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并不孤独

作者: 听松看月

  日期:2010-11-1 11:27:00
  我写了一部书,书名叫《诸葛亮并不孤独》。
  写作缘由——大概是愤怒。
  写作目的——正学术风气。
  具体内容:对话易中天,驳斥朱子彦;

  鞭挞梅朝荣,痛贬廖伦焰;
  崇敬诸葛亮,仰慕古圣贤;
  明月当空照,正气永浩然!
  下面是开篇,算个“引言”吧!
  小人眼中无君子
  我常常困惑于这个时代,我尤其困惑于这个时代的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学者们。那些被称为专家教授学者的人们每每会爆出“惊世骇俗”的言论,让人莫名其妙,让人应接不暇,让人义愤填膺,让人怒发冲冠!

  最早是诋毁鲁迅,而后是戚继光、岳飞,继易中天《品三国》以来,便有数个无耻的历史专家公然去诋毁诸葛亮……
  借用鲁迅先生一句话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这一次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我确实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综观这些现象,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理:小人眼中无君子。
  当然鲁迅先生受人攻击那是由来已久的事,当年那些拥护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们一直就没有停止对鲁迅先生的攻击。没想到当前一些过上新生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居然拿那些御用文人的文字为依据去攻击一个毕生为真理,为正义,为民族觉醒而奋斗的民族之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这确实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小人之心”!

  小人的下作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否则就不成其为小人了。我不知道历史上那些为民族、为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们和他们有什么仇恨,他们一定要极力诋毁之而后快!
  几年前就有人爆出民族英雄戚继光灰色的一面,行贿、奢靡、纳妾、寡信。并且说这是他人格的致命伤。这些人总喜欢拿放大镜去搜索英雄的缺点和不足,对戚继光就是这样。即使所举罪状是真的,但为了抗倭大局行点贿赂有什么过错?在那个时代纳几房妾又算得了什么?至于生活的奢靡,你怎么不和严嵩之流做做比较呢?看到底谁更奢靡?至于编造戚继光送俄罗斯美女给张居正,则纯粹是子虚乌有,下作之极!戚继光建立“戚家军”,抗击倭寇,保境安民,百战百胜;戚大帅镇守辽东十六年民无战事安居乐业;戚大帅解甲归田,老百姓扶老携幼、挥泪相送!为什么这些触动不了那些人的神经呢?这些人的说法让我想到古代那些罗织罪名陷害忠良的奸贼,他们的手段何其相似啊!于是我顿梧:古今小人原是一家。

  对于岳飞的议论多是抹杀他的功绩。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岳飞是军阀,秦桧是岳飞恩人,宋高宗是政治家、军事家、伟人”。说“岳飞一生的主要功绩是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伪齐政权,和金国力量的正面对抗中,岳飞没有多少光辉的业绩可寻”。可能岳飞一生征战,抗击伪齐和镇压农民起义多了一点,但这是时势使然,无法选择的。当他终于平定了后方,对金作战取得大胜之时,那个“军事家政治家伟人”的赵构却勒令他回兵。对此他悲愤交加、“怒发冲冠”,毅然选择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因为孤掌难鸣无奈撤兵。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个百年难逢的好时机,抓住了可一举收复失地恢复北宋疆土,直捣黄龙府也不是没有可能,岳飞怎么甘心坐失这个机会啊!那个只求苟安的混蛋赵构怎么能够理解岳飞的痛苦!想岳飞离家之时,岳母刺字“尽忠报国”;他建立岳家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完颜兀术在遭受岳家军重挫之后,无奈地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历史上可有这样的军阀吗?又有人考证说《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其理由基本经不住推敲。放眼整个南宋历史,能写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人物还有何人?而“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更是岳飞“还我河山”生平夙愿啊!一个心系国耻心系百姓的民族英雄居然说成军阀,这人可有点起码的良知?宋高宗倒成了军事家政治家伟人了!苟安江南一隅,地盘越来越小,金兵的烽火都烧到了扬州路上,不知道这人所谓政治家军事家伟人是什么标准?岳飞确实是死于抗命,这抗命确实有点铤而走险,他只是不甘心坐失良机啊!如果他遇到的是汉武帝,他的结果可能还是一死,但那必定是在灭掉金国之后。倘能如此,岳飞也无遗憾了。英雄从不怕死,但你一定要让我做完要做的事。英雄最大的悲怆是壮志难酬,即使马革裹尸也比无用武之地要强百倍!这些道理小人们怎么可能明白?

  还有一批跳梁小丑突然跳出来竞相诋毁诸葛亮。这个说诸葛亮权倾朝野,那个说诸葛亮想篡位,最无耻的是那个梅某某,居然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诸葛亮权倾朝野很值得奇怪吗?我不知道这人懂不懂政治。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不独揽大权难道还搞个共和吗?和李严之流商量着来吗?“君子喻于器,小人喻于利”,独揽大权不要紧,关键看他干什么。小人借助权力谋取私利,君子执掌权力则为国为民。诸葛亮可曾为自己谋取过私利?没有权力怎能鞠躬尽瘁?岳飞的悲剧就是因为他掌握的权力太小了!权力就应该交给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让老百姓更放心。我认为诸葛亮的权力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如果吴国魏国的权力都给他,那才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那个说诸葛亮想篡位的,我认为他有点弱智。他口口声声说这样讲并不是诋毁贬低诸葛亮,那你说的好歹要靠谱啊!别说诸葛亮了,蜀国到灭亡都没出现想篡位的大臣,蒋琬、费禕、姜维都没有,这可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他们尚且没想篡位,更何况诸葛亮。真有一个有篡位可能的是魏延,被诸葛亮临死遗计除掉了。魏延为什么阻挡大军撤退,杀杨仪固然是目的之一,夺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夺权成功,恐怕司马昭更离谱。现在还有好多人为魏延鸣不平,我很怀疑这些人的智商。不说别人,即使当事人弱智的刘禅也知道诸葛亮决不会篡位,今人又何必如此小人之心呢?

  至于那个说诸葛亮最虚伪的梅某某,实在当得起“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男人”这个称号了!俗话说“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我算是开了眼界,我不知道这人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可是一肚子狼心狗肺?什么叫虚伪,虚伪就是表里不一。诸葛亮有表里不一吗?没有。他为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为相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什么虚伪可言?那个无耻的人居然无耻地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不过为“名”而已。什么混蛋逻辑?诸葛亮确实名垂青史,即使有小人恶意诋毁也照样万古流芳。但此名非彼名,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的名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小人绝对不会求这种名,小人只会求利,且不择手段。所以小人最终只能得到臭名、恶名,遗臭万年!

  小人眼中无君子。因为他们只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高尚的人在他眼里也和他一样卑鄙。古语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我们推论下去,自然是“邪者见其邪,恶者见其恶”……,如前面所述,都属此类。
  如此,我们就可以弄明白小人的逻辑,他们坚定地认为人都是一样的。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和他一样的自私自利,都和他一样的卑鄙龌龊。然而客观的现实则恰恰相反,人是不同的。高尚和卑鄙,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都是客观存在。有些人利己。有些人则利人,有些人利己但不损人,有些人损人只为利己,还有些人损己为了利人,怎么能相同呢?有些人诚信,有些人虚伪,有些人有气节,有些人没气节,有些人有原则,有些人没原则,有些人讲道德,有些人不讲道德,怎么能一样呢?

  难道小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明白。他们知道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他们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拒绝承认。他们不承认世界上有高尚,实在是源于他们灵魂的龌龊。因为如果他们承认了高尚的存在,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卑鄙无耻。于是他们就极力地诋毁高尚,说高尚者的高尚是虚伪来混淆视听。还有一点,小人大概理解不了高尚!他们不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理解他廉洁奉公妾无副服,他们更不能理解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私利,从来没有公心。因为不理解,所以就臆测,这就是所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君子和小人是社会上一对重要的矛盾,这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正像君子痛恨小人一样,小人也痛恨君子。君子是因为小人祸国殃民而痛恨小人,小人则因君子影响了他发财升官而痛恨君子。君子与小人之争直接表现于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社会风气好了,那是君子占了上风,如果社会风气坏了,那就意味着君子处于下风。当世正盛行着所谓翻案风,一些小人正竭力为那些民族罪人翻案,那些先贤圣哲们几乎都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诋毁,由此可见社会风气之一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时说:“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说:“那些诋毁英雄的人必将受到万人唾骂,真心赞美英雄的人才是新时代的精英,才是新中国的脊梁!”
  日期:2010-11-02 16:20:44
  诸葛亮并不孤独(自序)
  易中天教授评价诸葛亮曰“百年孤独”。起初,我很以为然。后来仔细一想,感觉越来越不对。诸葛亮孤独吗?否。纵观诸葛亮的人生历程,不论哪个阶段,他都谈不上孤独。
  按常理推想,诸葛亮本该是孤独的,因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又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人如果仅仅是高尚,还不至于孤独;如果一个人人格高尚同时再有理想,那就注定要生活在孤独之中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恰恰是一个例外。

  易教授说伟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诸葛亮是伟大的,所以是孤独的;曹操也是伟大的,所以也是孤独的。对此,我颇有点不同意见。我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但他并不孤独;曹操算不得伟大,根本够不上孤独。曹操不算伟大,正如项羽、刘邦算不得伟大一样,他们最多算是杰出。曹操那不叫孤独,他那是“孤寡”——孤家寡人。孤家寡人和孤独是不同的,孤独是“曲高和寡”,是一种无奈;“孤家寡人”则是某些人的一种追求。

  孤独作为一种存在,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因为志行高洁而不为世俗所容,如屈原“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孤芳自赏,如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三是因为壮志难酬而凄凉悲怆,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孤独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因为理想;理想之产生,肯定是因为责任。一个人为着理想而生,就是崇高;为担负责任和使命而奋斗,就是伟大。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胸怀着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追求着澄清天下的社会理想,却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英雄无所用武,于是只能在孤独寂寞之中走过自己的人生!因此说孤独往往意味着人生的悲剧!

  诸葛亮很幸运,因为他生逢其时。如果不是乱世,估计诸葛亮也会孤独一生。
  纵览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有在乱世,那些大贤才能得到重用,成就功业;而在太平治世,多是奸臣当道,贪官弄权。诸葛亮恰恰是因为汉末之乱,英雄四起,才有了一展雄才的机会。而正因为他走出了隆中,帮刘备去运筹天下,注定了他一生不会孤独。
  诸葛亮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高卧隆中阶段、辅佐刘备阶段和辅佐刘禅阶段。可以说他人生的这三个阶段都不孤独。
  有人可能会说,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很孤独,因为他自比管乐,“时人莫之许也”。这一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诸葛亮当时孤高自许,肯定不会在乎俗辈的议论。更何况此时的诸葛亮,有司马徽、庞德公等高人为师,有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等名士为友,怎么可能孤独?古语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有这诸多人哉?
  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得以尽展雄才,经纬天下,就更不会也没时间孤独了。此时的诸葛亮,刚刚27岁,正是风华正茂之年,建功立业之季。试想太公八十终遇文王,范增七十才遇项梁,与这两人一比,诸葛亮何其幸运啊?
  正因为遇到刘备,诸葛亮注定这一生不会孤独。而荀彧则没那么幸运,因为他遇到的是曹操。

  刘备和曹操是不同的。刘备是仁主,曹操则是奸雄。诸葛亮是仁人,因此选择了仁主的刘备。仁是他们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两人心性相通,自然情同鱼水,彼此知情知性,自然永不相背。事实就是如此,诸葛亮至死对刘氏忠贞不二,而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也成为君臣信任的千古佳话。当然有好多人认为刘备有点虚伪,但那些臆测并不能掩盖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曹操就不同了。曹操是奸雄。奸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仁,不仁的标志性语言就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荀彧也是天生奇才,择明主而事。遇到曹操,起初他也以为得遇明主,暗自庆幸。曹操确实没有让他失望,不仅对他委以重任,并且言听计从。可是到了后来,等曹操大功告成之后,就暴露了自己的不仁的本性。于是荀彧很是孤独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告别了人世。与荀彧相比,诸葛亮又何其幸运啊!

  当刘备去世以后,刘禅继位。阿斗的无能与怯懦恰恰成就了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去治理这个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选贤举能,依法治国,爱民如子,清正廉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自己的勤政和智慧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君子之政。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国朝廷上下多君子而寡小人。因为他慧眼识才,所以一大批正直贤能的人才走上了政治舞台:蒋琬、费祎、姜维、陈震、董允、郭攸之、向宠、向朗、张裔、杨洪等人,都是忠贞贤良的君子。有这些人为股肱,诸葛亮怎么会孤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事必躬亲,勤政为民。他这样做,使下层官吏也有所忌惮,不敢徇私枉法。有如此贤相,蜀国百姓幸何如之?即使诸葛亮去世以后若干年,蜀汉也没有出现乱臣贼子,足见诸葛亮的知人之明。

  诸葛亮真的不孤独。他不仅得到了属下的崇敬和百姓的爱戴,他也得到了来自他对手的尊敬和赞誉。司马宣王赞之曰:“天下奇才也。”钟士季行军至汉川,即“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钟会此举,主要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当后主刘禅“乐不思蜀”之时,司马昭慨叹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其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生前不孤独,身后尤其不孤独。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百姓纷纷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可刘禅挟私愤坚决不允。于是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 多少年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汉王朝只好顺从民意,在今陕西省勉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建祠。其得人心如此,怎么能说孤独?千百年来,后世志士仁人无不以诸葛亮为榜样,可谓千秋景仰,有口皆碑。唐代大诗人杜甫多次写下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早已深入人心。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更是多次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以激励自己。陆游更是给予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最高赞誉,其崇敬之情无以复加。一直到今天,提起诸葛亮,正直人士无不极尽赞美,诚心敬仰。

  真的,诸葛亮并不孤独,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巧合,才成就了他传奇的人生。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尝不是一个遗憾,然而他得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堪欣慰了。想想后世,许多悲情英雄想要马革裹尸尚且不能,何谈“鞠躬尽瘁”呢?更有甚者,忠臣良将戎马半生,为国为民,到头来却被冤杀甚至被灭族,那是何等的悲惨!然而历史上演的,更多的是后者。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不孤独,又是多么可贵!这简直是后世无比宝贵的财富。

  我们有理由对前途充满希望,因为中国有过诸葛亮;我们有理由憧憬美好的社会理想,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曾经不孤独。
  诸葛亮一生不孤独,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他的经历就是一本教科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那就是,究竟怎样才能让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不再孤独。
  我期盼,后世的诸葛亮们也能如他一样终生不孤独!
  日期:2010-11-03 08:35:10
  第一部 卧龙高卧
  第一集大星永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那段历史之所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道,主要就是因为那些英雄人物的恒久魅力。
  那是一个纲纪混乱的时代,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乱世呼唤英雄,曹操、刘备、孙权,异军并起,领袖一方;英雄召唤英雄,荀彧、荀攸、郭嘉、周瑜、鲁肃、陆逊、诸葛亮、庞统等人,适时走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在三国浩瀚的星空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诸葛亮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因为传奇,所以诸葛亮留给后世无数的疑问;因为疑问,后人就有了诸多臆测;因为每个人都臆测,自然就出现了很多争议。虽说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争议,但诸葛亮却是最不应该有争议的一个,因为他算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完人”。无论智慧、才能,还是道德、操守,或是功业、成就……在诸多方面他几乎都做到了极致。的确他也有过失误,也有过失败,但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一个人物处在他的位置,能比他做得更好?

  然而当世学者对诸葛亮颇多争议,有些议论让人感觉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比如有个叫朱子彦的说“诸葛亮想篡位当皇帝”;再比如有个叫梅朝荣的人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一个叫廖伦焰的说“诸葛亮是分裂国家的罪魁祸首”;……
  据说这些人都是学者,据说他们搞的是学术研究,据说这些都是他们精心研究出的成果,据说他们还会因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然而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说话都是讲证据的。虽说他们的证据大多经受不住推敲,但有一点还是让我们不能不“望而生畏”。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不单是我们的看法,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观点”。
  据说章太炎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爆出过一个惊人言论——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这还真不是传说,因为有他自己的文字为证:“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乃世之虎臣,……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章太炎先生确实是这样写的,也难怪那些人信口雌黄底气十足,原来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章太炎是“巨人”吗?从学术成就讲他还真是。
  “巨人”就不犯错误吗?这一点估计谁也不敢肯定。
  别的且不说,单就评价诸葛亮而言,章太炎先生错了,大错特错!
  首先,他太高估诸葛亮的智慧了!估计他受《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了,他以为诸葛亮真如《演义》里写的那样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呢。如果真如章太炎先生所说,那诸葛亮必定事先把所有事情都料定了:包括曹仁的坚韧、徐晃的神勇,还有吴魏的勾结、吕蒙的诡计,当然还有糜芳、士仁的投降,以及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等等,并且他料定关羽必死于吴人而不是魏人……诸葛亮有这么神吗?没有。如果他真这么神的话又何必担心日后关羽不好控制呢?

  其次,他太高估了诸葛亮的权力!按他的说法刘备集团包括刘备本人都听诸葛亮的,诸葛亮说什么就是什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诸葛亮控制着刘备的军队,刘备只是个傀儡,军队的调动都听诸葛亮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职责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就是说诸葛亮的工作主要是安民理政、后勤供应,用兵打仗的事情他参与的并不多。这样,我们再来分析“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句话,就会看出这个逻辑有多么荒谬!因为那根本不属诸葛亮的权力范围。有这个权力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所以说,这件事要说有责任也是刘备的责任,诸葛亮没有一点责任。

  第三,他太低估了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他高尚的人格。在章太炎之前一千七百余年,虽说关于诸葛亮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却没有一个人质疑过他的品格。可是章太炎先生质疑了,他把诸葛亮想成了一个大阴谋家、野心家。如果真如他所想,诸葛亮为了日后专权,故意借吴人之手杀死关羽,那诸葛亮就太阴险了,算得上古今第一的阴谋家了!可事实上诸葛亮一生秉持正道,从没用过阴谋诡计(对司马懿另当别论)。即使当世争议较多的魏延被杀一案,诸葛亮也没用任何阴谋,只是让他断后而已,至于魏延利欲熏心,不顾大局,自寻死路,那根本怪不得诸葛亮。把诸葛亮这样的人想象成阴谋家,我怀疑章太炎的脑子当时出了问题!

  不用再分析了,只要稍微有点判断能力,您就能认识到章太炎的观点是多么荒诞无稽!
  然而这么荒谬的观点章太炎竟想出来了,并且很以为是重大发现,并且写成了文章,题目为《正葛》。由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当时他是多么自以为是!
  如果是别人,我会质疑其人品。因为我朴素地认为只有人品低劣的人才会有如此低劣的想法。但我必须承认章太炎先生是个例外,因为章太炎的人品是不容质疑的。
  章太炎去世以后,鲁迅先生曾对他做出过总结性评价:“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