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家》
第11节

作者: 四海光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她怎么好意思对年轻的导师说自己痛经,可他微蹙眉头、面色凝重、执意要送自己去医院。她见拗不过去,到底还是低声说了句:“关老师,不要紧,我生理痛。”
  “生理痛?”关山稍愣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以后,他俊脸通红,耳朵也开始发烧,他三两步跨到办公室外,原地转了几个圈。晚饭时间,路上行人很多。关山到楼下找了两个路过的女生,从钱包里掏给出二百块钱,请她们帮个忙。

  两个女孩有点不明所以,其中一个认出了关山,便跟着他上了楼。进了屋,见朱樱蜷在沙发上,满头冷汗。两个女孩低声问了两句,开始分工合作,短发女孩陪着朱樱,马尾辫姑娘拿着钱,去小卖部买了东西。
  目不斜视地回到办公室,关山上网学习了一番,大致明白了该怎么处理这种突发事件。他从柜子里拿了件厚绒衣,递给了短发女生,“我这里有件厚衣服,麻烦给她盖上,谢谢。”
  短发小姑娘接过绒衣给朱樱盖上,马尾辫姑娘回来后,给朱樱冲了杯热热的红糖姜茶,不多会儿,朱樱的手脚便暖和了,更有一阵暖流从心底里缓缓溢出,流淌过四肢百骸,连五脏六腑都被熨得暖融融的。
  关山给赵宁发消息:“赵宁,朱樱有点不舒服,你今天晚上能不能帮她代上习题课?”赵宁爽快地答应了。
  得到赵宁的答复后,关山给朱樱发了条语音说:“我已经请赵宁帮你代上习题课了,你好好休息。”接着出门给朱樱买晚饭。
  喝了大半杯滚热的姜茶,抱着关山的厚绒衣躺了一会儿,朱樱感觉好多了。“麻烦你们半天了,我好多了,你们回吧。谢谢啊。”两个女生摸了摸朱樱的手脚,又见她头上不再冒冷汗,知道她的确好多了,便告辞了。

  没过多久,大家陆续从食堂回来了。一进屋,热浪扑面而来,王浩宇扬声问:“谁把空调给关了?”说着就要去开空调,马天昊也跟着说:“干嘛这么节约?”
  关山拎着打包的稀饭和豆包回来,急忙插话:“咱们也该关注一下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氟利昂对臭氧层不好。要不打开窗透透气吧,一会儿就不热了。”
  见朱樱大热天抱着件厚绒衣蜷在沙发一角,赵宁明白发生了什么,便也跟着帮腔:“对呀,现在这种天气,开窗通风应该就够了,比开空调更环保。”
  曹方不声不响地帮着赵宁把窗户都打开了,大门也打开对流,没多久,温度降了下来。
  第二天晚上,男生们打完篮球去聚餐,朱樱也去了。远远的,就听见那帮人在讨论:谁是天才少年。只听见联合培养的博二学生林志文问:“关老师,您算是天才少年了吧?”
  关山嘴角上扬:“我真不是什么天才少年。我家在农村,旁边有一条小河,经常有小孩淹死在里头。我小时候特淘气,大人怕我被淹死。我爷爷是个乡村教师,农村过去户籍管理不严,所以我四岁半就上了小学。这样我姐姐就能领着我上学放学,没机会和其他小孩一起玩水。”

  “那时候,我们那儿的农村小学是五年制。我高二参加高考,被咱们学校录取了,所以十四岁上了大学。上大学以后,就和大家一样的了。四年本科,五年博士,再加上三年博士后,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关山拿着一个空易拉罐捏着玩,笑盈盈地和大家闲谈。
  看着灯光映照下那张清俊儒雅的面孔,朱樱暗想:当然很特别,你是我见过最好看的物理学家。
  九月下旬,两场秋雨后,天气转凉。国庆节长假,朱樱没有回燕京,她留在庐城陪外婆。
  外婆住在省军区大院,独门独院一座小楼。刚搬进来的时候,外公沿着围墙种了十几棵香樟苗,如今已颇为粗壮,长青的樟树环绕着小院,经年香气不息。院子东南角种了几畦蔬菜,秋菠菜刚冒出绿油油的小芽,韭菜只剩些白白的菜根。后窗附近,几株硕大的栀子花过了花期,枝叶依然葱翠。西边的月季开得正艳,一片姹紫嫣红。
  老屋带着点俄式建筑的俭朴粗重,随着岁月流逝、风雨侵蚀,鸽子灰的水泥墙面已经陈旧斑驳,阴面的外墙爬满了苔藓。
  门廊西边是原先的警卫室,如今摆满了养花种菜的工具肥料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家什。大门口钉着“光荣人家”和“光荣烈属”的金属牌。年代久远,金属牌的边缘已经腐蚀生锈,但被擦得干干净净。
  屋内地面是绿白相间的磨石子图案,这是一种上世纪的建筑装饰方法,如今已经不太多见。客厅正面挂着一副劲竹幽兰的国画,两边是一副行草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面墙上,并排挂着外公朱高远和舅舅朱爱华的大幅军装照片。

  除了角落的一架立式钢琴,屋里的家具都比朱樱的年纪还大。硬木八仙桌、旧藤椅、铺着半旧军绿海绵垫的木制扶手沙发,这些老式家具,在现代人家里已经不多见了。
  房子挑高很高,气流通畅,夏天很凉爽,冬天就显得空旷阴冷。一楼是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警卫室和外婆的房间。二楼有四个房间、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大露台。朱樱住着二楼南侧带个小阳台的一间大卧室,保姆陈小梅住了一间,余下的是书房和客房。
  在庐城这种三线城市,这栋房子算得上那个年代最高级的住宅。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老屋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但朱樱却非常喜欢这里。童年时代,她在庐城上过三年小学。以后,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来,陪外公外婆住一段时间。即便是高三那一年的寒假,她还一个人坐着火车,来住了一个礼拜。
  早些年房改的时候,这座老屋卖给了朱家,但只有房产证,没有土地证。后来,单位又在家属区和办公区中间盖了一道围墙,在家属区朝外的一面开了个侧门。大院外边原是一片农田,如今也已经被开发成崭新的摩登购物中心和高层商品房,衬托着隔了一条马路的大院老旧不堪。
  外公朱高远生在大别山区一个农村家庭,十来岁时,他的父母哥姐都在饥荒中去世了。他给地主家放牛,挨饿受冻,打骂不断,吃尽了苦头。十五岁那年,他追着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参了军。

  外婆原名李慕筠,原本是苏北一个大户人家的五小姐。十五岁上,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她在淮海战役前夕逃了家,参加了解放军。因为读过中学,是个文化人,她当了一名护士。
  抗美援朝战场上,当上了营长的放牛娃朱高远负了伤,被送到野战医院,对已经改名李军的五小姐一见钟情,两个人就这样过了一辈子。朝鲜战场上缺乏药物,李军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里没日没夜地照顾病人,受了寒,得了妇科病,没有好好治疗,留下了后遗症。结婚之后,两个人子嗣困难,长子朱爱华出生在五六年。七年之后,才又生了女儿朱若梅。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二十三岁的朱爱华连长牺牲在越南,消息传来,两口子一夜白头。

  朱高远是孤儿,李军也没什么亲人。李军的父亲和大哥五一年被处决,三哥二十岁就得了梅毒,病死了。二哥随着老蒋去了台湾,母亲也病死了。唯一留在苏北的四姐李慕竹七九年才和李军联系上,没多久她也去世了,从此以后,两家人来往不多。八八年开放台湾老兵探亲,李军才再次见到了二哥李慕铭一家,哥哥嫂子和四个侄子侄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