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新布局史话——棋盘上曾经属于天才的时代
作者:
伯翔Xu
日期:2011-1-22 15:37:00
在开始全文叙述之前,先容笔者啰嗦几句废话。
笔者初登天涯,真正是尚不知天高地厚,冒昧在这里布下一个围棋帖。这个板块是聊历史的地方,所谓历史也就是过去发生而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大致看过几篇,发现大家关注的几乎全都是过去的战争。这很正常,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英雄出世,仗剑指四方,谈笑间横扫天下,成一世英名。谁不爱看英雄的故事?
但是并不是只有战场上才有英雄。
笔者惭愧,21岁才开始自学围棋,至今水平仍是个谜。笔者之所以学棋起初并不是因为对围棋技艺有多么崇拜,而是因为几千年的围棋世界有太多的故事可讲,或千军万马、混战孤城,或两相入座、湖边决死,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实的战场或江湖。但过去不懂棋理,看到满盘黑子白子却完全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刀枪兵谋。如今总算对棋道略知一二,才终于发现原来围棋世界里的征伐更是一片肃杀之气,令人不禁为之沉迷。
围棋的地位如今已大不如前,再没有人将围棋列于“琴棋书画”之类大雅之列了。但几千年纵横交错的棋盘上留下的英雄传说不应该就此被埋没在史卷之中。
也许有许多人和笔者一样,对棋盘上的征伐十分好奇,却苦于不通棋理而无法得窥一二。笔者不才,愿尝试用一支笔为您展开这样一幅史诗画卷。
日期:2011-01-22 15:38:19
第一章 小目
1933年10月16日,日本《读卖新闻》报社主办了一场震动了当时整个日本围棋界,甚至之后改变了世界围棋历史的对局。由年仅19岁的天才棋手吴清源五段执黑,挑战当时的日本棋界第一人,第二十一世本因坊,“不败名人”本因坊秀哉。
也许大多数人无法想象在当时这两个人的对局有多么引人注目,现在,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两位对局者当时的地位。
大家知道,职业围棋选手的等级分为九个段位,其中最低是初段,最高为九段。这种段位制度是创建于日本的,日后成为了围棋界的共同分级法。而与如今高段棋手泛滥成灾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在那个时候的日本,高段位对绝多数棋手而言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到本因坊秀哉为止,日本围棋史上总共只有十位九段棋手,同一历史时期最多只能有一位九段。而八段的资格也只有围棋四大家的各家首领才有可能获得——注意,只是有可能,如果棋力不能被承认,即使是一家的领袖也没资格称为八段,因此四大家有不少家主至死也只是七段六段。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代棋圣本因坊秀策由于没有当上过本因坊家的家主,至死也只有七段的头衔。
在1933年,日本棋院承认的九段只有本因坊秀哉一人,八段棋手空缺(雁金准一有八段资格,但那并不是日本棋院承认的,因此不考虑在内),七段棋手有濑越宪作和铃木为次郎,六段棋手木谷实等寥寥几人,其下便是五段的吴清源等人。从吴清源到本因坊秀哉,中间差了四个段位,却加起来不过隔了六七名棋手而已,可见本因坊秀哉在当时日本围棋界的地位。
吴清源此时虽然只有19岁,但是他作为一代奇才的名声早已名震日本。13岁时,吴清源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内的第一高手,此时的吴清源在日本年青一代中几乎所向无敌,只有木谷实,前田陈尔两人勉强能够压制住他的棋。
但若仅仅是如此,这局棋也不过只是一场前辈对晚辈的指导棋而已。但有一个因素的加入使得这局棋具有了历史意义,在当时几乎吸引了全日本各界的关注。
吴清源和木谷实一同创立的新布局即将面对它出世以来最强大的对手——日本棋界第一人,本因坊秀哉。
然而这一天,这局棋仅仅下了五手,本因坊秀哉便宣布打挂。吴清源的师父濑越宪作十分懊恼,断言吴清源“一百手之内必定溃不成军”。
而作为对局者,本因坊秀哉却并不这么看。这局棋结束之后,秀哉曾对人说,自己一生下过无数巅峰决战,曾与无数高手争锋,但从未有一局棋下得像对吴清源这局这样艰难。
凭借这局棋,吴清源成为了当年全日本知名度仅次于天皇的第二大名人,从此开始了开创“吴清源时代”的脚步。
这局棋在之后的岁月里被不断重复地提及,人们在评价这局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提到一个字:新。保守些的人会使用“新布局”这样的词,而激烈些的会说“新时代”。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局棋?若您作为一个并不懂得棋理的读者,你要如何去体会几十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如何才能看得懂这样一局棋?
这就是我将要为你做的事情。
我要告诉您,对于围棋这项古老的运动而言,新布局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日期:2011-01-22 15:41:02
第一章 小目 一
要想了解什么叫新布局,请允许我不得不先为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围棋。请放心,我不会做围棋科普,我会用尽量有趣的方式告诉您,什么是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最早是远古神话中的尧帝为了教导算术而发明的。围棋的规则和制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基本被确定下来,大约到隋唐时期,棋盘被确定为横竖各19道,共361个点——其中最中心的点被称作天元,是棋盘的中心,象征“生数之主”。自天元横竖两道将棋盘分为四象,各90个点,合而为360的天周之数。黑白二子,象征阴阳。棋子为圆形,棋盘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因此,在古人看来,下棋是一件精妙无比的事情,是天上的神仙都爱干的事情。两位绝代高手的对局,旁人往往称他们“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
以上这些观点出自中国古典围棋著作《棋经》,听起来是不是很邪乎?这是当然的。中国人向来是骄傲的,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读书人爱下棋,把棋和书画之类并列作为大雅的象征,当然不能让别人以为他们只是喜欢玩石头而已。其实说白了,围棋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把黑色和白色的石头放到棋盘上的游戏而已,和小孩子过家家没什么本质差别。但是一旦认真起来,你就不能说这种东西是普通玩具了,甚至你需要编出一个“烂柯”之类的神话故事来神化它。毕竟,就算是过家家酒,其实要是玩认真了,也就可以称之为“演话剧”了。(绝非讽刺广大话剧爱好者及从业人员。)
但中国古代围棋和当代围棋在规则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突出的一项便是座子。
看过围棋棋盘的人一定知道,棋盘上有9个点被涂黑了,作为标记,被称为9个星位。这9个星位分别是:中央一点的天元;每个角上横向第四道、纵向第四道的交叉点,亦即角上星位共四个;角上星位之间的中分点,亦即边上星位共四个。
而所谓座子,就是在行棋之前,先在四个角上星位上放上四个棋子,其中两颗黑子放在相对的两个角上,而剩余两个相对的角则放上白子。
下面,我希望读者和我一起想象一下中国古棋开局时的这样一幅景象。我认为这样的想象,才能让您真正了解到围棋的魅力所在。
现在,我们就站在棋盘之上。苍原一片,寸草不生。举目望去,只见四方天地之极的地方各矗立着一座军营,遥遥相望,怒目相视。天地四象,双方各占其二,横戈立马,只待战事开启,死死守住自己身后的一方水土。两位棋手独立于棋盘之外,从天上静观棋盘动静,仿若千军之帅,令旗一挥,竭尽脑中谋略以求一胜。盘上棋子则你争我夺,棋盘上战事顿起,兵戈雷鸣。黑子白子不分官阶,时而贴身肉搏,时而远处封锁,时而深入敌营,时而率众逃命,变幻莫测。胜负成败有时又竟在一招之间便尘埃落定,如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看似招法平平无奇,却一击足以毙命。
围棋的魅力就在这一片征伐之中,“千古无同局”,令人欲罢不能。围棋,在本人看来,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复杂的一种棋类游戏,复杂到如今的孩子宁可去学国际象棋也不愿意学围棋——至少国际象棋的胜负很好判断,吃了对手的国王就算赢,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围棋嘛……
围棋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棋局结束之后双方所围得的空地多少。凡被杀死于敌阵之内的棋子则算作对手的战俘,可当做被对方围住的新地计算在内。每块空地,被称为一目。换言之,最终的胜负,就是目数的多少。一块空地算一目棋,而被吃掉的敌方棋子则算作两目。而围棋的吃子法,则是将一片棋上下左右四方的点(围棋术语称作气)全都占住,则可提取这片棋作为战俘。我们可以形象地称其为“被围死了”。就犹如古人行军打仗,被敌军团团围住,冲出不得,只得投降。而一片棋是死是活,取决于最终围出的这片棋总共有多少个“眼”,也就是有多少个空地。如果只找得出一个眼,甚至没有眼,当然就是死棋。如果能找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哪怕每个眼就只有一目棋也是活棋。
该如何理解这两个眼呢?我们仍然回到棋盘上。
我们不妨把正被团团围住的棋子形象地比喻为在街亭被司马懿围在山上的马谡——本人恰好是“三国迷”,因此就以此来做一个比喻吧。现在我们的马谡将军被司马懿的大军团团围住了,想出去把诸葛丞相喊进来是不可能了,只有自己争取活下来。在被团团围住的情况下怎么活命呢?简单来说,人要活命,有吃的有喝的就死不掉。也就是说,要有一口井或者一个粮仓。这口井(或者说粮仓)就是我们的“眼”。假如马谡将军领地内没有井了,他们死定了。换句话说,没有眼的棋是死棋。如果有一口井呢?也活不了。司马懿是个很狡猾的家伙,轮到他进攻的时候他当然会想到把你那唯一的一口井堵死。井堵死了,在把这个堵死的井重新打通之前就没水喝了,没水喝还打什么仗?于是马谡军只好投降。因此,只有一个眼,也是死棋。那么有两个眼呢?好办了,司马懿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一次也只能派一支军队吧——一次下两颗子就犯规了——假如司马懿堵住了东边的井,马谡军就一起把东边的井打通,这段时间内就从西边井里打水喝,谁也弄不死谁。司马懿要是堵西边井,马谡军就喝东边水,还是死不了。司马懿要是疯了,东一下西一下不停地打,马谡军可就开心了,本来你也弄不死我,现在还白白给我送战俘过来,诸葛丞相恐怕都要感动哭了。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围棋的主要规则就是:有两个眼的棋算活棋;围住对方上下左右所有的气就可以提出被围的子;最后谁围得的地和战俘加起来更多,谁就赢。
这是围棋的基本概念,但围棋的规则十分复杂,甚至发展至今中日韩三国的围棋规则还各不相同。对于读者而言,研究这些实在是件费力而无用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史话中,只要大家记住围棋是如何判定胜负既可。其他的,请交给我来解释。
看看这三条基本规则,我们就该有些晕了。
首先,笔者至今没有发现过第二种棋,其主要攻击方法和最后胜负判定没有必然联系的。比如象棋,主要攻击方法是吃子,胜负判定在于谁吃了对方的主帅。比如跳棋,攻击方式是跳过对方棋子前进,胜负判定是谁最先全部跑到对面去。再比如军棋、比如飞行棋、比如大富翁——也可以算作棋类游戏了……而围棋攻击方式是吃棋,胜负判定是围地!换句话说如果你可以围到181个点,就算你一个子也不吃最后也是你赢。这种有些南辕北辙的设定注定了围棋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棋类游戏。
其次,笔者至今没见过比围棋更难判定胜负的棋类游戏了。假如你下象棋或者五子棋,棋已经结束了你却要求别人等一等,你要判定一下这局棋谁胜谁负,旁观者一定认为你脑子有病。而围棋呢,对于初学者而言,别说在对局中了,有时一局棋连单官都收完了也未必能看得清谁赢谁输,还得一目目地去数。可见,围棋一开始确实很有可能是拿来作小孩算术题作业用的——只不过,尧帝发明的这种作业对于小孩子而言实在太残忍了……
第三,围棋棋力之间的等级差距之明显,也可以算得上是登峰造极。一个稍有水平的围棋高手和一个初学者下棋,竟可以让对手先放十六个子(甚至更多)在棋盘上然后再开始下!水平不相当者让三四个子非常普遍。要是你跟别人下五子棋,有胆子你要求别人让你三四个子试试?
总之,围棋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这恐怕也是在棋类游戏纷繁复杂的如今,围棋地位日渐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但是正是围棋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人一旦学会了下围棋是会欲罢不能的,甚至只有围棋才会常常出现下棋到了危急关头吐血身亡的情况——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赤星因彻”。
言归正传,古代围棋中的这种“座子”使得古代围棋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区别于如今的棋风呢?
学过围棋的人一定知道,古代这种座子放到如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角型布局”,而对角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导致攻杀乱战。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不得不请读者再次和我一起去棋盘里幻想一下了。
棋盘的边沿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它不属于黑白任何一方,它是自然存在的。对弈中运用边沿的战法就如同兵家征伐时运用自然之力一样,是一种十分有效率的招法。而每一支座子大军的身后,便是两条棋盘边沿的交界处。这正如当年的马谡——又把这位可怜的败家子招了进来,希望对于这个著名故事的印象能有助于您理解棋盘上这些棋子那悲惨的境遇——独守一支强军驻扎在山上,静候司马懿大军来攻(顺便一提,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史实中此时击败马谡的应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合)。然而“马谡”所选的地点偏偏并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地方。看起来,他似乎守住了身后两道边沿所交之处,免除了后顾之忧,敌军若正面来犯,便直接在正面抵挡,可保平安。但星位并非这样一个紧要之地,事实上就在它的身后,横向第三道,纵向第三道的“三三”一点是星位致命的软肋!一旦敌军占领三三,身后的夹角就变成了敌军的阵地,而独守星位的“马谡”就变成了一块孤军。这时,“马谡”唯一能做的就是围剿这来犯的敌军。而困难之处在于,三三是一个比星位更加紧要的点,若没有其他兵力的配合,“马谡”一军是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三三的敌军的。
然而,星位孤军的困难还远不止如此。除了三三,横向第三道、纵向第四道以及横向第四道、纵向第三道的两个点——即两个“小目”——也同样是星位军的严重威胁。换句话说,独守星位的“马谡”,时时刻刻都有被敌军切断生路,围困于山巅无法突出的危险。这正如街亭一战马谡的败亡。只是,在古棋中,还有“还棋头”的规定,具体内容又需要牵扯到更深入的棋理,又将是一篇长文,在此便不作细解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有了这样一个规定,将自己的棋连成一片不被切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从内部进攻,很容易被对手分断,这不是古代中国棋手所愿意追求的结果。因此,在中国古棋中,对“点入三三”的下法比较排斥。
可这并不意味着可怜的“马谡”军可以过得舒服一些了。事实上,大家仔细观察座子下的棋盘,会发现“马谡”军身边最近的两路大军全都是敌军,而我们敬爱的“诸葛丞相”大军很不讲义气地正在遥远的对面角上眺望着“马谡”。这么说来,“丞相”大人实在不够意思,如果是对方先发动进攻,从侧面先安插一支军队伺机攻打“马谡”,别指望那遥远的“诸葛丞相”能够立刻派出一支军队将你和本队联在一起,让你免遭被围死于山顶的厄运。这时,你只好从自己手下找一员将军——就“魏延”吧——让他带部队发展到另一侧,和本队互相救援,或者令魏延悄悄潜入敌后,夹击这支立足未稳的新军。
而这样,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挂角”,以及之后的种种繁杂的“定式”了。
可见,由于自己人都很不负责任地远远地看着你和别人打架,于是棋局也就只好进入了大家互相纠缠,打死一个算一个的情况了……
因此,对角布局天然容易导致恶战。而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棋手一致的棋风:算路精准,战斗力极强,擅长攻杀,对局往往惨烈至极。
日期:2011-01-22 15:45:38
闲话:
作为古代围棋的两个代表国家,中国和日本在棋风上的差别十分明显,这一点将在后文中提到。在这篇闲话中,我想给读者讲一则小故事,让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棋的棋风有多么蛮横无理。
学过中国历史的读者一定对“琉球”这样一个古国很有印象。围棋很早就传入了琉球,并深为琉球人所爱。但奇怪的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琉球人过于忌惮作为围棋发源地的中国具有的围棋实力,他们很长时间不敢派棋手来中国和中国高手比试。但这样闭门造车似乎也实在不合适,于是他们找到了另一个试金石——日本。曾有多位“琉球第一棋手”作为大使来到日本挑战日本高手,通常日本高手都是让三子以上和这些琉球棋手下棋,甚至日本第一位棋圣本因坊道策是让四子和对手对弈,琉球棋手几乎从未有过还手之力。琉球棋手对日本棋手的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有这样一位琉球棋手,在日本围棋发展的低谷时期前去挑战,终于第一次代表琉球击败了日本棋手——当然,日本棋手让了他三个子。这在琉球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情,这位棋手在琉球国内赢得了几乎堪比当年中国棋手聂卫平的巨大声望。这位棋手顿时也觉得飘飘然了(尽管我一直搞不明白,人家让你三个子你才赢,有什么可飘的……),于是一时间胆子壮了,大笔一挥,长袖一甩——请求琉球国王派他去中国比试。
于是,这位“琉球第一国手”便飘到了中国,一问得知中国当时棋力最强的两位高手一位叫做范西屏,一位叫做施襄夏——熟悉中国围棋史的读者们可以开始为这位琉球高手默哀了……
范西屏和施襄夏其实不只是当时的国内第一高手,他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棋手的最高水平。于是这位琉球棋手被两大高手先后杀得七荤八素,头晕目眩,灰溜溜跑回了琉球,逢人便说:中国棋手行棋变幻莫测,纵使日本棋圣本因坊道策在世,也万万不能敌啊……
其实平心而论,范施的棋力与本因坊道策应当是属于一个级别的。只不过中国古棋风格实在太过蛮横霸道,对于重视开局布局的古典日本风格棋手来说,这种不讲道理的攻击下根本无从布置阵势,往往一开局便阵脚大乱,之后自然是惨败收场。这位琉球棋手被杀得如此狼狈,也可见中国古棋黄金时代的杀伤力何其强大。
日期:2011-01-23 09:57:56
第一章 小目 二
围棋很早便传入了日本,具体时间和传入方式目前尚有争议。但是无可争议,也同时令中国人有些遗憾的一点是:当代围棋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是日本人一手建立的。一位日本围棋学者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是围棋的生母,而日本是围棋的养母。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古代更多地将围棋作为了一种艺术修养而非竞技活动,因此围棋理论的发展十分缓慢;第二,日本在战国时代之后建立起了围棋四大家和名人棋所制度,棋手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是一种获得国家俸禄的职业,而这在科举制度下的古代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要想谈论日本围棋正式腾飞的起源,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本因坊家的开山鼻祖,本因坊算砂。本因坊算砂生于日本战国时代,由于棋力高超而被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大名所欣赏,织田信长誉其为“名人”,其意义相当称一把刀为“名刀”,称一匹马为“名驹”,和现在的所谓明星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大多数明星都或多或少包含了一部分马的属性……时至今日,“名人”仍然是日本棋界仅次于“棋圣”的重要头衔战。
本因坊算砂棋力高强,但是他有可能对日本围棋,乃至今后的世界围棋做出的最大的一个贡献便是:他主张废除了座子——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究竟是由他提出废除座子还是围棋传过去的时候那个传围棋的人不懂规则,干脆就忘了座子这么回事,这两点目前还很难说。个人比较倾向于算砂废除座子的说法——如果是一个不懂棋的傻子就这么把围棋传到了日本,这个傻子可真是一个历史性的傻子了。
而现在我们假定为是算砂废除了座子,这样来看算砂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了。我们可以一起去想象一下曾经的算砂如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算砂年幼出家,一边研习佛法一边钻研棋艺。佛法和围棋是算砂自幼以来的两大信仰。算砂年轻时无疑也是如众人一般,先在棋盘上放下四个座子,而后所有的招法都围绕着四个座子展开,黑子白子混做一团,纠缠不清,死活难定,直至最后一方被绞杀,另一方大获全胜。盘上棋子就如千军万马,在茫茫一方棋盘上上演着一幕幕马革裹尸的惨剧。每盘棋都是这样一盘惨烈的较量,每盘棋都是一场你死我活之争,这样的场面作为一个心如止水的出家人真的能够承受吗?下棋时即使是禅法高深的僧人,为了争胜也要杀气四溢,和市井屠夫无异,在一个将围棋艺术称为“棋道”的国家,这样的棋和“道”相差是否太远了?
在一海之隔的中国,大约一百年后也有一位顶尖高手徐星友看着座子下的棋盘,与算砂有着同样的感慨。围棋本为陶冶性情,真的有必要杀得你死我活吗?于是,相差一百年的两位异国高手开始做同样的探索——棋盘上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徐星友在这之前已经是纵横中国棋坛三十年所向披靡的高手了,而他晚年时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几十年好战的棋风,研习一种以强大的力量为后盾,不以杀棋为目的却能获胜的招法,这种勇气无疑是值得佩服的。而凭借着高超的棋艺,徐星友最终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棋历史上棋风最独特的一名棋手了。但可惜的是,对于棋道境界的追求导致了徐星友晚年棋力的下降,最终在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一众年轻高手的冲击之下,走下了第一国手的神坛。
而一百年前,远在日本的本因坊算砂终于发现了导致棋盘攻杀成为必然的原因:黑白相对的四个座子。
正如我们上节所讲,棋盘上的四个座子相对的布在四个角上,和己方相邻最近的全都是敌军。这样的布置注定了己方的两个座子之间无法相互救援,只有孤军奋战,全力攻杀以期打通活路。于是棋盘上行棋一开始,便注定了是一场惨烈的大战,谁能杀死对手,谁才能取得胜利。
终于,在某个独自打坐悟禅的夜晚,或者某局棋结束之后静思之时,又或是某次眺望窗外的一瞬间,算砂终于想到了:一切的源头就在座子,因为有了座子,所以只有互相攻杀的棋,不会有双方各围其地的招法。因为座子落在对角星位,己方之间无法关联,而星位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位置!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