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作者:
陈鸿毅
日期:2009-2-13 17:43:00
你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吗?
引言
这些年来,常常必须面对案头上摞成山似的纸质简历,面对我的助手们不得不压缩之后才能传到我笔记本上的电子简历。当经过一番番的“砂里淘金”之后,面对坐在我面前的一拨又一拨的应聘者,我最想问他们的,其实并非“你的学历呢?你的工作经验呢?”,而是“你的性格真的适合从事你所申请的这个岗位吗?你确实想好了吗?”
尤其是,当我不得不从那些从简历上看几乎一年换一个公司或换一个岗位的应聘者时(顺便插一句,这样的简历,本意是表明自己具有相当丰富的工作阅历,其实效果适得其反——在HR那里,你无疑告诉他说“我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职场跳蚤“,你录用了我,我也呆不了多久的,你可别后悔!),我最想知道的其实是:我即使为你提供了你所申请的职位,你在这个岗位上,真的能够持久地做下去吗?你真的能够在这个岗位上获得发展的机会吗?
春节之后,北京等地举办的几乎所有的招聘现场会,那场景看起来都更象示威集会,既令我这样对此类场景早已见怪不怪(都几乎麻木了)的老家伙,也觉得有点发怵。在这滔天潮水般涌动着的有自己专业背景、或身怀一些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人潮中,究竟有多少对自己的真正适合的职业和岗位了解的?有多少人由于对自身的性格“会错了意”,而对前来招聘的公司“表错了情”,以至于应聘的成功率极低而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又有多少人即使勉强得到一份工作,不久也发现这工作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这样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义务对他们说点儿什么。
在我这些年主持过的、协助过的招聘面试中,10个参加面试而被淘汰的应聘者,至少有7个是由于他被认为性格与岗位不吻合而被淘汰出去的,剩下的才是由于被发现能力或经验上的不足。
要说性格与职业的问题,从笔者个人说起,也许是更恰当的。
今年春节期间,我从北京回了一趟福建,只为了看望几位当年的老领导。既非官场应酬,更无实利相求,新春佳节,故人相聚,几杯小酒,几段叙旧。从副部级高官到已经退休赋闲的老书记,都闲语款款,话题天南地北。席间不免聊到我当年离开机关下海,却差点没呛得要了命的往事,我当然也煞有介事地简单汇报了一下这十多年的个人变化。这几位一生阅人无数的老领导,仍然对我很“给面子”,对我的点评都惜墨如金,仅以“太有个性”四个字,就算是把我当年的那副德行,全给点透了、道尽了。
二十多年前,我是边远地区的一个中学教员,与这几位老领导非亲非故,就那么给调到机关当秘书,当时他们看到的是我的乏善可陈的那么一点“才气”,而以“选择性失明”的方式忽略且包容的,是我的“个性”。“有个性”的评语之后,是另一些我现在才能够完全认同(当然是在经历了许多人生挫折之后才认识到)的潜台词——
自我中心——头脑里只有“我”,严重缺乏他人需求意识和对他人情绪变化的感知能力;
人际敏感性很差——自此则知之,自彼则不见;
锋芒毕露——个人表现欲太强;
情绪自控能力弱——激情有余,稳重不足;
……
对于官场职业生涯来说,“有个性”在某些时候可能会给一个人平添一些“性格魅力”,但一般而言,“有个性”更意味着一个人无法适应官场这样的职业环境,无法适应他可能担任的领导岗位,“有个性”只是一个作家、艺术家的优秀素质,却不见得是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相反,过于张扬“个性”,更容易使一个人在领导的岗位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以我与官场环境极不“兼容”的个性,居然能够在党政机关的秘书等位置上一气干了八年,说来只是我的运气不错,恰好在最初的时候遇上了这几位极具包容心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他们身边工作的几年,大抵是被他们在大原则的前提下给“惯”着的几年,他们从来不介意我常常表现出来的“大不敬”。我与他们中的某些人,与其说是秘书与领导,有时候,倒不如说更象文友。
然而,一个人毕竟不可能要求环境与岗位去适应他本人。官场就是官场,领导更不是“文友”,当这些待我以似海佛心的老领导们陆续或高升、或调任之后,我也就渐渐的“混不下去”了,当时,其中的一位老首长,甚至已经准备发函再一次将我调到他所在的机关。然而我知道,人不可能总这么一辈子被老首长罩着,再惯着罩着,你的性格不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本身,你仍然成不了气候。递交辞职报告,才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不仅仅因为当时我已经下海并挣扎得死去活来。
没有终生去从事与自己的性格不匹配、不兼容的职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幸运。忆及青春年代的幸运,我当终生感念对我有着知遇之恩诸多兄长。但这样的幸运毕竟不是人们经常有的。幸运之所以被叫做幸运,就因为它是偶然之足的舞蹈,因为它的不可期待。只有对自己的性格与职业适应性有个了解,你这一生在职业发展上,才谈得上获得真正的方向感。
在经济不景气、求职者之于工作岗位严重供大于求的今天,对自己的性格与应聘的成功之间、与未来的工作绩效以及职业成就之间的内在严重缺乏了解,在我面试过的应聘者中,仍然比比皆是。我想,提醒人们从自己的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上“认识你自己”,我以为是我的一种责任,这种看起来“没事找抽”、“自作多情”的责任感,促使我决定写作《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日期:2009-02-13 18:46:22
1,你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性格首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职业命运——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成就。性格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中最核心、最具稳定性的内容。
之所以说它是最具稳定性的,首先是因为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些先天的生理心理特质,后天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即使发生了所谓的改变,也是短暂且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不久之后,一切都很容易又恢复到他的“本性”上去。
其次,人格的形成具有早期决定性。精神分析学有一个被称作“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形成于他的儿童时代,差不多在他六岁左右就已经成型了,后来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实,中国民间早就用一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道出了精神分析学直到二十世纪才得出的这一研究结论。
瓜子一定只能种出瓜来,而不可能成为豆啊别的什么,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让一个人去从事一份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工作,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是一件长期给别人制造麻烦、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过程;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是个浪费人才又糟蹋社会资源的事。我们为黄河水土流失而大声疾呼,而如此之多的人从事了与自己的性格不相吻合的工作,因此造成了天文数字之巨的人力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过?
因此,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是否适合你的职业,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在你现在的职业中有多宽与多长的路可走。
首先,职业性格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先决条件,只有弄清楚自己能够干什么,才能够规划自己应该干什么。
前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是统包统配的,初上职场的年轻人基本上无须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你的职业发展轨迹是早就被画好的,国家把你安排在某个单位的某一岗位上,你就开始捧上了一块“铁饭碗”,不管这碗的大小是否适合你、也不管碗里的饭你爱不爱吃,你都得捧着,你没有选择,否则就只有失业一条路,这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而在更早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讲的“我是一块砖,天南地北任党搬”,人们的职业意识普遍萎缩,对诸如“职业性格”这样问题的思考,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被催生。当今社会的择业条件、择业观念,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职业流动性增加、被老板炒了鱿鱼或是反炒老板的鱿鱼,都是今天社会的常态,人们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的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职业活力,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真正负起责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大公司也帮助青年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前几年,我会在十一月份左右,到一些高校给即将走出校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那个讲座还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个讲座,并不是因为我为他们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指导,他们对我的讲座真正感兴趣的,是应聘的时候如何对付HR, HR对应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给予应聘者各种表现机会的目的究竟何在,应聘者该如何应对等等。应该说,掌握一些应聘的“实战技能”,了解一些HR的“机诈”,确实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讲座之后,照例是互动,或是学生提问我作答,或是台上台下互相讨论。
使我颇为感慨的是,认为自己“读错了专业”,竟是许多学生在互动中所抱怨的,也是他们提问时的前提。象下面这样的对话,在大学生与我之间是经常发生的:
陈老师,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对于一些读错专业的学生,似乎针对性不是太强。能否请您对这样一些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所说的读错专业的学生,应该包括你自己在内吧?
那位学生默认。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又为什么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
我是读会计的,其实成绩还算不错,但这个专业就是不适合我。
为什么你认为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
因为不是我的兴趣。我喜欢旅行,喜欢演出,喜欢交朋友,还喜欢象您那样在台上讲课。还有一个情况也很糟糕,我发现自己对数字不是特别有感觉,一大堆的数字,老让我犯困!再说了,我这个人话多,心里藏不住事,财务工作嘛,难免要保密啊啥的,我没法保证自己嘴巴不漏风。
(如果他对数字真的如他所言“没感觉”,这个学生在财会职业上恐怕不会有什么成就,他确实是选错专业了。)
我继续追问:你当初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
不知道,志愿是自己填的,当然也参考了老爸老妈还有老师的意见,好象都觉得这好找工作吧,稀里糊涂就填了。
……
我想,假如这个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有老师或其他长辈对他的职业性格作过分析,“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然而,在大学生当中,当初“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实在是不胜枚举。
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人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从事一种职业做准备的;而一个人即使离开了职场,退休了,他的身上仍然存留着终生都抹不掉的职业印记。职业之事,可谓大矣,不可不慎。了解一点职业性格的道理,对人们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希腊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认识你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真正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一无所知,又如何谈得上“认识你自己?”
就说巴尔扎克吧,这位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后世甚至有人把他的成就和马克思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堪称“理论的《人间喜剧》”,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喻为“形象的《资本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年轻时由于钱财的驱使,一度就曾经选错了职业。他当过出版商,经营过《巴黎时报》,甚至当过木材商,结果全都是不但没赚到钱,连沿街吆喝叫卖的爽快都没赚到。为了还债,他又相继经营过印刷厂、铸字厂,结果又是债上加债,债台高筑。沉重的债务差点令他年轻时的写作梦想成为永远的梦想。当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而开始写作的时候,还常常因为被债主追逼而带着正在写的稿子,从搁楼里狼狈逃走。
在营销界提起汽车“营销之神”乔•吉拉德,可谓无人不知。入行第三年,他就以个人年销售1425辆汽车的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就是说,他一个人就平均每天卖出了3.9辆汽车!从此,他就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营销员”。多少体育运动的世界纪录都已经一再被后起之秀打破,人类体能的多少极限被一再冲决,但“营销之神”乔•吉拉德的业绩至今无人超越。
跟许多人一样,吉拉德先生最初也完全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从事汽车销售之前,他曾干过38种工作,简直可以说的胡乱从业。他甚至当过小偷,而即使当小偷他也很不“称职”——被人逮个正着的时候,总是比有所斩获的时候多得多,几回下来,只好乖乖“金盆洗手”。所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职业规划师。这位职业规划师力主他去从事销售工作。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蹩脚的小偷,却多了一位业绩在半个世纪之后仍无人超越的汽车销售“单打冠军”、“营销之神”。
举巴尔扎克、吉拉德作例子来讲,听起来显得太远了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坚信“人人是人才”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所谓的“失败者”,许多时候其实只不过是那些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做的事的人;所谓的碰壁者,更是因为还没找准自己,因此而没找准属于自己岗位的人。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讲了个名叫支离疏的“超级残疾人”的故事,此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畸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还是挫针治线,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这天底下,好歹还有个他的位置,何况健全人?又何况有着自己的专业背景、有着一技之长的现代人?
我读到过许许多多求职者四处碰壁、创业者出师不利的叙述,但我不敢肯定在这些“失败者”中就不会有巴尔扎克们,就不会有吉拉德们。我相信,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自己”。不论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这都决不是什么安慰话。
日期:2009-02-13 22:28:05
其次,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决定着工作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就,我们才会真正有勇气在应聘面试时不去委曲自己而满足“社会期许”。
求职者经常陷入社会心理学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从而导致自己的求职失败——注意,这里的失败并非只是你被淘汰,而是指得到了一个你并不理解其岗位特征、因而终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你的“鸡肋”的职位。
这个“社会期许效应”,我这里作个简单的解释:任何组织都必须甄选出性格与其岗位相适配的成员,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组织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对一个人的职业性格作出准确的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合适人才的重要步骤。比如你为了应聘销售经理这个岗位,可能会面对主考官放到你面前的某一份测试问卷,你在其中很可能会遇到类似于如下这样的一个李克特量表题:
你的性格很外向——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在哪一点上打勾呢?如果你知道人们一般地认为外向是一个销售人员必要的性格特质,那么,哪怕你并不真外向,或实际上的相当的内向,为了“先得到职位再说”,你也可能会在“a.非常同意”这一选项上打勾,这种为了满足他人或岗位期待的选择,就是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
然而,当你陷入这样的效应,并成功地使主考官对你作出了误判的时候,你与你前往应聘的那个组织之间,实际上是实现了彼此的“双输”。因为,这使这个组织录用了一个不适合的人才,而更使你失去了获得某个真正适合你的性格特质的岗位的“机会成本”——这世界上一定有不少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一定有某些你能够遇上并且使你获得职业上的真正成功的职业。
讨论职业性格问题,既面对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朋友,也面对管理者,因此,这里我想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职业性格评鉴上存在的问题多说几句,并顺便讲一个古代历史上精彩且经典的选拔人才的故事,再聊一个我自己在招聘中遇到的事供大家参考。
职业性格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人员的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者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首先会仔细研究他的简历,了解他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等等,常常还在面试时通过种种方法考查他是否达到其应聘岗位所需的水平。这些测评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是相对较为简单的,对于这个新员工今后的工作绩效以及他的职业成就而言,这些属于智力方面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又是次要的。因为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会选择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去从事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也不会选择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去从事一项主要必须借助于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胜任的工作。不论是企业还是各类非盈利性机构,管理者们在专业背景与能力上对应聘者的判断,大抵很少出错,而最容易出错的,往往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是否适合他的岗位。
我们来看看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运用性格与岗位的匹配性来选择士兵的。
基甸是从米甸人手中救出犹太人的犹太勇士,《圣经》上记载了基甸如何根据“工作需要”,在32000个士兵中甄选出能够适应一场即将到来的残酷恶战的精兵来的。基甸第一步是按照“不惧怕”的标准选人的。惧怕和胆怯的人在战场上容易惊惶、退缩、弃甲逃跑,甚至俯首投降,这一切都会大大打击士气,最终导致全军溃败。他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回去。32000人中,因害怕了表示愿意退出的人数,高达22000人。我们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会讨论到,从现代的人格心理学角度看,基甸的第一轮筛选是从神经质性这一人格特质上着眼的:恐惧与果敢是构成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性”的其中一项维度,果敢意味着在神经质性的恐惧这一维度上得分非常低。
只有勇敢,显然不足以完全胜任这场恶战,惧怕的22000人离队后,尚余10000人,基甸对他们进行了第二轮的筛选。他引领士兵来到到水旁,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去喝溪里的水,结果发现他们主要有两种喝水的姿势:一种是跪下来,头向下趴着喝水,而只有少数一些人用手捧起水来喝,喝水的同时关注着周遭的动静,留心可能出现的突然袭击。机警仍然是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性”中的一项维度,只是,越是机警的士兵,在这项神经质性维度上得分越高。
这一轮筛选的结果,是从勇敢者中淘汰了9700名缺乏机警心的士兵。最终被“录取”的,只有300名精兵,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基甸与三百勇士”。
基甸选兵的标准,其实全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性格”,基甸选兵也被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人格测量。顺便提一下——在我看来,基甸的人格测量远比后来的任何人格量表形式的测量要准确得多,我将基甸选兵的测量方法看作是动态的、情境性的人格测评,动态情境性人格测评使人几乎无法 “做假”。
两年前,我曾帮助浙江一家民营制造企业招聘新员工。有一次,我带着助手和司机参加了在浙江一所大学里举办的招聘会。我不太喜欢坐在“摊位”前接待应聘者,而是在周围逛来逛去,看看这里的应聘情况。不一会儿,我注意到我的“摊位”前似乎发生了一些小争执,就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我的助手有事临时离座而由司机代为接收递来的简历,而一位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为填写简历上“家庭成员”一栏的称呼,断然拒绝我那位司机要求他在纵栏“家庭成员”、横栏“关系”之间的空格上填写“父亲”、“母亲”,而坚持要填写“父子”、“母子”。这惹得我们那位司机很不高兴,但我知道,这位学生的填写才是对的。
我一时对这位头脑“一根筋”的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就上前很温和地问他:
“你想应聘的这家公司是浙江一家很优秀的企业,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跟前来招聘的人发生争执,你觉得犯得着吗?”
他显然误把我当作他们学校里还不认识的某一位老师了,说: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嘛!”
“我是说,为这样的小对小错,丢掉一个可能的机会,那你就不对了。”
“老师,这样一家对这么明显的错误都不愿意改正的公司,会给人带来机会吗?”
小家伙有点憨态,也固执得可以。我忍不住接过他的简历瞄了一眼,他在“应聘岗位”一栏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是:质管部长助理。
他那份乏善可陈的成绩单,并没有妨碍我省略了其它面试等程序立即在现场就录用了他。我哪儿能那么容易找到这样一个连自己是不是被录用都不在乎,却对一点点点的小错也决不放过、不惜跟人翻脸的质管部长助理?
一个学业成绩再好的人,如果他同时是个和浠泥的“老好人”,很可能是眼看着牛奶里检出了三聚氰胺,他仅仅为了不得罪人而放行,这样的人,适合做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吗?而怕不怕得罪人,完全是性格问题,与水平、能力几乎毫无关系。同样,如果这位憨厚而固执的小伙子应聘的岗位是销售员,我的选择则是完全相反:立即淘汰——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善于应变而不死板拘泥等等,是一个销售人员的基本胜任素质。
真正成功的应聘,往往是由于你坚持了自己的性格“本色”,正如真正的职业成就不可能是在长期扭曲自己的性格中获得的。我以为,人在职场,唯有因其固然,方能顺任自然;唯有顺任自然,才可成就斐然。而倘若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就无法知其“固然”了。
日期:2009-02-15 12:02:06
(更新,续:)
再次,你的性格与职业适应性,还关系到你进入一个组织(不论是商业组织还是各类非盈利性组织)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属于你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一个人在考虑是否进入某个组织之前,就应该对这个组织中的各种岗位特性、你自己的提升和可能性作一个认真地的思考,“天女散花”或散发传单一样的投递简历并且恰恰好“投中了”,其实对你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企业或诸如政府机关、军队、学校、医院等各种各样非盈利性组织,当考虑到人员晋升、调任的时候,职业性格与岗位的适应性,是肯定会给予充分考察的重要问题。
简单地说,在你投出简历或前往应聘的时候,应该做到:
(1)再次审视一下自己的性格;
(2)将自己的性格与这个目标组织中的目标岗位联系起来,郑重其事地自问一次:这里有我的发展空间吗?有多大的空间?
如若不然,你在这家公司或什么单位的经历,不可能太愉快。你与你所选择就业的组织之间,如同从恋爱到结婚。试想,如果双方都是领了结婚证之后,才发现当初实在是彼此看走了眼——只看到对方的“实力”,却没好好琢磨一下“过日子”是不是合得来,更眼见着今后的日子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是跟越走越窄,前途越来越迷茫,这对双方,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车间主任工作业绩非常出色,长年累月处处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人人都夸他是个老黄牛,他既是个技术能手,又是个实干家。新任厂长一直不理解,过去的厂长为什么不对这样一个优秀的车间主任委以重任?不久,新厂长就把他提拔到分厂厂长的领导岗位上来。但是,这位技术人员在分厂厂长的领导岗位上却干得痛苦不堪。人大多是能上不能下的,最后,这位出色的技术员只好选择了离开这家工厂。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