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你带我趟过女人河》
第46节

作者: 杨小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落时分,采访结束,我们准备下山。
  在大家休息的当空,我在村里随便溜达 , 一会溜达到村后一排石头房子前,5间石头屋,前面是一个几十平米的空场 , 空场中间竖着一根旗杆 , 旗杆上一面国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
  这是学校,我来了兴趣 , 走过去。

  此时已是傍晚 , 院子里很静,在院子一个角落支着灶台,冒出袅袅炊烟,一个6、7岁的小女孩正坐在灶台前,边往灶膛里添树枝边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看。
  我静静走过去,站在小女孩身后,小女孩在看的是语文课本。
  “请问你找谁?”这时我身后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
  他的说话声也惊扰了小女孩,小女孩忙回头站起来,好奇看着我。
  我回过头 , 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眼很有神 , 神态憨厚,衣着简朴 , 正带着友好的眼神看我。

  “我是路过这里,顺便进来看看。”我忙说,“请问您是这学校的……还有,你们是……”
  “这是我们石棚村办小学,我是学校的老师,姓童 , 这孩子是我的闺女。”中年男子礼貌地回答。
  我一听肃然起敬,在童老师的邀请下坐在旁边的木凳上:“童老师,咱这小学有多少学生?”
  “一到五年级,总共15个娃 , ”童老师憨厚地回答。
  “啊!那几个老师?”
  “就我一个 , 我是6个年级的班主任,带他们所有的课程。”童老师淡淡地说。

  我被震动了:“那你在这里多少年了?”
  “我师范毕业后就在村里教书 , 到现在18年了。”
  我继续被震动:“你竟然在大山里干了这么久,是什么力量支撑你的?”
  童老师沉默了一会 , 往灶膛里添加了几根树枝,淡淡地说:“这里山高路远,偏远闭塞,生活艰苦,没人愿意来执教,但山里的孩子不能不读书吧?这年头,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文化,要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 首先要让这些娃娃读书,读书是这些娃娃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没人愿意来,所以你就一直留下来了?”
  “是的 , 我不能看着这些山里娃成睁眼瞎。”童老师浑浊的眼睛里发出希冀的光芒。
  童老师的话质朴而又平凡。

  我内心被强烈震撼,当即决定留下继续采访。
  我让车子和新闻干事回去,1周后来接我。
  我借住在村长家的西厢房 , 开始了我新的采访。
  山里没有信号,手机自然也收不到蓝月的短信 , 我只能在冬夜的冷寂和静谧里寄托着对蓝月的思念。
  接下来的一周里,我每日都和童老师还有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上课,和童老师攀谈。
  15个山里娃,分属于不同的6个年级 , 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童老师一般先从一年级教起,依次进行,最后是6年级。
  所谓年级也就是一个班 , 一个班也就是2、3名学生。

  教材只有一套 , 用牛皮纸包着书皮,大家轮流使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童老师的教学很正规 , 每天集合孩子们早上升国旗唱国歌,然后上课,课间还带领孩子们做课间操,放学后安排孩子们站好队依次出校门。
  孩子们对童老师都很尊敬,进校门见了童老师都打敬礼:“童老师好!”
  “山里太穷,大山太深,走不出去,这些山里娃再不读书,将来就更走不出大山了。”童老师对我说。
  我从村长口里知道,童老师师范毕业后本可以在城里找份工作 , 但看到山里的娃娃没人教,自己主动要求做了村里的老师 , 从此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执教生涯。

  童老师对孩子们很好,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疼 , 教学质量也挺高,石棚小学每年会考在乡里都是优秀,童老师教出的学生有5个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还有一个前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村里出来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
  我还了解到 , 童老师的妻子受不了童老师做老师的清苦和山里的贫瘠,3年前撇下孩子,独自下山走了 , 到了哪里不知道。从此 , 童老师就既当爹又当妈,带着孩子吃住在学校。
  采访越深入 , 我的内心就越被越多的感动所充斥。
  “你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 , 很辛苦的!”坐在学校门前的石头上,我和童老师眺望看不到头的远山。
  “习惯了,孩子妈妈跟着我受了很多苦,她离开我不怪她。”童老师入神地看着无垠的天空。
  “你有没有想过带着孩子下山去。”我看着童老师两鬓的白发,18年前,那里一定是乌黑的。
  “想过,可我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我不能撇下他们不管,做人得讲良心。”
  看着童老师 , 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一个18年前的师范生 , 风华正茂,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给了这片大山 , 给了山里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何等憾人的平凡和伟大!
  一周后,下山前,我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硬塞到童老师手里:“这点钱给孩子们买书本和教具。”

  童老师执意不受,我们推诿起来,直到童老师看到我的眼圈开始发红 , 才勉强收下。
  离开前,童老师带着全校同学排成整齐的队伍欢送我。
  “谢谢江叔叔,江叔叔再见!”
  我心大恸,不忍回眸 , 摆摆手转身急速离去。
  此时 , 我特想把我的心情和感受告诉蓝月。
  回到江城,我带着满腔的冲动和激情 , 连夜赶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的坚守》 , 将童老师的感人事迹尽我所能表达于笔端。
  当黎明来临的时候,我写完了。
  上班后我立刻上交了稿件。
  在将稿子送交本报的同时,我还传真给了《江北日报》和《华夏教育报》。

  次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的稿件,第2天,《江北日报》在二版头条刊登出来,第3天,《华夏教育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也刊登了,三家报纸的题目都是《大山深处的坚守》。其中 , 《江北日报》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华夏教育报》还特别加了编者按语。
  我又一次取得成功 , 又一次在圈子里引起了轰动效应,报社的同仁见了我都交口称赞 , 说这是人物通讯中的佳作,肯定能获得今年的好新闻奖。
  吴非脸上也带着赞扬和恭喜的表情,但我觉得那表情多少有些勉强。
  “真正的好新闻源于基层,源于生活,源于群众 , 源于实践,扑下身子抓好新闻,江枫是一个好例!”冯世良报社全体员工大会上对我进行了高度表扬。
  大家的赞扬虽然让我有些得意 , 但我最渴望的来自于蓝月的表扬却迟迟未到。

  我体会到 , 我此次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一篇好新闻,收获最大的是从童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震动和思想的升华 , 我迫不及待想和蓝月一起分享这种感觉。
  我明白 , 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每天看报是肯定的,蓝月一定看到我发表在省报和华夏教育报上的文章了,可为什么我没有收到她的祝贺呢?
  我突然想起,昨天是周三,按照惯例,我应该能收到蓝月信的,但却没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