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50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们依旧听不清楚,却也不再关注台上,用力跺着冻疼了双脚,随意说笑。在这里开大会,说话极方便,不用压低嗓子,整个会场一片人声,台上的人毫无办法。还有人趁机到村里的供销社,买个铁锨头、锄柄什么的;有光棍汉到街上食堂,花一毛五分钱,买一个塞了熏肠的火烧解馋,在街上边走边吃,没有水,充沛的唾液就把火烧送进了肚子;妇女们更是成伙闲逛,随手买些日用品。街上比平日热闹了许多。

  人们估摸着散会时间,还要回到会场。因为来时队长就交代了,散会后再签到,凭签到表记工分。当然,小队的记工并不十分严格,只要你来参加会了,就是没签上到,也不一定真的不给记工。
  县里有了重大事情,还会开所谓“万人大会”,要全县的社员统统参加。到县城开会就辛苦多了,天不亮,大队的喇叭就开始叫,各小队也纷纷敲钟集合。人们摸黑吃了早饭,还要带上中午吃的,多是烙两张白面饼,炒两个鸡蛋,用手巾包了,带在身上。小队的大车都出动,上些年纪的人坐了,年轻人大多是徒步走,也有极少人骑自行车。
  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等走到,也差不多中午了。会场里人山人海,却是社员找不到干部,干部也找不到社员,人们在会场里乱挤一气,究竟开的什么会,会上讲的什么,竟没有人知道。

  只有一次人们还清楚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某造反派在军队支持下,刚在全县掌了权,为震慑人心,召开全县社员参加的公判大会,还要处决犯人。犯人只有一个,是离刘庄不远的一个村子的人,因为给街坊在菜园里投毒,毒死了人,这次被处决了。人们走到县城,大街上已经戒严,根本进不去会场,只有挤在大街两侧,翘首望着会场方向。街旁电线杆子上有喇叭,喇叭里面播着会场实况。大街上十几丈远就有一个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还有戴红袖标的人维持秩序,街两旁是挨挨挤挤的人群。时间不长,处决犯人的车队就徐徐的过来了,最前面是几辆绿色吉普车,拉着警报开道,后面一辆解放牌卡车,驾驶室上面架着机关枪,枪口朝前,满满一车全副武装的军人;随后是押解犯人的卡车,犯人被五花大绑,剃着光头,脖子上挂大白纸牌子,牌子上犯人的名字已经打上了红叉,犯人身后是一车持枪押解的军人;车后,又是一辆架机关枪、满载军人的卡车,再后面还有几辆大、小汽车跟随。车队过后,街两边的人群卷过来,拥挤在车队后面,要跟到刑场看热闹。好奇心差些的人,也就退到一旁,找地方吃干粮。随后结伙回家。

  到县城开一次会,每人记十二分工,补助二斤麦子。人们图新鲜,也为挣补助,大都愿意参加县里的大会,只是跑整整一天路,第二天双腿就抬不起来了。这样的会很少,十几年里也就开过两、三次。
  日期:2019-12-02 09:29:46
  小学  (上)
  南刘庄小学设在一个旧四合院内。这四合院最初是一富户的住宅,1947年村里土改,原房子主人跑到城市定居,房子收归村集体,作了村里的小学校。后来不知为什么,拆去了四合院的大门、围墙,剩下彼此孤立的四栋房子,院子的四角都可自由出入。两间西屋作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三间北屋、三间南屋、两间东屋分别作了教室。作教室的屋子,都拆了屋里的隔扇墙,三间或两间打通作一间,顶头的一面墙上,挂木制的黑板;屋里架数排一丈多长、一尺多宽的厚木板作课桌,架木板的“桌腿”是土坯砌起来的台子,有二尺来高;每排课桌趴六、七个学生,坐的小板凳是从家里带来的。

  当时的小学分初小、高小两部分,南刘庄只有初小,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五、六年级属于高小,要到中刘庄去上,中刘庄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称为完小。但也有例外,比如1961年入学的一年级,南刘庄只有十几个学生,也合并到了中刘庄小学。好在名义是两个大队,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学生们走路也远不了多少。
  每个年级有20到40名学生,编一个教学班,每个班配备一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算术,承担了全部课程。文化***以前,老师都是学区派下来的,工资由政府开,但大队又划拨给学校二亩村边的耕地,以补贴老师的伙食。几名老师,吃饭要自己下手作,种地却多要大些的学生帮忙;还有当时没有电磨,村里人吃的米、面都是靠推石碾子、石磨加工出来,老师们碾米磨面的活自然也就由学生代劳了。好在学生们大都不愿意闷在教室里,每逢有种地、推碾子的活,都是争着去干。

  学生的入学年龄最小的也有七岁,大的十一、二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留级很普遍,因此,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差六、七岁也是有的。班里男生明显多于女生,村里不少的女孩子从小就不上学。老师在学生中指定学生干部,一个班里有班长、副班长,每排课桌有桌长;学校还有少先队组织,全校算一个大队,设大队长一名,每个班算一个中队,设中队长一名,下面还有小队长。只有上到二年纪,表现较好的学生才能加入少先队,少先队员大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加入了少先队的学生,脖子上围红领巾,少先队的干部还戴臂章。臂章是豆腐块大小的白布,上面横着几条红道,大队长是三条红道,中队长两条,小队长一条。戴了臂章的少先队干部,在人前走过,极是神气。

  上一、二年级,学生每人书包装一块“石板”。这石板比书本略大,黑灰色,四边镶木框,用“石笔”在上面能写字,写完可以擦去,因此用来代替学习本。只是这东西极怕摔、碰,男生的石板多是破的。石笔在供销社可以买到,但也有男生自己动手,把摔碎的石板,用小锯锯成细条,作了石笔,比买的还好用。一般到三年级才开始用本子,除作文本必须买专用本子外,其他的“语文副本”、“算术副本”,都是从供销社买大张白纸或未漂白的灰黄色草纸,裁成32开,用针线缀成本子。买纸也有标准,必须有一面光,不湮色。用的笔,铅笔不多,有几毛钱买的钢笔,灌自治墨水;也有用圆珠笔芯的,大多没有笔身,有的在笔芯外面裹上几层废纸,以便捏住,有的干脆直接用了。书包是用洋布或粗布缝制而成,多是自己母亲的手艺;还有少数孩子连这样的书包也没有,只用一块包袱皮,把书、本等包起来,夹在胳肢窝下面。好在那时书、本都不多,薄薄的一沓,不论背在肩上,还是胳膊夹着,都不沉重。

  冬季,小学生们要上夜校。每人打一盏家长自制的小灯笼,里面是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罩了从供销社买的玻璃灯罩,也有用白纸糊灯罩的,为透亮,纸上还涂上棉籽油。到了教室里,大都摘了灯罩,放在课桌上照亮。一般晚上不讲新课,多是有老师看着上自习 。
  到了三年级,添了写毛笔字的课程。每人发一本“法帖”,黑底白字,字是楷书,每个字有核桃大小。学生用薄白纸,复在法帖上面,用毛笔把下面的字摹写下来,名曰写“仿”。写的仿要交给老师,老师看后,在写的较好的字上,用红毛笔划一个圆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