝以及国家的强大和沉沦的事件一一展现出来,夹杂凝重却不乏诙谐的写作手法,务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历史很精彩,经济学很精彩,用经济的眼光一一发掘历史上的那些王朝成败的缘由更加有趣。希望本贴能给你带来点深入的思考。
  展望未来,回首历史,拨开中国王朝里的经济迷思,去古代找寻那些经济智慧,去了解那些经济棋盘上的败招和高招。
  我始终认为,经济是门算计包括资源在内的一切经济要素配置的功用成效的学问,它利用内外部的条件力求达到国家利益和国力发展最大化。
  没有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必要。于生活中为维持生计,必然涉及到理财问题,诸如柴米油盐的讨价还价和,止小贩坑蒙拐骗的问题,大家不能不在生活中满打满算。

  套用到中国王朝身上,每个王朝的生命力于自身都有稀缺性,里边自然涉及到国运得失算计相较的学问。
  经济国策,不可不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否则势必将左右王朝衰败,算计不成,就是所谓的被“算计”——经济国策就会像植入王朝的基因一样,发挥它的功效,作梗于王朝国力和国家命运上,而于自身却无察觉。
  如,宋太祖的“强干弱支”的政策造成了两宋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弊端。
  再如,朱元璋者制定的乡民自治制度和农工商业政策和海禁措施,就近乎决定了明帝国后世将近三百年的浮沉命运,甚至于波及到后来的清朝。
  更兼有孙子兵法言——“多算胜,少算不胜,”。里边“算计”是谋划的意思,谋划不好,陷于少算乃至无算的状况,自然而然就会对后边王朝的发展过程起到掣肘的消极效果。取此“算计”功效背后发挥起到的“掣肘”之义。
  两义结合,所以本贴题目暂定为《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国

  运沉浮之经济视野考》。
  三分写史,七分写经济。
  今人的智慧未必比古人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是以此为序。
  日期:2010-08-24 13:39:11

  先从秦国说起吧。
  -----------------------------------------------------------------------
  秦篇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民族攻破周朝都城镐京。在周王朝向东迁移的时候,一个养马的部落出兵护送。为了感激这个部落的忠诚,周天子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诸侯,就这样这个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国伊始,他们面临极其凶险的环境,周围凶猛的游牧民族经常对他们进行攻击和屠杀。
  公元前230年,来自于一个西北方的国家,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家,扫平了所有的部落。就是这个国家,最后结束了中国长达五百年的战乱,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

  两个不同的历史镜头,展现出了两个实力迥异的国家的力量对比。一个被周遭环境压迫得简直郁抑的慌,另一个兵锋锐利所向披靡。他们似有天壤之别,然却归于一体,只不过是同一个国家在历史不同时期的画面定格,只不过展示出了秦国在历史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只是二者前后对比实在是过于大相径庭,转换后的形成的反差着实巨大,活生生把他们凑到同一个个体上,不难怪大家都觉得脑筋一时有点转不过来。

  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使得秦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浪涛无情的荡涤,尤能从一个极其弱小不堪处处挨打的小部落完成华丽的大转身,一跃转变为中国历史上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究极强大的秦帝国, 相信很多一直热衷于探讨秦国历史,追慕秦国强大的读者都曾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一个个历史上遗留的蛛丝马迹去解答自己心中的这段疑问,并乐此不疲。

  的确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很值得用心去玩味。先从秦国的创建伊始说开去。
  日期:2010-08-24 14:14:10
  ●忒不地道的周天子
  话说周天子那年被犬戎打的满地找牙,好歹在勤王军队的努力下打跑了盘踞在镐京的犬戎大军,却不敢再回镐京定居,迁去了洛邑(今洛阳境内)。这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再回去嘛,又怕你哪年玩味大发了,又跑来都城搞次几日游的,保不齐老子又要过上演一次东奔西走的惶惶如丧家犬的生活,情何以堪。索性这回我在离你们这些蛮子们远远的洛阳落下脚来,既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安全,还增长晚上的睡眠质量指数,何乐不为。

  周天子哪天又一琢磨,心里禁不住又扑腾开了。因为镐京西边的土地上回多半被犬戎占了去,虽说我离那帮蛮子远是远了不少,但西边还是缺乏必要的诸侯国屏障,来构建双方的有效的战略缓冲区域。广袤的地区不安插钉子,让蛮子们骑着马撒了欢儿的跑,顶过就能延缓上个三五天的,现实的让人头大的忧愁的安全现状还是有待改善。

  周天子毕竟拿不出后世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的气概。那么钉子的人选……周天子眼睛一亮,对,就上回护送本天子有功的那个养马部落。对,就是它了!说白了,那也是周天子惟一的选择,因为其他勤王有功的无一不是东方诸侯国,封地都在周的东面。只有这养马部落原本就是在周西边一带游荡的。
  秦国一开始被封为西方诸侯国可以说就是在周天子的这个小九九里谋划好的。周天子是很不地道的把钉子和炮灰的角色丢给了秦国。更可气的是,这还是空头支票,因为镐京西边的土地当时是牢实的被犬戎占了去,秦国只是得到了周天子的口头实惠,不过好歹是获得了中央政府名义上的任命状,只是自己脚下的土地得用自己的鲜血去和周天子一意要避开的蛮子们一寸一寸的去换取。

  秦人的立国一开始就注定是处于腥风血雨中,在屠杀和被屠杀之间风雨飘摇,覆国可能就在旦夕之间。然而,顽强的秦人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了二百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彪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在此期间,秦人的眼光逐渐转向了东方。出现在秦国眼前的是更强大的对手,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日期:2010-08-24 14:25:41
  ●秦国很郁闷
  东方列国中最显眼的是几个实力菲然的超级大国:家门口的晋, 东临渤海的齐,南方的楚。齐晋都是周王朝老牌的封国,建国历史久远不说,而且处于华夏文明最璀璨的中原地区。楚建国稍后,虽偏居南方。但楚历代君王一心开拓中原,春秋时代并国四十余,大大把触角伸进了中原腹地,期间与中原各国间也融合久矣,经过发展沉淀,实力超然雄厚。

  在秦国还闷头在西北高坡上拿鲜血赌明天,用片刀与犬戎那帮蛮子们对砍的时候,东方列强们就已开始在中原地带经营了百年的光阴。等秦国办挺了西北犬戎那帮蛮子,转而向东的时候,与东方列强相校,秦国先天的缺失尤其体现在时间层面上。对手一个个都是已经过了百年的发展经营,早早的向中原地带辐射出了自己的力量磁场。
  而秦国的现状呢,说一穷二白,实在再适合不过。时间上的落差就是摆在秦国面前的坎,是它与东方列强间的实力划分鲜明的一道坎。这道坎的代价是,秦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受东方中原诸国的待见,更不用说列强们是用什么眼神瞅秦国。
  受歧视不说,挨打的滋味秦国也没少受。被人拿着有色眼镜看不顺气来,老子举兵要跟你说道说道,被暴抽,不管服气不服气,先得老实回西北老家当上一段孙子,时间久了这口气又上来了,还得跟你说道说道去,又被暴抽,之后又是回老家憋屈着当孙子……以上环节循环。这种循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样,秦国不憋屈才怪。当初就是那么用片刀把犬戎那帮蛮子给收拾的,但拿在东方列强面前稍比划比划,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迎头上来的一顿暴抽。而且它在秦国眼里面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它近乎是单向被进行的,每次暴抽的程度还从不打折扣。
  在这点上,东方列强相当实诚,从不往里边注水。对于列强瞟过来的白眼和挥舞过来的拳头,秦国是实打实的受用着。尤其是拳头,落在秦人身板上,每次感受到的都是那股实在。
  现在罗列秦国的被暴抽记录:公元前628 年,秦晋崤山之战,秦师全军覆没,孟西白三主帅悉数被擒; 公元前625年,为报崤山之仇,秦伐晋,秦军大败而逃;公元前413年,魏军大举西向大败秦军。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作战,在公元前408年攻克洛阴(如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要地,河西的土地尽没于魏国。
  如果暴抽再这么被进行下去,秦国被办挺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加上秦人与生俱来的犟种性格,只会让秦国在一条单行道上向预定的终点加速飞奔。
  秦人叹奈何,秦国叹奈何。
  时间上的缺失带来的是先天的发展不足,被暴抽充其量是此因转换而得的结果。而且这个得到的果,在那个诸国环立,乱世必有争心,弱肉强食,战旗遮天铁蹄跶伐,浸染着铁与血,钟角争鸣的大时代,体现出的只是达尔文在他理论中阐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

  上百年的光阴为了生存下去,秦国很纯粹的拿去与犬戎那帮蛮子们拼片刀用了,以致没有闲情歇下来去关注东面的大环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秦人难得下得马鞍,去听上一段齐国韶乐,去做上首楚辞,或者欣赏下三晋的伎艺表演。秦人不是缺乏那方面的细胞,秦人也会写诗作曲,唱出来的是秦腔,谱出的是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人硬骨,但秦国步履惟艰。
  日期:2010-08-24 14:42:22

  ●秦国的破局
  周遭恶劣的国际环境,现实真切的生存危机,犹如悬在秦国头顶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引得秦人头皮顶上阵阵发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秦国在黑暗中谋求着一步步走向强国之路,接下来请留意秦国在通往这条道上留下的关键的几步。
  第一步:秦孝公鉴于当时四面楚歌并随时可能覆国的危境,毅然颁布了罪己还顺带数落了自己祖宗的一纸堪称五百年之雄文的求贤令,“国家内忧,未遑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其官而封之地……”,其求贤若渴之心,可昭日月。
  随后,便是商鞅携其强秦九论入秦。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第二步: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
  第三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
  第四步:前291 秦攻韩,陷宛城(今河南南阳),邓城(今河南孟县西);前286 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求和;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秦夺取陶邑。
  第五步: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与宣太后设计诱杀义渠王于咸阳,起兵灭掉义渠戎国,置北地郡。
  一口气的把五条全数列出来之后,接着让我们一条条去去分析其中每一步的拓展对秦国在深层次里意味着什么,到底给秦国一步步的强大带来了哪些长久深远的意义。
  先从第一步说起。

  日期:2010-08-24 18:14:27
  接到秦国的破局后面上来说
  -----------------------------------------------------------------------
  ●总经济设计师商鞅
  先从第一步说起。商鞅可说是规划秦国伟大的总设计师。以战略性的前瞻眼光和法家的思想精髓勾勒出了秦国长达两百多年的框架和格局。商鞅就像个超一流的建筑架构师,把秦国政治与法制主体框架搭建起来,好让后世再给它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有必要着重指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其他国家的变法无不是借助君王的权利为依托,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进行,但不能保障历代的传承性。就像中国历朝历代很多的变法一样,往往政随人亡。力促变法的当代君王一死,变法就无疾而终了。
  不说远的,战国当时出名的变法,诸如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无不随前代君王的薨丧,顷刻间付诸东流。
  然终秦国一世,商鞅立下的政治制度和法令都得到了秦孝公后面几代秦王很好的承接。到了秦王政时,李斯成为宰相。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可说,商鞅变法的内容实质上在后边是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商鞅变法中为了释放秦国的生产力,在秦国境内用律法的强硬手段推行了几大重要的经济举措: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三.徕民。
  四.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先从秦国土改开始说起。
  o(∩_∩)o 欲知下回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日期:2010-08-24 18:45:04
  说说商鞅变法里头的第一个举措—— 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

  ●土改进行时——制度为生产力让路
  何谓井田制,它是西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田里的土地划成方块,成井字形,井田之中既有公田又有私田。
  分得私田的农奴要首先无偿耕种公田,来养活土地所有者,然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小块份地。份地要经常更换、调整,大概三年就“换土易居”。
  《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其中公田属于领主,私田属于领主分给农奴的份地。
  何谓阡陌,指田间的路径,纵者称“阡”,横者称“陌”。何谓,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全面废除王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简而言之,这是大刀阔斧的把土地资源在国内的初次重分配,打破“步百为亩”的旧田界而建立一种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新田界。在重改初次分配之后,然后用赋税的财政政策保障相较以前更为公平的财富再分配。
  过去,如果一家人口多,由于土地有限,所以每人平均所得甚低,但却要负担与人口较少人家相同的赋税。税改后,也就能够改变在过去的一家授田百亩的情况下,每户赋税负担的不合理的状况。
  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这是秦国的生产制度的推倒重来。

  用西方经济学观点来看,土改是兼顾秦国国民生产效率与公平分配两大方面:一是为了提高国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二是提升基层国民总体的社会福利指数。
  再反观三晋。同时期三晋的土地私有化发展较秦更早更盛。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是把各奴隶主占有的大量田地变为各自耕农长期固定私有的耕地,所以叫做"赏众以田"。
  要改变原来各家使用耕地的田界,所以叫做"易其疆畔"。所以秦国只算是顺应了当时国际形势而与东方列强相比姗姗来迟的改革。虽然迟来,,但是猛进,却是观之后来政策力度保障最大,贯彻最彻底,保持力度最大,最伤筋动骨的一次战国土改。
  这次生产制度为生产力让路的大刀阔斧般的改革顺应了战国时代急需提高劳动积极性从而解放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日期:2010-08-24 20:32:01
  ●利出一孔,激发狼性(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