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作者: 陆人

  日期:2010-9-13 16:16:00
  人到底是生活在真实中还是梦境中?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了,从最初中国的庄子,到后来的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成为约翰·马尔克维奇》,再到《黑客帝国》和最近的《盗梦空间》。从理论上说,人这种智能生物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感知器,人对世界的所有判断,都是来自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有60亿个人,就有60亿种对世界的判断。

  而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种重要的工具:语言。没有语言的大脑,就象一台没有装操作系统的电脑,一片空白,对外界只有生物性的本能反应。
  不同的语言,也是对世界的一种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的来源,跟不同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跟他们不同的体质有关,跟他们能方便地找到什么食物有关,还跟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有关,甚至包括许多巧合和意外。
  所以严格来说,不同的语言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生活状态差别太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对应物。但是,我们生活在“one world”当中,我们的身体同样是由水、蛋白质、矿物质等元素构成,我们的大脑,遵循着同样的神经运行原理。世界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可以学外语。
  所以,中国才有无数人可以靠英语活着或发财。
  但是,中国还有无数人在为英语而苦恼。
  我的一个同学,靠办英语学校开上了BMW,他至今却只会说“thank you,good bye ”之类的。医不自治?就我现在所了解到的学校的教学情况,即使那几个已经在股市上市的英语学校,仍然在教具体的语言成分或者考试技巧,并没有让学生在花了几千上万之后真正明白——英语到底是什么。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学过”多年英语之后,英语对他来说仍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语言。语言这东西,就是在你被火烫了之后会脱口而出,或者在梦里用它向良心忏悔,你的喜怒哀乐通过它可以无一丝障碍地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确切的知道,当你向某人说了某几个字后,会让他幸福得想死,或者暴跳如雷,你明明确确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才是语言。

  小时候有一次机会坐一个亲戚的红旗小轿车(不要误会,我亲戚是司机)。这对我和我姐是一次多年难忘的经历。后来我先学的驾照,我姐对我说,自从那次坐红旗车后有一个问题就始终困惑着她,那就是,开车的时候踩油门的脚是一直用力踩还是踩一下停一下?现在这个问题总算可以有答案了。说实话,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多年,我还有更多的问题,比如——看司机的手就是不转弯也不停地动方向盘,为什么?

  这些问题在我开过车之后——都想不起来了。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问题,你坐上车开一分钟,什么困惑都没有了。
  类似的小问题也困扰着学英语的人,而且是相当困扰。我中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看见“table”是“桌子”,“apple”是“苹果”,“rose”是“玫瑰花”,心想,外国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桌子苹果玫瑰花”呢?他们最后说的不都还是我们中国话?(这个问题也许不小,我后来费了很大的劲才明白的。)
  这些问题其实本来不是问题,可是中国绝大多数学外语的人,偏偏还没有在英语这辆车上开过一分钟。
  但是学英语其实又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学“语言”,注意我偷换了概念。简单到两岁的孩子就可以胜任。两岁的孩子就能听懂复杂的话,就能用口腔里发出的声音命令你干这干那,就能说出甚至你也不知道的词汇,够让你汗颜了吧?实际上,你想一想,语言就是这么简单啊。世界存在过语言极为复杂婴儿都学不会的民族吗?有的,但他们已经灭绝了。

  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表达出了我的核心意思,也许有人已有所感悟了。在学语言这事情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学习。我们应该象婴儿一样纯洁,完全无抵抗地去迎接另一种语言。
  但是,那是很不容易的。不幸的是,婴儿的这种超能力是一次性的。而且运行的可靠性极高,不可能被格式化掉。等你再想有意运用一次的时候,对不起,难上加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婴儿在双语的环境中就能学会两种语言,而且互不冲突,就是证明。
  让一台电脑新装操作系统,一个白痴都可以完成,但要让电脑同时运行两个操作系统,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你习惯的对世界的解释方式会受到攻击和颠覆,原有的语言系统顽强地坚守它们的阵地——往往是守方获胜,攻方力量太弱,稍一较量即烟消云散。
  我们对于学英语所有的困惑,都是来自汉语这种原有的操作系统的干扰,如果我们有本事把这些干扰去掉——你相信你连婴儿的智商都不如?
  我不是钦定的“语言学家”(who cares),你在教英语的地方也绝找不到我的方法。在这里我想做的,是试图把困扰我们学英语的种种因素轻轻剥去,让你或多或少看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英语的语言。我自己的感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来的,大概也有数年时间了吧,当我认识到我所认识的东西时,我觉得我如坐在车上,而看着路边绝大多数人还在泥地上步行,甚至向反方向走,颇有孙悟空半夜一个人得了真传,而回去躺在其他人身边装睡的巨大的窃喜!说实话,我真的想把我的秘密永远保留下去,冷眼观世界,保留一份巨大的优越感。这秘密一旦说出去,将与天下人共有,我也就不算什么了。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是有很多人没开过车,因此我姐姐的那个问题还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就是:脚想踩就踩,手想动就动,只要车能朝着你想去的方向走。
  善哉。
  日期:2010-09-16 18:04:30
  飞机和法国梧桐有什么共同点?
  在我住的地方旁边有一所大学,他们把学校里几乎每一棵大树的身上都挂上牌子,上有中文和英文树名。我看到法国梧桐的英文名是“plane tree”,“飞机树”?我们初中最开始学的一些词里就有“飞机”——“plane”。那么法国梧桐和飞机又有什么关系?

  英国人看到plane,诚然可以理解为飞机的意思,因为从使用频率上来说,airplane经常简化为plane,从和人们生活相关程度来说,plane的确可以成为飞机的代名词。但是plane的本意却和“飞”以及“机”一点关系都没有。plane是平坦宽大的面,其实是“板”的意思。这下可以知道法国梧桐为什么叫plane tree了吧?因为这种树有那特别宽大的叶子。因此在英国人语言逻辑体系里,它应该叫“板树”。airplane 其实应该是“空板”。

  “空板”,大多数人应该明白它的来历了吧?每一架飞机,都有一对又大又平的(尽管它们实际上不是平的)翅膀——早年的飞机都有两层甚至三层“板”,“板”是这种划时代的新工具给当时人的最直观的印象,所以就叫它“空板”了。
  但是中国人的命名体系是喜欢用“机”称呼所有机器,所以就叫成了“飞机”。
  但是“飞机”绝不是airplane的本意。所以,在这里,“机”对你认识plane产生了误导,你甚至会误以为所有plane都带有飞机的意思。plane-goeometry(平面几何学),一定有人认为它跟飞机有关系,一个本来是“坦坦荡荡”的词,在汉语里,却和“机巧”“复杂”挂上了钩。
  下次再看到英国人说他是坐飞机来的中国,你就要明白,他是说他坐着“空板”来的。
  “有一个公司来找你了”

  “youv got a company”,是美国电影里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当两个人埋伏好,看到有人走进伏击圈的时候。听到的人,绝不会理解成“有一个公司来找我了”——我又不欠煤气费。这句的意思是“有人找你来了”。但是“有人”也并不准确,这里的确是“有人”来,但来的人跟原有的人构成了一个“伴”或者“伙”,总之形成了“不是一个人的”局面。汉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表达法。

  company的本意是人的团体。
  人类历史上是先有人的小团体,还是先有公司呢?答案一定是前者。在有公司出现之很久很久以前,就有company存在着,而公司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东西出现后,英国人才想到用company去命名它。所以,在英语逻辑里,他们平时都把“公司”叫“伙”的。
  把“公司”叫成“伙”不可以吗?中国还把军队中比营大的叫“团呢”,你也没觉得它们是“一团儿一团儿”的啊。
  实际上,在日语的“株式会社”里,“会社”(公司),更好地反映了company本意。
  “NBA集锦”和记号笔有什么关系?
  它们一个是NBA highlights ,一个是highlighter。后者就是老外喜欢在书上用粗的黄或红颜色把句子的某些地方划上的东西,要是你买过外国的二手书,你就会看到很多这东西。

  你最开始在ESPN看到NBA highlights 这个词,你会把它理解为“集锦”。你再看到highlighter这个词,你就会困惑了,“集锦笔”是什么玩意儿?如果你还想更困惑的话,你(女生)去做个头发,你要挑染,我告诉你“挑染”这个中文的说法也是来自这个词:highlight。它们三者到底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叫“高亮”。
  当我把它们都当成“高亮”看的时候,我就一点都不困惑了。NBA的“高亮”,就是每天球场上最精彩最“亮”的镜头;记号笔的作用,就是把本来不显眼的地方,涂成显著的“高亮”,而挑染,我本来是永远没有机会搞清是怎么回事的,但是highlight让我明白了,原来是把头发上部分区域处理得亮一点或浅一点——挑着染的意思。
  集锦、记号笔、挑染,三者完美地统一了,原来它们都神秘地含有一个“比其它部分亮”的共同成分——highlight。
  因为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玩意儿都是老外发明的,有时候我觉得看英文倒显得世界更有秩序一点。

  日期:2010-09-18 10:48:31
  为什么克林顿1998年的时候特别怕见“媒体”?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美国总统的偷情事件时,你可想而知要他去面对“媒体”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也许他一看到或听到“媒体”这个词时就开始浑身不舒服,因为“媒体”是press——压。当白宫的工作人员来告诉他媒体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压”们又来了。
  press成为“媒体”的过程并不难分析。印刷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压——press,你需要把印板上的东西“压”到纸上。所以“压”成了印刷出版的同义语,后来的媒体——大报小报们,也是印刷,即“压”出来的,所以“压”也就成了媒体。
  与英语强调印刷中的“压”不同,汉语强调整体过程“印”以及另一个动作“刷”——知道中国传统印东西过程的人一定知道“刷”。
  “压”就是媒体也是很形象的,因为这些报纸的记者们总是给当事人能带来不小的压力。

  让我们去剧院看“动动”
  movie为什么是电影?因为电影是一种能动的连续的画面,而“动”就是move。所以电影问世时,人们就选取了它最核心的特质“动”来命名它——movie。把move说成movie,就象汉语把“爱”说成“爱爱”,把狗说成是“狗狗”一样,,是一种名词转动词和昵称。所以,当英美人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说,去看“动动”。关于“电影”的学院派一词仍是motion picture,即“动的画面”,每年的奥斯卡(学院)奖晚会上,提到电影还是motion picture——本年度最佳“动影”是……他们是这么理解的。

  attach到底是“系上”还是“粘上”?
  你把一根绳子系到一个东西上,你把一个单子粘到包裹表面,都是attach。这会对中国人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attach到底是系还是粘?于是大脑里就差生了混乱,于是就记不住,老看它很陌生。
  到底是“系”还是“粘”?英国人也说不清。这个词里面并没有包含你用什么方法把两件东西(通常是一大一小,一主一附)连在一起,只要你连在一起就OK了,就允许你使用attach。一个词并不能把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来,大多数时候它只是想表达一个方面,至于其它方面,也并不是总是有必要知道。你去fish,只要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是去钓鱼还是网鱼,反正是你是奔着鱼去的。汉语里也一样,汉语没有复数,枯藤老树昏鸦——到底是几只鸦?汉语并不管——这下轮到外国人困惑了,弄不清几只鸟我可怎么睡得着?心里空荡荡的。

  再回到attach上吧。 你attached to 一个女孩,字典里翻译成“为爱或感情所束缚”,多么繁琐无趣,你“粘着”一个女孩——简洁而有神韵。
  “浅”和“轻”的开关是什么?
  light可以指亮,可以指颜色浅,也可以指重量轻,甚至在中国烟草业引出了“柔和”的意思——其实还是味道浅。汉语里,并没有一个词跨界这么多领域,所以你每次看到light的时候,总是要看它到底是在哪个语境里边,给它换上不同的汉语词。多麻烦!light的核心概念是程度低,不管它用来描述什么东西。所以,在英国人的脑子时,并不管它指的到底是光线还是颜色还是重量或口味,总之,只要它程度轻,就用light,多简洁!

  后面当电灯出现时,light就有了开关了,一开它,就可以使屋子里黑暗的程度减轻。
  我在“跑”一家公司
  run据说是英语里含义最多的一个词,可能比10个孙悟空能产生的变化都多。但是,任你百变千变,英国人只认一个“跑”——他的真身。现在让我们试着把原来我们要翻译成其它各个汉语词的变身去掉,看看它本来有多形象生动。
  run a company ——“经营”一家公司,刻极而不生动;“跑”一家公司,生动。
  The river runs into sea——这条河流入大海;这条河“跑”入大海——动感。汉语不是还有“奔”流入海吗?

  run his fingers over the keys of a piano——手指在钢琴键上弹;手指在钢琴键上“跑一跑”——多形象啊。
  a run of fishes 一群快速游动的鱼;一“跑”鱼——多么简洁,既说明了不止一条鱼,又说明了这群鱼在动,这是对汉语量词的生动补充——在中国只有大文学家才能这么用。
  tears ran down my face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跑”泪了。不可以吗?现在90后的词典上还有“飙泪”呢。
  ……
  一个词的引申义可以无穷无尽,但它的本身永远就是这个字,汉语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你在看到“打伞”“打枪”“打针”“打鼓”“打的”的时候,心里会把它变成“撑伞”“射击”“注射”“敲击鼓”“乘出租(的)”吗?不会的,你只看见打”,只说“打”。

  因此,一个run足矣。
  实际上汉语也对“跑”进行了创造性的利用。程序员在设计完一个软件后,会让它在设备上“跑一跑”,多么简洁而形象。“跑官”——令人不齿、气愤而无奈,或是羡慕……所有人都会明白它不是达到短跑国家健将水平就可以当官的意思。
  日期:2010-09-19 12:26:08
  你在“drug store”能买到毒品吗?
  经常看美国警匪片的人一定知道当警察说到drug的时候基本上指的是毒品,drug dealer就是毒贩。可是drug本身可是一个出身清白的好词呢。它本身就指的“药”,遍布美国各街区的drug store就象中国到处可见的小超市,已经远远不是只卖药了,而是什么都卖的杂货店。这就象中国的“酒店”一样,早期是小酒馆,后来发展成可以住宿的地方,后来又被赋予一些特定的含义,今天的“酒店”绝不是只卖酒了,但人们还是叫它“酒店”。

  drug 带有了“毒品”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中国的毒品贩子在做这门生意的时候会怎么说自己的货呢?“你今天带了多少毒品?”——绝对不会。他们会说“白面”、“白粉”“粉”,甚至就只说“货”,你不会认为“白面”和“粉”或者“货”的本义就是毒品吧。(和毒贩们一样,其他人在和同行说到自己的经营项目时,往往都不会说这东西的正式名称,否则显得很虚伪。比如两个的哥碰面,一定问“你今天拉了多少活儿”,而不会说“你今天拉了多少乘客”。)

  美国毒贩把自已的货称为“药”,于是drug也慢慢地带有了毒品的意思,但是只是在特定场合和语境用,drug的本义仍是“药”。
  一英尺就是一“脚”
  英国人看到“英尺”foot,当然还是把它读成“脚”,一英尺就是一“脚”。用人体部位的名称作为度量衡,世界各国大抵都是如此。中国的“尺”与“寸”的本义也是身体部位。
  一foot等于30.5厘米,相当于46的鞋码——这只脚可够大的。白种人本身脚就大,但常人也不会都是46的脚,也许当初制定foot 这种度量衡时选了一位大脚模特,或是国王为了面子把foot的长度定长了一点——看,我国人多高大。
  用foot说事,一些看似很古怪的数字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篮球圈为什么奇怪地离地3.05米?因为那是整整10 个 foot。看探索频道的节目时,汉语配音的探险家会说:“那头狮子离我们有91米远。”你会奇怪他怎么连一米都能估计出来。其实他是想估计为300“脚”的。再扯得稍微远一点,为什么最大口径的枪都是12.7毫米的?因为那整好是半个“英寸”inch,所以又叫点50,就是0.50 个英寸。

  英国在逐渐推行公制,美国倒是坚守英制不变。但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是把它当成一“脚”的。
  把free理解成“自由”的误区
  free诚然可以当“自由”来理解,但“自由”并没有触及到free的核心概念,所以你在很多场合遇到free的时候,就会产生理解困难。那一年迈阿密热队打进NBA总决赛的时候,比赛中电视上不停地打出一个广告,是“佛罗里达要成为一个 tobacco free”的州。这显然不是说你在佛罗里达可以随便抽烟,而是此州不能抽烟(应该是所有公共场所)。这里free是“自由”的意思吗?最近美国的几家航空公司开始考虑在飞机上设立“children free”区,就是不让小孩儿来,免得打搅其他旅客。美国drug store里的软饮料包装上也许会有“alcohol free”的字样,就是说不含酒精。

  “自由”也是free的引申义。free的核心概念是“无……”,“无”的这个东西,一般来说不是什么让你开心的事,诸如负担、负税、责任、包袱、费用、规则、担忧、焦虑……“自由”本身也是没有负担和阻碍的意思。当free出现在一个词后面的时候如果 alcohol free,就是要把这个东西干掉了,这个用法其实才接近free的核心含义。英美人看到free,潜意识仍会想到它要去干掉的东西,所以free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部分。

  所以你现在明白care free是怎么回事了吧,不担心、不关心、不操心,怎能不一身轻松呢?但是,绝对的care free是不可能的,你不care别人,也没有人会care你。
  我曾经把free就当“自由”理解的时候就犯过错误。有一次吃盖浇饭碰到一个美国人,我跟他搭讪,我说“美国是一个自由(free)的国家”。他就没听懂,问“什么free”,我一开始心想他连美国精神都不知道,但马上明白了,加了一句:“free去干很多事。”他才明白了。可见当free单独出现时,它并不就代表“自由”,“自由”只是free可以达到的许多结果之一。

  日期:2010-09-20 17:36:06
  奥运“篱笆”冠军
  fence 的本义是“篱笆”、“栅栏”。风度翩翩的贵族运动击剑其实就叫“篱笆”——fence 。这二者有什么联系呢?篱笆的作用是把什么东西挡在你家外面,击剑的两个人用剑比划,你可以说他们是刺来刺去,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也是“挡来挡去”。要是练成中国武侠小说里的功夫,剑快得也许真能在你周围筑起一圈“篱笆”。从把击剑叫成“篱笆”来看,这项运动可能当初更主要训练和强调剑客们的防守能力,毕竟,真打起来,先保住自身性命是第一位的。

  但是在中文中,“击剑”和“篱笆”太不搭调了,一个高贵优雅,一个土里土气。不过这是这两个词在中国带上的感情色彩。中国的大户人家,基本上没有用透光透风的篱笆做为自家的外围防护措施的,提到中国的贵族,能让人想到的一定是高达数丈的厚不可破的围墙(陶渊明当然是另类了),用篱笆的,都是乡下小户人家。但是,在西方,贵族用篱笆栅栏似乎相当普遍,因此,也就不认为把击剑称为“篱笆”有什么失身份的地方了。

  教练让队员们打得再“物理”一点
  我们第一次接触physics这个词的时候,巩怕都是在学习各门功课的英文名称的时候。
  physics,物理,好了,这下就把所有跟physics象的词都当成跟这门科学有关的词了。所以当英文里说,比赛中队员打得比较“physical”时,你一定会疑惑,打得“物理”一点,想干吗?
  其实,英文里所有以“physi”这几个字母开头的字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物质与实体,也就是说,不是虚的。与“物质”相对的概念是“精神”。人也是一样,人有“精神”,当然也有物质,就是身体。所以“打得physical一点”,就是要打得多用身体一点,从外表看就是凶悍一点,激烈一点——麦迪,你强大的精神力量下次再用好吗?先用用你的身体好吗?。physical education “身体的教育”,也就是体育了——值得一说的是“体育”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汉语往往把“体育”简称为一个字“体”,是不准确的。

  physi是怎么用来表示实体和物的?不大清楚,反正来源不是古希腊就是古罗马。你有必要知道吗?你会用就行了。你知道“物”这个字和概念最早出现在哪本中国的古书里吗?没几个人知道。
  西尖军校在哪
  把west point 说成是“西典”军校固然不对,说成是“西点”军校也是不准确的。(写到这儿我发现,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把“西点军校”当成做面包的厨师学校,这个有趣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小问题,我后面会谈到。)
  point 可以说是小数点的“点”,大多数中国人,会把point当“点”理解。但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带有指向性的,连着身子的“点”。只有把point在你脑子中的形象补充完整,你才能在看到point和一把刀子连在一起说时,明白point是指的刀尖。“尖”是point的本义。有了这个概念,你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point可以是“指方向”的意思——指路的不管是人手还是路牌,不都是有个“尖”吗?你可能更容易理解pointless “毫无意义”这个词(这个词在美国电影中相当常见),因为缺失(less)的这个“点”,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点,而是刀上最重要一个“点”——尖。

  “尖”也可以是英文中的地理名词了,就象我们说“沟”、“洼”、“岭”一样。顾名思义,“尖”就是一个尖尖的地块,同时这个“尖”还要伸入水里——这正是“西尖军校”的地貌——哈德逊河边的西岸,离纽约一个小时车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