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柴米生活

作者: 王瓷玫茶

  日期:2008-3-10 17:10:00
  第一章
  舒简29岁生日那天对全家人宣布:“我一定在30岁以前把自己给嫁出去!”换来的是妹妹舒韵的嗤之以鼻:“得了吧,姐,你还是先把人找着再说。”其实,舒简真正想说的是“我一定"得"在30岁以前把自己给嫁出去。”就差一个字,意义大不相同,前者那是毫无顾忌的一种自信的宣言,后者就是无可奈何咬牙切齿地下定决心,颇有点不择手段,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劲头。

  要说舒简的条件,也还不至于到嫁不出去的地步,可是事实就是如此,到现在为止,面白唇红,聪明伶俐,颇为娇媚可人的舒简不要说谈婚论嫁,用她自己的话说:“连个追的人都没有啊!”她和舒韵每次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用这句开头。
  舒韵就纳了闷了,她这颇有校花风韵的老姐,中学阶段就有收小纸条之类的艳遇,到了大学,念的是女孩子一听见都会头疼的土木工程系,整个一个系,几乎清一色男生,难得有的几个高智商又不畏艰险的女生勉勉强强地挤进来,那绝对是非常非常珍贵的点缀,更不要说象舒简这种可以称的上美女的女生,对于当年土木系的男生,有舒简一起上课,最枯燥的专业课都是一件养眼又养心的美差。舒简在大学阶段受到男生的追捧率可想而知。可是这个阶段,舒简满脑子心思都用在对付那些专业课上,除了专业课还有外语过级,再后来是一窝蜂的考研,四年时间好象还没来得及考虑要不要给男生回几封信,就到了毕业了。

  到了研究生阶段,舒简也算个奇迹。本科阶段已经鲜有女生的专业,到这个阶段还能留在学校的女生真的挺不容易的,不过这个时候研究生院的情况是,优秀的男生本科时候就已经被瓜分差不多了,剩下来的精英盯着的都是小着好几岁本科师妹。
  研究生院的女生呢,稍有姿色又聪明可人的多半已经名花有主,没主的要不就是艳光逼人,聪明过人,你懂的她都懂,你不懂的她也懂,不要说追不到,即便追到,能不能消受的起还是个问题;要不就是超级刻苦,先天不足后天恶补,这种女生,人家是奔博士去的,对于研究生院那些男生来说,一个硕士还消受不了的,不要说博士,再说一般这种类型,都不配备美女的身材和脸蛋,更何况男人本质上和动物也没有太大的分别,研究生院的男生也是男人,所有头脑聪明的女硕士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于是,这两种都算优秀的女生,也都列于研究生院男生敬而远之的行列里的。女博士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属于第三类人,连女人都不算,怎么会有男人追。

  舒简一说起这个就极端郁闷,她痛心疾首地告诉舒韵,宁可失业,也决不要去读什么博士,尤其不要读文科的博士。舒简每次碰到不熟悉的人问:“没毕业呢吗”,她就好象牙疼一样地哼哼,“还在上学”,问者必定追问:“几年级了”,她就会心怀侥幸地回答:“二年级”,对方肯定就满腹狐疑地继续“大一啊”,这个时候舒简的牙疼就更厉害了,“博士一年级”,这问的人要是朋友,一定非常赞赏地说::“好厉害啊!”要是长辈亲戚,必定同情地补上一句:“有朋友了不?”舒简巨郁闷。

  其实,读博真的是无奈的选择,大学毕业的时候,身为教授级高工的的舒简的爸爸一句话就决定了她的选择,“我们家的孩子怎么也得研究生毕业。”等到三年研究生读出来,外边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快的连人才市场大多数的摊位都只收博士学位的简历了,而且舒简的专业是十分冷僻的,工作十分难找,只好再去考博。那个时候考博比找工作面试要容易一点,比公务员考试命中率高多了。舒简恨透了岩土工程,跨专业考了文理兼收的工商管理,好在这么多年的理工科学下来,数学的底子还是不错的,考文科的试卷拿了高分,就这么成功地成为工商学院的博士生,开学了一上课才知道,工商院一届同专业的博士生竟然有100多号,这年连博士也扩招了。

  女博士舒简这年就芳龄27了,她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三年后怎么才能找到工作,另一个就是,一定得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她个人认为,后者更加重要。
  日期:2008-3-10 17:31:27
  舒简寒假放完了,正好没什么课,赖在北京的家里不肯回学校去,“学校特冷,没有暖气,宿舍里跟冰窖似的。”她赌咒发誓般地说,过完生日就回去为论文拼命了。老爷子不无担心地告诉她,发表论文要抓紧啊,现在要发个像点样子的核心期刊,不是你论文水平高就可以的,还得排队,你这入学两年了才发了一篇,将来怎么毕业。妈妈也说,快点把论文做完,下半年也该回北京找工作了,难道要留在宁城不成。现在北京洋博士一大堆还排着队找不着工作呢,你这非名牌大学的土博士想怎么着啊。

  说起找工作,尽管父母都在北京,舒简要想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还是压力极大,尤其是她前两天听说一个同专业的学姐为了留高校,心甘情愿地签了5年合同,去做辅导员,另一个师兄实在没有门路,转战了几个省指望着考上公务员,也没有什么结果,舒简对自己的前途真是没有什么信心了。好歹也十几二十年寒窗下来了,要做辅导员,本科毕业不就做了。所以她29岁生日过的其实不开心,加上生日年年赶上情人节这天,满街的都是捧着百合、玫瑰的漂亮女孩,真是让人说不出的一种滋味。

  就在她和舒韵百无聊赖地沿着马路瞎逛的时候,汤小涵打了个电话来。汤小涵是她的室友,不过晚她一级,小丫头上学早,年龄就小了她两岁,汤小涵说,:“你快回来吧,我有要紧事情要你参谋呢。”放下电话,舒简叫舒韵赶紧地给她定票去,她说:“我去相亲去。”舒韵忧心冲冲地看着她说:“姐,你不至于吧,要相亲也在北京相啊,去宁城相什么亲啊。”舒简说:“什么啊,汤小涵相亲,我作陪,预习一下也没什么不好,早晚走到这步。”

  汤小涵从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也会跑去相亲,她的年龄和她的漂亮让她暂时还不用这么悲观地来考虑问题,这次实际上是被表婶死拉活拽去相亲的,当然,这是她父母的旨意。
  远在贵州某个小镇的的父母对这个从小读寄宿学校的女儿是心疼的,作为父母他们觉得女儿这些年的打拼实在不容易,全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一步步地读到博士,其实如果不是学费的问题,以汤小涵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一流的学校,或者去国外留学。可是她考取的那所一流的大学的工商学院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够给她提供自费的名额,三年三万元的学费对于汤小涵的家境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她读硕士都靠着自己做家教和兼职补贴才能够完成学业,因此,很自然地选择了转校,正赶上舒简的学校扩招博士生,名额多考生少,汤小涵门门成绩出色,又是科班出身,没费什么劲就转过来,还跟了全工商学院知名度最高的博导郑大奎。

  这一点让舒简极为佩服,舒简一向不是个努力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始终成绩就在十名左右打转,大学考的是母亲任教的学校,考研的时候英语不过关,还多考了一年,研究生三年专业课读的痛苦不堪,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没法子转着专业才考上个二流学校的博士,要叫她那搞了一辈子学术的父母来看,简直就是家门不幸。
  舒简和汤小涵好象是两个世界的女孩子,后者拼着勤奋刻苦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出人头地,前者仗着先天有的那么点小聪明也混进了博士队伍。不过这一点,尽管舒简十分有自知之明,外人看来,两个气质出色兼美貌出众的女博士走在一起,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研究生院的男生都是极为仰慕,敬而远之的。舒简的同门师兄极富同情心,:“你们两个太优秀,知道什么叫高处不胜寒不。”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她们当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末没人送花,没有约会,两个女孩一起看电影逛街,情人节两个女孩一起去麦当劳的路上看别人捧着大把的鲜花去吃牛排。还有,就是住在没有电梯的七楼,每天自己打开水,生了病两人互相照应。舒简和汤小涵的死党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这次相亲,舒简怎么也要赶回来帮着汤小涵瞧瞧,用汤小涵父母的话说:“叫你舒姐把把关。”

  可怜天下父母心,远在家乡的父母实在不放心女儿孤身在外的生活,同时也非常明白,女儿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是不可能再回到小镇的,他们希望女儿在南京或者其他的大城市有安定的生活和好的工作,这是普通人家为人父母最淳朴的心愿,所以,在一年前,汤小涵的父母专程来到宁城,隆重地拜访了她在宁城某个机关工作的表婶,悄悄地拜托她为汤小涵物色一个合适的男孩。可以说,父母的考虑是十分现实的,他们认为,那些在校的男生是不适合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前途未卜,负担不起照顾女儿的责任,不过汤小涵有自己的想法,在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总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何况是爱情这么浪漫的事。

  日期:2008-3-11 13:00:46
  第三章
  舒简回到宁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陪汤小涵相亲,这次相亲的结果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表婶介绍的上尉军官冯宁,四个月后成了舒简的丈夫。后来说起这事,汤小涵每每会感叹,“缘分的事情真的很难说啊。”
  相亲约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表婶家楼下的林荫路上。汤小涵出于对相亲这种事情本能的反感和不屑,除了礼貌上穿了一件比较整齐的衣服,连妆都懒得化,去的路上跟舒简商量着,打发了那个上尉之后去哪吃饭。
   舒简一本正经地提醒她,做人要厚道,人家好歹也是请了假来的,礼貌上应该和人家吃顿饭。汤小涵颇不以为然:“这种相亲是纯粹的浪费时间,我怎么可能找个当兵的,我对部队完全没有概念,还有他只是个军校的本科生,估计没什么共同语言可以吃完一顿饭。”

  说着说着就到了地方,汤小涵左顾右盼没看见有穿军装的,穿着便装的冯宁从马路对面走过来.以两个女生对于军人有限的想象力来说,冯宁是个例外,汤小涵说,他挺帅的  
  宁城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也有很多部队院校,舒简经常能够看见穿着军装的士兵或军官,但对于他们实在缺乏了解,她对浓眉大眼的冯宁的第一个反应是:“他干吗不穿军装呢。”
  冯宁之所以不穿军装,是不想人家看热闹一样的看着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彼此有礼貌地自我介绍。他的处境和汤小涵一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事发生在21世纪也是可能的。
  他有青梅竹马的女友,只是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尤其是母亲,坚定地反对他们的来往。老太太的理由是,隔的太远了。冯宁的女友唐玫现在还在北京读研。其实还有一个理由,老太太说不出口,女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老太太可怜她小小的年纪没有父母,过去邻里邻居地住着少不了照应她些,一来二去,就没想到两小无猜的感情发展起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冯宁在上海读军校的时候就和北京大学读书的唐玫书来信往,感情升温了。要平常人看来,两个人是十分般配的一对,可老太太有自己的看法,她固执地认为,一个自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即便她聪明乖巧,勤奋上进,毕竟是有着人生某种缺憾的,她没有一丝半点瞧不起一个孤儿的意思,她甚至可以把唐玫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但是对于她这最心爱的小儿子来说,娶妻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不可以有一丝半点的差池, 她不能拿这个赌。

   尽管知道自己反对的理由有些牵强,老太太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且立刻付诸行动,给儿子安排相亲。她坚定地相信,只要儿子多见几个好女孩,一定会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在这件事情上,老太太的远见卓识在几个月后得到了彻底的印证和完全的胜利。
  对于冯家老爷子来说,他反对的理由更为现实,仕途上打拼了一辈子的冯至和,35岁当常务副县长,45岁成为一局之长,他深深知道男人成家立业对于事业的帮助有多大,如果当年他不是娶了县委组织部长的女儿,那有这么顺利,当然,冯致和名牌大学的招牌在一个小县城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本。
   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他也认为儿子在婚姻问题上是要十分慎重的,感情固然重要,门当户对更加重要,唐玫尽管十分出色,显然不能符合冯家择媳的标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冯致和已经在考虑儿子将来转业的问题。
   冯家大儿子冯军已经在另一个城市安家立业,小有成就,他的岳父也是当地实权派人物,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想要冯军将来回到身边是不可能的,冯宁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他一心想要把他调回自己身边来,这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人老了,希望自己的身边不要那么寂寞。而且冯宁除去当兵和军校的几年外,自小没离开过父母,不象哥哥,是放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因此,冯致和夫妇对这个小儿子更偏爱些,也是有的。

   因此,对于冯宁的前途,冯致和夫妇已经有了安排,那么冯宁的婚事当然是这项安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首要而基本的条件是,这个女孩子必须已经或者有宁城的户口。
   
  日期:2008-3-11 13:09:11
  户口这个东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到了今天还是困扰着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和象冯宁这样准备转业或退伍的军人。对于他们来说,有了一个城市的户口,你才有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你才可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生根发芽,直到枝繁叶茂,没有户口,即便你工作再努力,成绩再辉煌,左右不过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象一棵移植的植物弱不禁风,将来总有一天是要哪来回哪去的。如果冯宁要哪来回哪去,那只有回到老家的县城去了,因为,他是从那入的伍。而冯致和夫妇是退居二线后迁到宁城,并没有退休,工作关系依然在原来的城市,严格的说,他们并不是有宁城户口的人。

   所以,要解决冯宁留在宁城的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冯致和夫妇马上正式调入宁城,这在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在努力,但是一个退居二线快要退休的局长,想平级调入宁城的对口单位,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如果不平级调入对口单位,那老爷子退休后的一切福利待遇都将没有了。其实,现在已经没有了,来到宁城后,老爷子就告别了前呼后拥,小车代步,驾驶员跟前跟后的舒服日子,花了一辈子的积蓄才在城边上买了个100平米的房子安顿下来,那还是宁城房价没象现在这样疯涨的时候,并且他也习惯了出门挤公共汽车的现实。老太太取笑他是:“车子越坐越大,房子越住越小”总的说来,局长冯致和现在和南京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分别,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局里的现任领导特意赶来慰问老局长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以前的风光,不过这种机会是一年比一年少了,今年好象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局里象征性地派了个副局长来看望一下,一把手已经不露面了。人走茶凉,这是官场不变的规则,冯老爷子心里再不平衡,也得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就更加要抓紧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安排好小儿子的一切。

   另外一个途径就简单可行多了,只要冯宁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宁城户口的女孩子,并且马上结婚,那么来年,他转业到宁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玫固然三年后毕业可以选择回来就业,但是冯宁不能等,即便感情是可以等待的,现实的问题却是不能等待的,更何况,唐玫能不能留在宁城还是未知。三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冯家二老没有耐心,也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唐玫拿儿子的前途去赌上一把。大约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和阅历,考虑问题都会很现实,于是,冯宁和唐玫青梅竹马的感情,就被放在现实之外了。

       冯宁就是这样被母亲从上海叫回来相亲的。而他相亲的对象也不止汤小涵一个,但汤小涵是唯一的博士。冯家二老在对那些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女孩子进行最后资格审查的时候,对要不要把汤小涵纳入相亲范围还是有点争议的,老太太觉得她学历太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汤小涵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况且不在宁城,这与冯家的要求还是有点差距的。

  但是,毕竟冯家二老也没有庸俗到那个程度,他们所看中的门当户对也并非意义那么狭隘。攀上市委书记之类的高枝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婚姻来说,太过功利终究没什么好结果,更何况不是每个市委书记都会有个合适的女儿,而这个女儿又正好和自己的儿子有缘有份,儿子也不可能会接受这样一种功利性的婚姻,他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他们心中,未来的儿媳妇只要是家世清白,品行优良都可以考虑,当然,还得符合他们现在的要求。这么一看,汤小涵条件还是挺不错,至少从照片看来,她的眉眼长的无可挑剔,从学历上也充分反映了她的聪明睿智,权衡再三,才有了今天的这场相亲。

  日期:2008-3-11 15:18:44
  对于相亲,冯宁本来是不同意的,他觉得他和唐玫是很自然将来会结婚的,尽管,有时候上他对唐玫的感情有时候他自己也有点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唐玫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他年长她几岁,唐玫又是孤儿,因此他一看见她楚楚可怜的样子,就忍不住想要保护她,从小,他就见不得她受半点委屈,而唐玫这些年已经把冯宁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的依靠,所以两个人即便因为上学、参军而分开两地,但从未中断过联系,对于彼此的关系,谁也没有明说过,不过唐玫很自然地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嫁给冯宁的,她相信一向把自己当女儿一样看待的冯宁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冯宁和她都没有想到,冯家二老会坚决地反对。所以冯宁才会回来相亲,他主要的目的是说服父母,不要这么现实地考虑问题,接受唐玫。他挺天真地计划着,按父母的要求相几次亲,然后告诉他们都不合适,本来吗,靠相亲找到另一半的机会比中足球彩票的机率也不会大多少,父母经过对这些女孩子与唐玫的对比,自然会知道唐玫的好。所以,他今天穿着休闲的便装出现在舒简和汤小涵的面前。

  在汤小涵的计划里是没有吃饭这个项目的,不过冯宁的计划里有,冯宁有股子当兵的实在劲,自己今天来的目的并不是相亲,就抱着点对不住对方的心情,所以觉得,在情在理请女孩子吃顿饭都是必要的。再说,两个人总不能站大马路上干瞪眼吧。
  饭是在附近一家不大也还算清净的西餐厅吃的,汤小涵拉着舒简一起,主要是怕气氛太尴尬,冯宁到是也不在意。走到城市花园咖啡店门口的时候,冯宁说,就这儿吧,汤小涵没反对,舒简拿出姐姐的样子来说:“人多换个地方吧,我知道街角那有家西餐厅不错的。”冯宁和汤小涵都说:“那好”往西餐厅去的路上,舒简对汤小涵说:“那多贵啊,他一当兵的,别难为人家。”其实舒简的意思是,汤小涵本来也没打算和人家相处,何必欠着人家一个那么大的人情,意思意思得了。汤小涵也明白。其实第一眼看见冯宁,除了觉得他长的还可以,汤小涵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军人不是她想要的另一半的合适属性,所以从头她就把冯宁给否定了。而冯宁呢,来的目的就不是相亲,心里还有个唐玫,这场相亲完全成了两个当事人完成任务的一件差事。不过,舒简对汤小涵所说的话冯宁却听了个清清除楚楚,这也让他在吃饭的时候看舒简的时间比看汤小涵的时间多了一倍。

  吃完饭后就各奔东西了,舒简习惯性地对冯宁说:“你知道乘公车的地方吧,路上小心。”这是她经常会对舒韵和汤小涵说的话,很自然地就对冯宁说了。汤小涵听着也没觉得什么,舒简经常会罗里八嗦地嘱咐她类似的话,她和舒韵都觉得这个姐姐这种时候挺烦的。有一次她问舒简:“你们当老大的是不是都这么罗嗦啊”可是冯宁听着不觉得烦,甚至有点受宠若惊,唐玫是从来不会对他说这种话的,甚至也没有女孩子对他说过这种话,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那种感觉好象春天里的阳光的味道,既新鲜又温暖。

  日期:2008-3-12 13:14:44
  舒简第二次见到冯宁是在一个月以后的人才交流市场的门外。舒简带着自己的简历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她的目标是上海或者深圳。这是年后第一场人才交流会,舒简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和许多同学一样,只是来探探路子,她毕业还早,还不象那些今年上半年就要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心急火燎。舒简他们学校扩招之后,博士招生也改为春秋两季,舒简是秋季的,按期毕业也是明年秋天。

   不过工商学院的博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原因很多。比如说,论文越来越难发表,排队就要排上半年,有的师兄师姐入校就开始投论文,到了要论文答辩的时候还没有发够数量或者级别,就只能等着;又比如,有的是导师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刚刚培养得用起来顺手了,不可能这么轻易放了走,拖个半年已经是大慈大悲了,有的要多读一年也不止,也只能逆来顺受等着毕业;还有的工作找不到,自愿不毕业,在学校里好歹还有个吃住的地方,找到工作再毕业不迟。

   更有甚者,干脆就是课没修完,论文写不出,毕业毕不了,退学不可能,就这么耗上了。
   当然这种一般是在职的学生,一般也都是某个单位的什么长,公务私务样样繁忙。象读博士镀金边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自然排在公务私务吃饭喝酒种种活动之后。有的读了一年,还只上过一次课。舒简的一个师兄竟然读了8年,这个记录至今在学校没人打破。
   这类博士生的数量工商学院居首。因为太过专业的理工类学科,领导们能力精力都有限的很,尽管现在实行宽进严出,毕竟还是要考试,即便透题也好做弊也罢,那些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以及各种各样的绘图什么的,总也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懂又记得住的,就是抄都无处下笔,想来不是那么容易能够通过考试进来的,即便进来了也不那么容易出去。

   哲学、文学这种专业到是容易些,可是对于领导们的宏图伟业来说没有什么可资借鉴和炫耀的内容,万一哪天写在简历之中公之于众,还颇有专业不对口之嫌。唯有工商管理,文理兼收,听起来还颇有专业性和时尚感,名额多,考生少,考试两张卷子,不会数学可以做文科的,记性不好可以选理科的。为了保证数量,题目绝对适合各种层次的考生,你胸中全是锦绣文章,可以尽情发挥,你对经济管理没有了解,那也不要紧,写写你了解的东西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作弊,充分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至于毕业也不算难,首先论文发够数量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核心期刊要说难发也的确很难,难的因素有两条,一个是版面费奇贵,只要挂了核心的,客气一点的收个2000,狠一点的4000、5000也很正常,真要有点影响力的,那奔1万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核心期刊,对论文总还是要求质量,抄也要抄的有分寸,有技术含量。但是这两条因素都是对于舒简这种不挣工资的博士生来说的,因此,总有很多这样的博士生天天在愁发表论文的事情。

    有愁的就有不在乎的。不在乎的往往就是有点钱,有点权的“长”们了。钱不是问题,不要说1000、2000的小钱,即便是上万,也不用自己掏腰包,单位连学费都全报,那这点读书费用发论文费用,又不是大吃大喝,贪污腐败去了,说来还十分动听悦耳,在个人叫自我充实,开拓进取,在单位叫大力培养骨干人才,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论文发表了还算单位的工作成果,人前人后都拿的出来,说的响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