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秋》
第27节

作者: 天地子午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次伐郑的联军除了上次的四国军队外,又增加了鲁军。与鲁军高昂的战斗气势相比,卫军的情绪却是消沉低迷的。原来卫国人对州吁的厌恶情绪越来越重,人们已经在议论如何推翻暴君的话题了。鉴于国内政局不稳,州吁不愿出兵,国人也不愿为州吁作战;但是宋国人却不依不饶,卫人不得已才勉强出师。

  郑人决定只对宋人发动进攻,郑军的车兵击败了宋军的车兵,但是蜂拥而至的联军却击败了郑军的步兵;不过郑国人的损失也不是很大。联军抢光了新郑城外的粟米,为王室出了一口恶气,然后就各自回国了。
  州吁又玩起凯旋入城的老把戏,进城时军队之中锣鼓喧天,士兵们的行动却拖拖拉拉。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出来欢迎州吁,而稀稀拉拉排列的欢迎者则都是他的党羽的家臣,他们有气无力地挥着手;士兵们则垂头丧气拖着沉重的脚步,就像走在被战俘的队伍里似的。
  州吁认为必需马上解决国民支持率的问题。他托石厚向父亲——已经赋闲在家的国老石碏——寻求解决方案。
  听完儿子的汇报,石碏本想狠狠骂他一顿(因为他已经很久没见过石厚,所以连骂他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是他眼珠一转,决定借此机会除掉州吁。
  石碏一改往日里的火爆脾气,郑重而耐心地告诉儿子说:“我建议你们还是去朝觐天子吧!如果得到天子的赐命,国内就再没有人敢于反对州吁了。”
  石厚说:“君侯已经向王室派出使者了,可是天子恼怒君侯擅自联合诸侯进攻郑国,不打算召见(我们这帮乱臣贼子)。我们还能怎么办?”
  石碏说:“诸侯觐见是需要王室公卿引导的,即便是齐侯那么尊贵的君主,也要靠郑伯引导才能受到接见。否则天下几百个诸侯随随便便都能见到天子,那不成看杂耍了?现在国丈陈侯正受到天子的宠幸,陈、卫和睦,如果能得到陈侯的帮助,州吁一定能见到天子。”
  这项看起来中肯而实际的建议、其中却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石碏认为在国内没有把握除掉州吁,所以策划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以便把州吁引入他和陈国人共同设置的死亡圈套。
  州吁毫不知情,他带着石厚和党羽们吹吹打打来到陈国,并且受到了陈桓公貌似亲切的接见。一切状况看起来都十分正常,但是陈桓公先前已经接到石碏的来信。信中首先称赞了陈国先君和陈侯的高贵正直、英明仁厚,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州吁和石厚是弑君篡位的元凶,卫国地处偏僻且国土狭小;凶手们大权在握,卫人无力去除这两个乱臣贼子,所以请求借贵国之手除掉他们!”
  州吁一行人受到东道主的盛情款待,他们毫无警惕性地纵情狂饮,很快醉得人事不省;陈桓公就把士兵召进来,将他们捆了个结结实实。
  陈桓公随后通知卫国人前来处置弑君者。卫国公室派大夫右宰丑执行对州吁的死刑;石碏派家宰獳羊肩执行对石厚的死刑。
  州吁是在濮地被处决的,临刑前他对右宰丑叫道:“你呀,怎么敢杀害自己国家的君主?”右宰丑回答说:“君行臣效,我这是在效仿你当初的做法呀!”州吁无言以对,只得引颈就戮。
  石厚央求獳羊肩代他向父亲传递一个请求,请求石碏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獳羊肩说:“如果你能再给先君一个机会,老大夫自然会给你的。”石厚听完也就无话可说了。
  两个人的首级被送卫国,卫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在庆祝暴君被诛的同时也前来安慰失去儿子的石国老。石碏说:“我并不感到痛惜,只是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早知他助纣为虐,我宁可不要他被生下来。”
  不久,卫人把正在邢国避乱的、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招回来,把那个发育不良、性格内向、看起来忠厚老实的人立为新君。新君是为卫宣公。
  鲁隐公五年(BC718),晋国之事始见于春秋。这一年春天,曲沃庄伯在郑、邢两国和王室军队的帮助下,攻陷了都城并赶跑了晋鄂候。但是到了秋天,曲沃伯背叛了王室,虢公林父奉命又把曲沃军赶出都城。虢军帮助晋人另立晋君后就撤退了。关于这段历史,作者将在后面撰写晋国史时进行叙述。

  本年春天,郑庄公决定对卫国进行报复。太子忽劝道:“策划伐郑的元凶是州吁,他既然已经伏诛,父亲是不是先观察下新君对我国的态度再做决定?”
  郑庄公把头转向公子突,问:“突啊,你有什么想法?”
  公子突说:“卫桓公伐郑,州吁弑君篡位后又伐郑,可见卫国君权的迭代只是公室内部之事,与我国无关。州吁虽死,但两国仇恨不因此必然消除。郑国虽小,却不应当看他国脸色制定对外政策。所以臣认为无论继任者是谁都应当伐卫。”
  郑庄公又问太子忽:“忽啊,你还有什么意见?”
  但是即便伐卫最好也要延迟两个月出师,因为卫侯新立,他为了求得朝野上下的拥戴,必然会重礼改葬卫桓公。如果卫人举行丧礼,我们还要撤军,劳师而无功,于国于民都不利。”
  郑庄公说:“那就在卫国人改葬前打败敌人。三日后授兵出征,就这么定了。”
  结果郑军刚刚行进到黄河南岸的清邑渡口就收到卫人改葬桓公的消息。郑庄公不得不停下脚步,他说道:“我的儿子们真是各有所长啊!如果把所有长处都集中在一人身上,那该有多么完美啊!”

  春秋时期的华夏诸侯都遵守一条战礼,那就是两国的仇恨无论有多么深,某国也不能趁敌国正在遭受天灾、人祸或者大丧时发动进攻。
  郑国军队就在清邑驻扎下来,一直等到卫桓公的葬礼结束才继续北上。郑军渡过黄河,向沫都进发,最后驻扎在都城郊外等待敌人出战。但是卫人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一支步兵与进攻者打了一架,就缩回城里拒不出战了。郑军也无意攻城,于是在附近劫掠一番便回师了。
  郑国撤军后,卫宣公咽不下这口恶气,便立即联络南燕讨伐郑国。南燕旧址在今河南延津附近,是一个古老的姞姓小国,南燕与卫国存在着婚姻关系。
  虢、郐灭亡前,郑国保护南燕不受两国欺压;虢、郐灭亡后,郑国就取代两国开始对南燕进行压榨了。南燕伯一直想找个新的靠山,后来便与卫国联姻。
  南燕伯收到卫宣公的来信不禁大喜过望,他马上下令与卫国使者举行歃血仪式。但是有些明智的大夫劝谏他说:“燕大不过虢,强不过郐,又与郑相邻;而卫国却远在河北。燕之所以今日还没有灭亡,完全是因为全心全意侍奉郑国的结果。如果答应卫国,燕国今日出师,明日就会灭亡,而卫国根本来不及救援、也没有能力救援我国。所以君伯应当拒绝卫人的请求。”
  南燕伯却摇着他那顽固的脑袋说:“虢、郐无道,所以才被灭亡。今日郑伯无道,寡人有道,岂有无道灭有道的道理?况且寡人只有卫国可以依靠吗?郑国与王室、宋、鲁、陈、蔡为敌,已经成为万夫所指,不日就要灭亡了。寡人难道要抱着郑伯的大腿一起沉入深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