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人类有史以来历史最牛的理科生讲麻辣近代史
作者:
铁血中华俾斯麦
日期:2011-2-9 10:50:00
来看人类有史以来历史最牛的理科生为您讲述《麻辣近代史》 第一讲 鸦片战争(上)
1.开篇词
1644年清军入关,从此开始,马背上的满族人逐渐被汉文明的灿烂辉煌征服,也逐渐为自己文化的鄙陋而感到自卑。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典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显得尽善尽美,他们看到了故宫太和殿的巍峨雄壮,看到了北京人民的文质彬彬,看到了天坛祈年殿的恢弘阔远,回想起自己的沈阳故宫,看看脚下平时为了捕捞大马哈鱼而穿的牛皮靴子,他们没法不自卑。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的驱动,满人迅速汉化,他们择善而从,见异思迁,白纸最好画,苍白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没有资本拒绝和抵制汉文化,此时满人的头脑还算清醒。如果鸦片战争在此时爆发,满人完全可能以一种明智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文明,就像后来的日本人那样,然而此前无论葡萄牙、荷兰还是英国的试探性小规模进攻都在明朝海军手下尝到了苦头,他们不敢来。
200年后,爱新觉罗的子孙在出现几个杰出而血腥的皇帝后,已完全被儒家文化驯化,和科举政治结合,彻底攻陷了最后的敌对者——渴求高官厚禄的中国文人,跪拜叩头的奴才自称更加忠诚和甜蜜,他们如厉主与驯仆,如严父与孝子般亲热的保卫着他们共同炮制的奴才文化,在来自地球那一边的西方人面前,他们从儒家思想中找到了精神武器——中庸、退让、以德报怨。这就有了近代屡战屡败的怪圈。
康乾盛世,那威武雄壮的号角,那扣人心弦的马蹄,那冠楚如云的排场,那翠华摇曳的仪仗,早已是明日黄花。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荟萃,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刀光剑影,没有了鼓角铮鸣,没有了昂扬斗志,皇宫就渐渐生出享乐和荒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爱新觉罗子孙志短才薄,一副弱骨,哪里还能拥有雄才大略?哪里还能继续文治武功?他们开始了走向失败的步伐。
正当康熙、雍正、乾隆把“盛世”推向繁花似锦、高潮迭起之时,清国这座架承重已达极限的大车,早已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没有人知道,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几乎完全耗竭,国家发展潜力即将陷入油尽灯枯之时。社会动荡加剧、行政体制僵化、内部调控失调,中国社会长夜无歌,如一潭死水。小农经济萎缩破败,手工业生产趋于停滞,传统政治捉襟见肘,此时的中国就像免疫系统出问题的病人,不管什么病毒,只要来了就扛不住了。
若没有席卷全球的近代化风暴,若没有西方列强强势文化的渗透,若没有入侵和恫吓,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强大的王朝如果处于与山海隔绝或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尚有一定资本自我陶醉,然而时代不允许这个王朝长期自我陶醉,置身于列强争霸之外。传统文化非但不能指导中国吸收西方文明,反而以一种虚幻的优势使这些孝子贤孙们的手脚被完全束缚住了。
此时的中国,政治的腐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禁锢束缚着观念的更新,科学的落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封建文化的没落扼杀着民族崛起的希望,于是在寥寥几个清国帝王交替驱使和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历史航船驶过了壮丽的英雄时代,终于在怪圈的河道中触礁搁浅,而后这艘躯体庞大而又伤痕累累的历史航船已是舰体倾斜,桅杆破烂,以人工摇桨的方式再难以使它摆脱困境。这时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西方军舰凭借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坚船为马,以利炮为矛,视漫漫海路为坦道通衢,以机器舰船载殖民野心长驱直入,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维竟以毁灭中国的模样出现在华夏大地上,贪得无厌的列强无意中竟用毁人于瞬间的新式枪炮轰开了中国封闭自固的大门,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被历史发展的警钟震醒了!
一个古老而封闭的民族在没有任何预兆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打开大门,这时人们才知道所谓天朝只是世界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君临天下不过是局限在一隅的自我陶醉,原先的优势一瞬间就荡然无存,原有文明体系开始崩塌,于是混乱与争斗,痛苦与伤逝,失落与困惑,紧紧纠缠这块土地的广大民众。昔日自豪的文明成为了不堪承受的沉重负担,那迈向未来的步履是那样蹒跚而彷徨,亦步亦趋而多灾多难,使后人不忍回首这段岁月。
此前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看起来像一尊精巧的瓷器一样细腻而迷人。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中国是世界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
奥地利女王玛利亚说:“与来自中国的财宝相比,世界上所有钻石都一文不值。”
马可波罗说:“中国地大物博,国泰民安,臣民身居大厦,衣着锦绣,地面生长着奇花异草和丁香、八角、肉桂、豆蔻等西方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高级调味品,地下则遍布黄金白银等西方人梦寐以求的物品。”可当鸦片战争英军与清军一交战,才终于戳破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梦想与中国人自己的梦幻。至于为什么会被戳破则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
在英军登上中国土地前,由于一些商人的介绍,他们感觉这个大国已经不像原来那么高大,单他们的认识仍充满了主管色彩:金色的宫殿、高大坚固的城墙,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昏昏欲睡的抽鸦片者、小脚女人、泥泞的道路、响着铃铛的马帮、斑驳的佛龛、柔软的柳树,这些主管色彩随着战争的进行而变得客观起来。
历史是很奇妙的,它可以几千年都漫不经心的以同一种方式推进,也可以在转瞬间变脸,以一副让人没见过的陌生姿态出现。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就让中国人感觉陌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中国在19世纪经历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这场悲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更加痛苦。旧秩序为自卫而战,它缓慢的退却,但始终处于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及由士大夫组成的统治上层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摧毁为止。”
法国施阿兰说:“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的状态,它用并不继续存在的强大和威力来欺骗自己,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虚无缥缈的中心帝国。中国像麻风病人一样,极力避免同外界接触,在我同总理衙门的人会谈时,我惊讶的发现这个满汉帝国竟是如此愚昧无知,傲慢无礼和与世隔绝,还粗暴的标出不要碰我的牌子。”
俄国马克戈万《尘埃》说:“若干个世纪以来一只死神之手牢牢地控制这个国家,这成了这个民族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就像我们看见的插在花瓶中缠绕而不能健康生长的植物,中国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死神之手的密如蛛网般的手指扼杀新生力量,使新生力量如稀薄的空气一样消散。”
鲁迅说:“因为遭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敌意和这洋气反着来,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讲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这才是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而这样作恰恰更酿成中国近代失败的悲剧。他还说:“中国是世界上国耻最多的国家。”
日期:2011-02-09 10:53:20
正如这些人所说,历史进入19世纪,中国经历了悲剧,或许谁也没想到,这个悲剧是一个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引发的,这个化合物就是鸦片。它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它就像伊甸园里的苹果一样。苹果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出现,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世界和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同样,鸦片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意义也如此——这种从最美丽的花朵——罂粟花果实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与那个苹果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灾难仿佛有一种宿命的意味。
最不信宿命、敢于宿命抗争的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哲学家说历史是一种深度。法国于连说:“历史本质上是以过去的名义对当代提出的警告。”尤其是近代史这面镜子,更能照出我们前进的轨迹、更有深度,对我们也更有警告作用。近代史学家胡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过去照见了今天,历史又像一条长河,可以显示时代发展的来龙去脉。近代中国史可以帮助我们,特别是青年人看清时代的更替和衔接,把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赫连勃勃大王对中国近代史有形象的比喻,他说:“晚清的历史就像一个变化多端的股票市场。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华帝国在一个封闭的经济圈运行,但被卷入全球经济后西方列强就像一些凶悍的外国机构投资者,让帝国再无宁日。譬如前两次鸦片战争就让不熟悉国际规则的帝国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甚至飞速下挫。不久甲午战争的惨败又让帝国股市放量大跌,几乎跌掉了洋务运动近三十年创造的市值。尽管随后的戊戌变法开始有所反弹,但时间过于短促,很快在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再度重挫,直到辛亥革命才开始反转。”
本书(尽管没出版,姑且这么说)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昨天,对于昨天,人们以为已经讲述的太多,书写的太多。当流泪的河流上荡起情歌,当流血的土地上开满鲜花,当燃烧的炮台渐渐成为斜阳衰草中的废墟,人们似乎有了遗忘昨天、遗忘苦难的理由。遗忘,于是冷漠。怎能指望这样的目光去穿透历史,洞见现实,展望未来?
这样的目光怎能与鹰一样犀利、火一样热烈,充满自信与自强的欧美强国对视?
残断的空空炮口并非无言,沉没的百年战舰并非沉默。让我通过我的笔带您身临其境的回到近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感受那迫在眉睫的危机!
历史看起来似乎总是必然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有偶然性,这样的偶然性往往由关键的一些细节决定,但关键细节,在历史进程中往往丢失的无影无踪,像海水冲过的沙滩一样,将那些色彩斑斓的贝壳席卷的无影无踪。而我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找回这些贝壳,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近代史。
庄严的历史不是鸳鸯蝴蝶的一夕春梦,更不是山野村夫饭桌上的调味作料。历史就是历史。
虽然历史事件是在突发中展示着自身不可逆转的力量,但它猝然爆发的能量和运动的历史趋向却是在商人的锱铢权衡和村民炊烟锄影的日常生活中慢慢积蓄的,自然岁月和社会生命的流程本身,早已规定和制约了它通向未来的力量和走向。因此近代中国变成这样绝不是偶然的。
费正清说:“中国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当然正因如此他们在近代落后,受到的耻辱感也格外强烈,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走的路要比别国多很远。这就是因为它停滞不前的时间太长了,结果是有一种惰性抑制力让中国的革命性变革有痉挛性,有时内部被抑制住了,有时则带有破坏性。”的确,中国走向近代的过程比别国要艰难得多,而且其中总能冒出像慈禧这样的抑制者和像洪秀全这样的破坏者。
与破坏者和抑制者不同,李鸿章是伟大的建设者和改革者,也是本书的天字第一号人物。而把李鸿章从繁体字的掩埋下发掘出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当我的目光一层层到李鸿章的躯体上后,当他的灵魂像兵马俑一样艰难的从土层中展现轮廓时,我的心便和他的灵魂一起连接了。他与我有一样的悲欢,那欢乐是千锤百炼后的修成正果,粉身碎骨后的大功告成,而那悲伤,却是血淋淋的撕裂与失败,是浓重的对民族前途的担忧。总之,无论如何,李鸿章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确凿无疑的,而如何让大家知道他的贡献就看我的笔了。
阿拉伯谚语说:“谁不用武器保卫自家水塘,谁的水塘就会遭破坏,谁不向别人发起攻击,谁就要忍辱负重。”我们就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才在近代挨打。
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所以我们才有必要读近代史。
一部近代史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专制的,又是民主的;既是愚昧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落后的,又是进步的;既是黑暗的,又是充满光明希望的;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腐朽的坏时代。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在对立中统一,在冲突中转化,在涅槃中新生。
近代史真的是一部因中华文化衰落而导致的屈辱史。当那个莺歌燕舞、温文尔雅的东方礼仪之邦已不复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蔚为文化奇观的唐诗宋词已成往事烟云,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用程朱理学、八股文给自己头上套上思想的枷锁,闭关锁国,无尽内耗给自己双脚拷上行动的铁链时,中华文化开始在世人眼里逐渐失去她如恒星般璀璨的光华。若不是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力保中国西陲边疆不失,若不是七旬老将冯子材奋不顾身、气壮山河,一举赢得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南疆安定,若不是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大破英法联军,使其数易旗舰,在中国海防线打出国威,近代抵御外侮的战争结局几乎一片漆黑。
近代,1839——1917,这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80年,在耻辱中凄凄惶惶的80年,在无边的历史旷野中哀嚎呼叫等待破晓的80年,也是加速度的80年,来不及看风景的80年,只争朝夕、以一当十的80年。
近代,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犹如冬眠的大熊。这只大熊对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抵抗的态度,它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中。
近代,一个边警频仍,烽烟弥漫的时代。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个欧风东渐、观念更新的时代。
近代,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一个新陈代谢的时代,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侵略与抵抗、专制与民主、激进与保守、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交叉、汇合、冲突的时代。
近代,这是一个西风劲吹的时代,这是一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一些人自惭形秽,一些人茫然失落,一些人盲目自大,一些人痛则思变,坚硬的朝廷在变的松软,自信的国家在变的脆弱,沉着的人民在变的浮躁。而本书天字第一号主人公李鸿章所经历的就是这个时代。
近代,一个中国开始觉醒的时代,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让我们重温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要从英国说起,在英国看来以一幅君临天下的派头去宰割一个衰落之中的古国就像一头狮子收拾兔子一样简单而又合理,于是鸦片战争爆发了。
有人把中国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责任都推到鸦片身上,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早在前139年张骞通西域时鸦片就传到了中国,华佗也将鸦片用作麻醉剂,公元667年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后鸦片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商品。而鸦片真正作为毒害人的工具则是在明末才开始。直到清朝愈演愈烈,最终因此酿成了战争。
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那一刻,没人意识到,一场从古到今最大的变化即将来临,即使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切都缓慢无比,中国人仍悠闲地享受慢的乐趣,优哉游哉的按照一种无形的、慢慢悠悠的速度漫游于乡间小道,沏一壶香茶,手捧线装古书,仍旧把那些词章绝句像野花一样撒的遍地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这一次重重撞击,国人的反映是缓慢的,缓慢的几乎无人察觉。那么西方列强是怎样撞击中国的呢?咱们从马格尔尼来华见乾隆爷说起,那么马格尔尼来华都发生了哪些搞笑的故事呢?请看下文。
日期:2011-02-09 15:03:21
无论林则徐禁烟与否,英国对清国开战都是早晚的事,因为鸦片战争前是我们不给英国人平等,鸦片战争后是英国人不给我们平等。鸦片战争前英国使臣两次来华,无论是阿美士德,还是马格尔尼来华,清政府让他们下跪,不给他们平等待遇,甚至不让英国使臣吃饭,从那个时候起,英国就种下了报复的种子,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日期:2011-02-09 15:56:39
剿灭太平天国后,左宗棠的军队又参与了收复被俄国人支持下的阿古柏伪政权占领的新疆的战役,1884年又参与了中法战争,这支军队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这支军队即便在新疆也扎下了根。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批湘军留在新疆。故而时人说“湖湘子弟满天山”,到后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依然是湖南人。
日期:2011-02-09 16:00:55
再说曾国藩,曾国藩的湘军也是由湖南人组成,也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建立的,曾国藩带兵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得一将则全军振兴,失一将则士气消阻”,将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肯吃苦。
在治军上曾国藩认为要以“勤”字为先,他说:“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忘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在驭将上他以”诚“字为先,他说“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他有一整套治军打仗理念,他说:“作为主帅,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好处自己捞,危难别人上,贪生怕死,那么部下不可能为你卖命。只有在危难时舍生取义,与部下同生死的主帅才能激起部下同仇敌忾之心,使其效死力。”
日期:2011-02-09 16:02:45
曾国藩选兵员时主要挑农民,因为农民朴实健壮,能适应残酷艰苦的战争环境,所以他招兵以乡农为主。他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以便查清。”完全继承戚继光的思想。他还说:“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他在战术上也有创新,他认为要夺取地盘,必须深沟高垒,以主待客,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稳扎稳打。他要求军队在包围坚城后不急攻,而先筑起围城坚垒,一方面耗尽守城军队粮食,另一方面吸引援军,围城打援,这点与我解放军不谋而合,是为“结硬寨打呆战”。
日期:2011-02-09 16:04:28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清一代前所未有,打破了清王朝军事制度的僵死局面,使腐朽的八旗军、绿营兵寿终正寝,使传统军事思想达到了顶峰,为延长清王朝半个世纪的寿命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不会想到,他的军事改革动摇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使军权从满清贵族手中旁落到汉族地方大员手中,从而导致近代军阀的产生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无论他的军事思想如何,他都影响了几代人,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他推崇备至,袁世凯小站练兵也采纳了他的许多方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国防论》说他是近代军事天才。
日期:2011-02-09 16:12:29
最后说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同样是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淮军以安徽人为主,刘铭传、丁汝昌、聂士成等淮军虎将都是安徽人。1862年曾国藩派李鸿章率兵去上海,他说:“你这一去,我虽可以高枕无忧,但从此我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呀!”李鸿章谦虚的说:“老师这人才济济,胜过我的有很多。”曾国藩:“不过现在湘军人手不够,你这一去我没有兵给你呀,让你做统帅,兵就由你解决了。”闹了半天李鸿章原来是个光杆司令。但困难难不倒李鸿章,他利用他爸的关系招来许多世交弟兄,还靠刘铭传帮他叫人,并招来自己的学生刘秉章,刘此时已办团练了,就这样李鸿章两个月招了2万人,这就是淮军。
日期:2011-02-09 20:07:07
英国克宁汉《甲午威海卫战事外纪》:“中国陆军由素无训练的团体构成,他们的武器仓促购置,子弹供应不足,大多数中国兵是游民或农夫,贪图饷银而应征入伍,入伍后的训练不过是穿上一身军服拿一只来复枪或抬枪,来复枪没子弹。不过即使士兵缺乏训练,没有纪律,枪法差,如果指挥官有一些现代军事知识,中国陆军也会给敌军多少造成些损害。”
换句话说,淮军军官缺乏现代军事知识,在甲午战争中没有给敌军造成多少伤害。
日期:2011-02-09 20:34:07
清国在表面上大,也的确大,但它不强。虽然不强,清国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就拿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在此战虽连连取胜,但这种胜利却接近失败,日本参战的7个师团死伤3万人,除此外因战争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也不少。截止到马关议和,仗才打了8个月,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连外相陆奥宗光都说:“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人员,军需已告缺乏。”所以日本希望早日议和。此时日本本土只剩警察,军队全派到中国了。而清军战争潜力巨大,主力云集京津,即使日军侥幸打进北京,只要清国能坚持抵抗,日本只会陷得更深输得更惨。
日期:2011-02-09 20:36:43
只可惜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没有了作战的打算,根本没发挥出来巨大的战争潜力。
英国人赫德说:“如果战争(甲午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
张之洞说:“中国永远不会屈服,日本将耗尽国力,像拿破仑打俄国那样。”(英国里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张之洞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国的国力虽然比不上俄国,但是跟日本比还是绰绰有余。
日期:2011-02-09 20:45:31
提一下,当时清国的工业能力是很低的。除了李鸿章、张之洞搞清国工业外,基本没几个人发展工业。
1865年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
1870年李鸿章设天津机器局。
1881年李鸿章建开平矿务局。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