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延意- 闲话诸葛亮

作者: 草堂春睡2010

  日期:2011-2-11 15:19:00
  三国延意- 闲话诸葛亮(长篇连载)
  第一章 八阵图
  八阵图就是传说中的八卦阵。现代语言中有八卦新闻或者说某某非常八卦,就是说某人某事有种扑朔离迷的感觉,是八卦阵的意思延伸。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没有经过什么严肃的考证。之所以先写八卦阵,是因为我小时候,就知道唐朝大诗人杜甫凭吊诸葛亮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八阵图》,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卦阵”。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读来平平,当年知道这是大诗人的名作,但是我比较愚钝,怎么也读不出哪里好来。意思好像很明白,但又不是很清楚。比如“江流石不转”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江水日夜流动,而石头总是一动不动。后来到了一把年纪,终于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里竟然大有学问!
  八阵图是一个很牛的古代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但是到底牛到什么程度,我以前也不是很清楚。知道后来我查到古籍里面一些关于八阵图的记述。
  诸葛亮身后600多年以后,在奉节的八阵图垒仍然顽强的存在。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刘宾客嘉话录》提到: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刘禹锡看到了在奉节的八阵图垒遗迹,杜甫当然也看到了。杜甫写到“江流石不转”意思就是刘禹锡提到的“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有道是,浪花淘尽千古英雄。江水流了六百年,冲走了无数的王侯将相,却带不走这么牛的八阵图垒。
  八阵图是神奇的。所以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兵败夷陵,陆逊一路追击,追到奉节时候,看到江边有杀气(看来陆逊会望气),当即命令驻扎人马,怕有埋伏。随即令人探视,并不见一人一骑,只有乱石八九十堆。陆逊寻找当地土人询问,土人回答说:“这个地方叫鱼腹浦,诸葛亮入川的时候,叫人在这里用乱石排成阵势,从此以后,就经常有气如云,从这里升起来。”陆逊起马到山坡上看了看,说:“这是吓唬人的东西罢了。”带来几十个人就冲进乱石堆了。结果要往外走的时候,飞沙走石,竟然出不去。多亏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多事心慈,把陆逊从中引了出来。陆逊谢过黄承彦,知道自己那两下子比诸葛亮差远了,内心恐惧大增。所以下令停止追击,打道回府,夷陵之战就此结束。

  当然陆逊和八阵图垒的故事只是罗贯中老先生的演义,姑妄言之。
  说了八阵图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个事,那就是八阵图真的很玄妙,通俗的说就是很牛。诸葛亮作为八阵图的集大成者,也确实是一个神仙级的超级牛人。实际上,诸葛亮是超越时代的超级偶像。
  他所以能成为超级偶像,三国演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其实,诸葛亮身后历朝历代的无数王侯将相和文人儒客都对诸葛亮顶礼膜拜。
  日期:2011-02-11 15:39:54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节者最为著名。奉节原为古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东白帝城,

  日期:2011-02-11 15:55:13
  第二章 家世
  籍贯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县。
  山东琅琊,在那个年代是绝对是风水很好,山青水秀的地方。汉末三国纷争时代,那里人才辈出,诸葛亮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而在诸葛亮身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史上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在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达到了政治顶峰,并且,在东晋以后的中国各朝各代人才辈出,出将入相不可胜数。

  2006年天涯强帖之最 “汝南周公子和易烨卿关于的贵族论战帖”抛出的“六大世家”论,这实在是一个笑话。要说真有六大世家,第一世家也应当是琅琊王氏。所谓的六大世家,恐怕只能给王氏提鞋。
  日期:2011-02-11 15:56:33
  其实中国的世家贵族渐衰于唐代。由大玩家隋炀帝杨广发明创始,贞观皇帝唐太宗确立发扬的科举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作为选拔县级以上高级干部的唯一标准开始,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授受官职,参与政治,中国春秋以后延续千年的世家贵族开始受到巨大冲击。
  唐以后,中国只有权贵,就再也没有贵族了。
  隋唐以前,庶族子弟要出人头第,简直比登天还难。当然在战乱年代相对容易些,但是相对于士族出身子弟,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多的机遇,并且拥有超强的能力。。
  曾经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出身,实在是没有道理。诸葛亮家族本身也是琅琊望族,真正的士族。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就凭这一点,诸葛氏就称得上琅邪望族。
  日期:2011-02-12 09:13:34
  牛角帝诸葛丰
  说起某人,必须说说某人的祖宗。如果没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祖宗,实在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所以在中国古代,你一旦出人头地,一定要设法认一个祖宗,这样才显得有脸面,出身名门吗!将门出虎子,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民国大总统兼洪宪皇帝袁世凯权倾天下,当然也想认一个好祖宗。但是纵观二十四史,袁姓名人实在太少。开始,幕僚们为他找到袁绍当祖宗。袁绍是挺有能力,可惜虎头蛇尾,名声也不太好。袁总统不同意,于是就又找了袁崇焕。袁总统捋捋胡子说,这个行,虽然后来下场不好,但毕竟是一代名将,民族英雄。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袁崇焕是广东人,袁总统是河南人,两杆子打不着。不过这个难不倒手底下那些马屁精。广东有个叫张伯祯的小人,伪造了一本族谱,说袁崇焕被害后,其子孙从某支从广东东莞迁往河南项城,袁世凯就成了袁崇焕的第十九世孙。为此,当年屈死的袁崇焕还过了一把皇帝瘾,被袁世凯封为“肇祖原皇帝”,冷清的袁崇焕墓也因此修葺一新,香火盎然。今天,袁总统的皇帝梦和他认祖宗的事件都成了一个笑料。

  看来祖宗不能乱认,否则会成为后世的谈资和笑柄。
  日期:2011-02-12 09:16:17
  看来祖宗不能乱认,否则会成为后世的谈资和笑柄。
  但是,诸葛亮的祖上诸葛丰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诸葛丰在《汉书》有传,是个有性格的人物,他钻牛角尖的精神非常到位,令人叹为观止。
  诸葛丰,西汉元帝年间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西汉汉武帝年间设置,持节(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掌管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这个官职还是比较牛的,专管官吏监察,相当于后世的监察御史,但是品秩却远高于监察御史。因为司隶校尉名列九卿以下,在品秩上也是绝对的重量级官员。后来诸葛亮也做过这个官职,不过是兼职。

  诸葛丰的青年时代以独行特立,刚直无畏而闻名。汉元帝时代被擢升为司隶校尉,竟然“刺举无所避”,见谁灭谁,由此名声大振。
  当时京城有“间何阔,逢诸葛”的说法。这话传入当时的皇帝汉元帝耳中,非常赞赏他的气节,授予荣誉称号——光禄大夫。
  诸葛丰因为刚直加官进爵,得到皇帝的认可,他因此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于是更是大胆工作,沿着以往的路线大胆向南方前进,结果终于碰到南墙上。
  日期:2011-02-14 08:48:03
  诸葛丰因为刚直加官进爵,得到皇帝的认可,他因此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于是更是大胆工作,沿着以往的路线大胆向南方前进,结果终于碰到南墙上。

  当时侍中许章,骄奢淫逸,不守法度。但他是汉元帝宠臣,是皇帝身边的人。诸葛丰看的牙痒,决心从他身上下手做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适逢“宾客犯事,与章相连”,诸葛丰于是就弹劾许章。
  许章是谁?是皇帝身边的人啊,又是皇亲国戚,你弹劾他!
  想来元帝可能也看到弹劾许的奏章,恐怕只是一笑置之,或者拿给许章看看,“看看有人弹劾你,你别可劲的惹事啊”,然后就扔到垃圾桶里,这事就算过去了。
  可是诸葛亮这个老祖宗很钻牛角。你找皇帝请示工作,皇帝不说行,也不说不行,那就肯定是不同意了,不批评你是给你面子,你还找什么茬。
  诸葛丰却想找机会利用手中的节钺,直接捕拿许章收监。

  终于等到了机会。一天,许章私自出宫(老在皇帝身边待着也腻外)。
  说不定诸葛丰是一直派人盯着他。
  日期:2011-02-14 08:51:38
  许章一出来,诸葛丰大概就知道了,于是驾车与随从追上许章,停车举起节钺对许章大喝:“下来”。节钺一举,就是“如朕亲临”啊,你不服从,就是抗旨,那是杀头的罪过。一般的官员见司隶校尉这么一举,也就乖乖的磕头就范了。
  可是这许章平时知道诸葛丰的为人,凡事都要做绝的。他一看形势不好,如果下车受缚,诸葛丰这家伙是个刺头,今天说不定就挂了。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六计走为上,驾车就逃。
  诸葛丰就驾车追。最后,许章最后跑到宫里去了,大门一关,里外两重天。
  许章回去对汉元帝怎么编排的,我们不知道,肯定没有好话。诸葛丰还不解气,又把此事写了奏章。我估计奏章里肯定有“许章竟然见节钺而不拜不跪,公然抗命溜走,目无陛下,犯下弥天大罪”这样的意思。

  许章告状在前,诸葛丰奏章在后,许是内臣,诸葛是外臣,许的话是活的,诸葛的奏章是死的。元帝也不是一代令主,对诸葛丰刚直的赞许可能只是叶公好龙,真有事到临头,也就不赞赏这种掘劲。所以诸葛丰和许章的斗争结局只有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诸葛丰一败涂地。
  可惜诸葛丰当时不明白,他不明白汉元帝对他的嘉许只是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绝对不是一个传说,你仔细看看身边叶公好龙的事例到处都是,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出来。
  日期:2011-02-15 09:21:50
  叶公好龙绝对不是一个传说,你仔细看看身边,叶公好龙的故事俯拾皆是,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出来。

  实际上,诸葛丰只是皇帝拿来装门面的,他自己却不知道。
  汉元帝这回恼了。诸葛丰你狂什么,我身边的人你也敢动,说你胖你就喘了。还拿节钺吓唬人,作威作福的,看我收了你的节钺,你拿什么唬人。
  汉元帝下令收回司隶校尉节钺。从此以后,汉代司隶校尉就再也没有节钺了。没有节钺就不能以天子钦差的身份替天行事,权力大不如前。
  我估计,诸葛丰的继任者也没对他少发牢骚。
  其实象诸葛丰这样的人是不讨人喜欢的,就像明代海瑞,见了同僚不笑嘻嘻一团和气,而是专门找茬挑刺,一根筋到底,你不躲着他走才怪。但是我觉得,这种人物的存在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是必须的。
  日期:2011-02-15 09:25:09
  其实象诸葛丰这样的人是不讨人喜欢的,就像明代海瑞,见了同僚不笑嘻嘻一团和气,而是专门找茬挑刺,一根筋到底,你不躲着他走才怪。但是我觉得,这种人物的存在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是必须的。
  诸葛丰被收了节,还不死心,又上书谢罪(其实就是发牢骚),讲了一番大道理,说自己如何如何正确,如何如何为了国家朝廷,心情如何不爽,既然不用我,请陛下让我回家养老吧。诸葛丰的奏本流传了下来,并在《汉书》上占了很长的篇幅,抄录如下:
  丰丰上书谢曰:“臣丰驽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未有以自效,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又迫年岁衰暮,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使论议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夫以布衣之士,尚犹有刎颈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邪秽浊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耻之亡已。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诚为君也。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使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颛之也。勉处中和,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

  文章很长,在此不做翻译,有兴趣的哥们自己看看。
  诸葛丰上书的结果是:“上不许”,汉元帝不同意他辞职回家种地。为什么?我猜汉元帝一定心里想啊,诸葛丰,你还真把自己当盘菜,现在废了你,让臣子们说朕不能容人,你先等等吧。过两年再收拾你。
  此后,诸葛丰的位置变得很尴尬。被收去尚方宝剑,要履行刺查官吏的职责只有上奏章了。可是,“所言益不用”,被汉元帝挂起来了。
  日期:2011-02-15 14:58:03
  此后,诸葛丰的位置变得很尴尬。被收去尚方宝剑,要履行刺查官吏的职责只有上奏章了。可是,“所言益不用”,被汉元帝挂起来了。

  诸葛丰觉得很不舒服。可是他还是不死心,盼望元帝可以回心转意,于是上了司隶校尉任内的最后一份奏章,表达自己的忠心。
  不量“臣闻伯奇孝而弃于亲,子胥忠而诛于君,隐公慈而杀于弟,叔武弟而杀于兄。夫以四子之行,屈平之材,然犹不能自显而被刑戮,岂不足以观哉!使臣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臣诚愿之。独恐未有云补,而为众邪所排,令谗夫得遂,正直之路雍塞,忠臣沮心,智士杜口,此愚臣之所惧也。”
  我们来看看诸葛丰的立论,“我是个大忠臣啊,忠诚比得上伍子胥,孝心比得上伯奇……。你杀了我你就是昏君。如果你愿意杀我彰显自己的权威,我心甘情愿,只是担心杀我于事无补,而让谗言小人得逞,忠臣寒心,_智士闭口,这真是让我担心啊。”
  元帝还是不理。元帝号称“柔仁好儒”,心地很是善良优柔,不擅断好杀。如果诸葛丰生在汉宣帝年间,恐怕性命难保。
  日期:2011-02-16 10:49:24
  元帝还是不理。元帝号称“柔仁好儒”,心地很是善良优柔,不擅断好杀。如果诸葛丰生在汉宣帝年间,恐怕性命难保。

  大臣们当然见风使舵。皇帝提拔你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公开说你的坏话。现在大家看到诸葛丰节钺被夺,奏章一个个泥牛入海,也就是说诸葛丰失势了,皇帝大人看不上他了。诸葛丰得罪过的很多大臣,他们意识到,算账的时机来了。
  有人弹劾诸葛丰“春夏系治人”。元帝时曾下诏“勿犯四时之禁”,春夏两个季节不处理刑事案件,不随意逮捕犯人,为什么?因为春夏是生发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候逮人砍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你看到古代处决犯人,只要不是重犯要犯,不是滔天大罪,不是特批“斩立决”,一般是“秋后处斩”,这是一种杀头的文化。

  元帝看到有人弹劾诸葛丰,乐得就顺水推舟,贬诸葛丰为城门校尉——你去看大门吧(应当是京城安保处长,不是看门的老卒)。
  诸葛丰被贬了官,还是耐不住寂寞。
  日期:2011-02-16 10:50:29
  诸葛丰被贬了官,还是耐不住寂寞。
  时隔不久,他又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元帝本来就对诸葛丰不耐烦,看他又上书告周、张二人,于是下诏罢免诸葛丰,理由是:
  “城门校尉丰,前与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在朝之时,数称言堪、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报举,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不信之大者也。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
  翻译成白话就是:以前你对周堪、张猛赞誉有加,现在反而诋毁他们,毁誉随意,前言不搭后语,说明你人品有问题。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以前做司隶校尉的时候,不顺四时,行事苛刻暴戾,我不忍心治你的罪,贬你为城门校尉,你竟然不反省,真不知道好歹。你年纪大了,我也不忍心刑罚伺候,就地免职,你回家种地去吧。
  诸葛丰从此卷铺盖回到琅琊,最终在家得以善终。
  对于这个事件,后来宋朝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评论诸葛丰:对于周堪、张猛,从前赞扬,后来毁谤,其目的不是为国家进贤除奸,不过是为投靠皇亲集团,企图飞黄腾达而已。他也属于郑明、杨兴(这两个是投机分子)一类人,何来的刚烈正直?
  但是诸葛丰无法从地底下跳出来反驳司马光了。

  日期:2011-02-17 15:38:28
  第三章 乱世少年
  言归正传,回到东汉末年的山东琅琊。
  史载,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始于公元184年,诸葛亮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我非常负责任的说,诸葛亮是一个不幸的少年。

  八岁,他母亲章氏早死,其父亲诸葛硅再娶继室,这样诸葛兄弟就有了继母,就是后妈。
  公元192年,诸葛亮十一岁,父亲诸葛硅死在太山郡丞任上。
  刚刚会打酱油的年龄,诸葛亮先生已经父母双亡。
  诸葛亮的家庭生活还是比较悲惨的,恐怕刚好能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那是没指望。不过生活肯定没有我说的那么惨,要知道诸葛家是琅琊望族,家产还是不薄,靠着祖上留下的薄田,虽然艰苦些,维持生活应该没有问题。
  诸葛亮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并一直将这个优良的传统保持到晚年。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史料为证。
  日期:2011-02-18 10:10:23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史料为证。
  晚年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写道:“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 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 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作为蜀汉国最高行政长官,官居丞相,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这样做,却毫不犹豫的公布个人财产,值得我们学习致敬。丞相多年,权倾朝野,不过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而已。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诸葛亮是一个清官,是一个廉政模范。
  日期:2011-02-18 10:15:40
  诸葛珪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家里一共有六口人。
  继母,女,年龄不详;

  大哥,诸葛瑾,男,十八岁;
  大姐,女,年龄不详,未婚;
  二姐,女,年龄不详,未婚;
  诸葛亮,男,十一岁;
  诸葛均,男,五岁;

  诸葛珪先生太不负责任,生了这么一大堆孩子,却自个甩手一走,留下诸葛瑾独自支撑。
  诸葛瑾容易吗?不容易。父母双亡,长兄如父,诸葛瑾肩上的担子重逾千钧。
  我估计,诸葛瑾在他爹刚刚挂掉的头两年里,肯定天天把脸拉的老长老长,结果后来脸就变很长了。这不是我调侃,诸葛瑾脸长似驴,他兄弟诸葛亮玉树临风,差别这么大,总得找出个原因来吧。
  命苦不能怨政府!后来诸葛瑾因为脸老长,被孙权在朝堂之上称之为驴。并真弄了一头驴牵到大厅里贴上“诸葛子瑜”戏弄他,幸亏他儿子诸葛恪聪明伶俐,提笔在后面加上“之驴”两个字,并顺手牵了走,化解尴尬并白赚一头驴。
  诸葛瑾当时肯定很生气很委屈:嗨,你孙权狗小子别笑话我,你小子从小锦衣玉食,吃着你爹和你大哥的遗产,我小时候有什么,我容易吗?我的脸能不长吗?

  诸葛瑾带着这一大家子就艰难的维持着,耐心的等待诸葛亮的成长。但是,那是个战乱的年代,想维持平静的生活很不容易。
  日期:2011-02-21 09:28:27
  诸葛瑾带着这一大家子就艰难的维持着,耐心的等待诸葛亮的成长。但是,那是个战乱的年代,想维持平静的生活很不容易。
  一年之后,公元193年,东汉初平四年。这一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死了。曹嵩之死,致使诸葛亮一家人在家乡再也待不下去了。曹嵩死且死矣,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因为曹嵩的儿子曹操非常生气。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百姓很遭殃。
  说来话长。曹操起兵,大本营安在兖州,毗邻徐州。曹嵩养尊处优,年纪大了,想过几天舒服的日子,不想跟着儿子折腾。当时到处战乱,想找个消停地也不容易,选来选去,就选在琅琊。
  琅琊郡当时在徐州治下。徐州最高长官当时是陶谦。

  日期:2011-02-21 09:29:48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