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47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种车子昙花一现,后来再也没有人添置。旧车逐渐塞入灶膛,作了干柴,这种车子也就在世界上消失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机井普及,旱地逐渐变成水浇地,但原来的耕地大多高低不平,因此开展了大规模的平整土地运动,又一种胶轮手推车应运而生。这种车安装专用车轮,车轮结构、直径与“二八”自行车车轮相同,只是轮胎、辐条加粗,更能载重;车底上装了左、右、后三块活动档板,用来装土、粪等散货,到了目的地,只要抬高车把,土、粪自动滑下来;装运大件物品,还可以把档板卸下来,作平板车用。使用起来甚为轻捷、便利。

  最初是每个生产队集体购置了十来辆这种小车,但使用、管理不好,损坏严重,还有丢失,后来便低价处理给了社员家庭;还鼓励社员另外添置,购买车轮给一定量的现金补贴,组织几个半吊子木匠,免费为社员加工车身,由社员自己提供木料。因此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拥有了一辆,一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几乎承担了除畜力大车以外的全部运输任务。
  只是车身架在车轮上面,重心很高,因此不好把握平衡,初学者短不了路上翻车。
  日期:2019-11-28 15:10:27
  车轮子  (二)
  有一种双轮人力车的问世,与大规模的水系治理有直接关系。1963年的一场大洪水过后,一位伟人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最高指示。此后的十几年里,连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挖河筑堤运动,就连文化***最混乱的几年,这运动也没有停止。工地上为提高土料运输效率,一种双轮人拉小车,逐渐代替了以前的土篮子。
  这种小拉车,轮子的大小与小推车相同,是装了滚珠轴承的胶皮轮子;只是由一个轮子增加到两个,中间加了三尺多长的铁轴;车厢由木料做成,有五尺长、三尺来宽,两侧安装两块一尺多高的挡板,后面一块档板是活动的,装车以前安上,卸车时拿下来;两个车把,也叫车辕子,后端粗,构成车厢的骨架,能承重;前端细,手能握过来,便于驾驶;车把后面的横梁上拴绳套子,用来套在肩膀上拉。

  驾驶这小车,要站在两个车辕中间,两手握住车把,掌握平衡、控制方向;肩膀上套了绳子,便于用力向前拉。拉车时身体要向前扑,脚往后蹬;车越重,前扑的越厉害,遇到上坡或路面松软,要使出浑身的力气,身体几乎扑到地面。载货不重、路面平坦时,则很轻松:两个轮子着地,不必担心翻车,把车装的重心略偏后一些,两手按住车把,还能减轻一些自己身体的重力;遇到下坡,靠车的惯性,推着人一路小跑,脚尖着地,身体甚至能瞬时腾空,极为惬意。

  各生产队都按上级要求添置了几辆这种小拉车。轮子从供销社购买,车厢是生产队自己用木料制作。每年秋季过后,根据任务,派出一辆或两辆小车,每车两个小伙子,去几十里以外的挖河筑堤工地。小车上装满搭建工棚的木棍、草苫、苇席,还有被褥、铁锨、粮食等物件。在路上一个人拉车,另一个人高高地坐在上面;走十几里,拉车的与坐车的互换一下角色,继续走。

  小伙子们大都原意参加挖河筑堤的工程。出去后,每人每天给记12分工,风雨天都记,比在家挣得多;在工地上的小米干饭、白面卷子可以敞口吃,家里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但工地的活也累,两个人拉着满满一车土,还总是走上坡路,只有空车时才下坡,一天要工作八个小时以上。前两、三天,人们都累的难受,早晨都从草铺上爬不起来;但几天过去,也就适应了。多数工程,都是吃住在野外,远离村庄,工地上是清一色的男人。每逢附近路上有女人走过,有民工远远看见,情不自禁的高声大吼,一时间,数人起,万人和;这成千上万饥渴男人的吼声,形成无比震撼的冲击波,在冬季的旷野上滚动。

  小拉车始于挖河工地,普及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生产队后期,为提高效率,秋季的庄稼不再运回村里,都改在地里分配,所有粮食、秸秆的运输,都由社员家庭承担了。最初使用的小推车,效率远不如小拉车高,小拉车装的多,走的平稳,连十几岁的孩子也能拉。尤其是装载庄稼秸秆,比畜力大车少装不了多少。造价也不很高,一百多块钱就能买一辆,比自行车还便宜。因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员家庭都陆续添置了小拉车,成为当时的主要运载工具。

  土地承包之后,农户家里养了牲口,一些个子矮小的毛驴也能套进这小拉车,替代了人力;再后来,有了专门套牲口的小车,车厢改为用铁管、铁皮焊制,尺寸也大了些,车轮子也加粗了,只是比传统的畜力大车要小些,便于从院门出入。再后来,农户有了小四轮拖拉机、三码车;还有用旧汽车底盘改制的翻斗车,装十五马力柴油机作动力,承担了村子里的土方运输工程。人力车便逐渐退出了生活。

  日期:2019-11-28 21:24:05
  车轮子  (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就有了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主要是用来驮运货物的,并不是现在的代步工具。
  结构跟现在的自行车也有不同:首先是轮胎粗、辐条粗,连车轴都粗,车身长,比现在的普通车要长三分之一;其次是异常牢固,现在的车后架是两根立柱,它却有六根,并且都是用实芯铁棍制作,前面除了正常的一副车叉之外,又加了两副保险叉。这样的自行车自然就重了许多,力气小的人不容易搬得动它;再者就是脚蹬处的齿轮很小,走同样远的路,现在的自行车如果蹬两圈,它就要蹬上三圈,但也因此蹬轻一些。这种车子都没有牌子,因此不知道是什么厂家生产的,不知缘何而起,此地人管它叫“水管”车。

  村子东南角的几户人家,有作小买卖的传统。是他们最早买了这样的自行车,看机会捣腾些粮食、油料等。车憨人壮,极能载重,驮粮食能驮三百多斤。把粮食口袋捆在车上很需要技术,一般是两侧各竖着捆上一口袋,上面再横捆一口袋;装满粮食的口袋,直径大约有一尺二寸,高三尺。若没有人帮忙,要把车子放倒,把一个口袋也放倒在后架一侧,捆结实;然后把车子翻过来,在另一侧也照样捆好口袋,最后把车子立起来,在已经捆好的两个口袋上端再横上一个口袋。

  驮了这样重的货物,通常要走几十里或一百多里路。因为搞贩运的人少,各种物资大都存在区位差价,比如玉米,在当地买,两毛钱一斤,运出几十里,就能卖到两毛三或两毛五分钱一斤;一般搞贩运的人还要在粮食里掺些杂质,以增加重量;因此这样跑一趟,能赚到十来块钱。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强的多。但也不能每天都捣腾这个,还要在生产队隔三岔五的出工,不然,队长要有意见,乡亲们也不满意,甚至大队干部、下乡工作组还会出面干预。那时跑买卖,在本村有人管,出了门倒少有人干预,没有现在这么多大盖帽,因此没有被抓住罚款的危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