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脚步》
第1节

作者: 刘一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是一个从海边小山村走出来的孩子。
  在公丨安丨边防部队工作了25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师团级机关爬格子。
  转业后还分管过一段时间区一级的报纸。
  曾经对自己发过誓不再去碰写材料的事。
  别人递来的材料好坏都过,自己的讲话稿再大的场合也是随口荡荡。
  这几年接触了微信这玩意,喜欢随心写点东西发朋友圈里。
  时间一久居然写了不少。
  整理了一下发现就二个主题:
  一是对故乡童年的记忆。
  二是警营岁月的回顾。

  这一整理坏了事情,觉得还有太多的东西想诉说、想表达。
  有朋友问我你要写回忆录啊,我告诉他不是,没有人会看我小人物的回忆录。
  我发现我这40年的江湖是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一起走过来的,我要记录一段历史,用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跟着大家一起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
  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那段旅程于我个人充满崎岖,而对于每一个不同的读者,或许是一段回忆,或许也有一些新奇。

  本来是想从入伍开始写起,这样能直接切入主题,不至于拖泥带水。
  可是我实在割舍不下对乡土的那份情感,而且自认为我的性格和曲折的经历归根结底缘于我深爱的那片土地。
  所以我尽量把前面的章节写得简练一点。
  我也是住大院子长大的。
  老家坐落在舟山本岛西北部一个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小山岙,以山为名,称小岗尖。
  那个大院子位于半山腰上,村里人叫张家大道田。
  山岙的正中间是一株树龄有几百年的大樟树,据说是我们祖上到此地落脚安家时种的。
  当时种了好几株,用来遮挡冬天从口子吹来的北风。

  等树长高长密了就砍掉几株。
  不知为何每次砍掉一株就会死去一批男孩,我母亲的2个哥哥也是这样在长到10几岁时离世的。
  有人说是动了龙脉。
  于是剩下的这一株就一直长到现在,树干需要4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大樟树的正上方就是大院子。
  其间有1O数个台阶相连,中间有个向右的转角。

  祖上应该是第一个落户在这个山岙的人,选了最平整的一块地,最中间的位置。
  院子很大,可摆下10几桌酒席。
  而且向南、向西通过往上的台阶还有庭院和杂房。
  每家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转角处那一间叫“舍头”,用木结构架空,需要很多木头,据说不用一枚铁钉的。
  门前沿着屋檐有一条高出地面半米的台阶,上面铺了光滑的石头,下雨天串门是不会淋雨的。

  当然大风大雨还是要飘湿的。
  沿台阶走廊的墙基(窗户以下)上用红字写着一排字:。。。万岁!
  院内住4户人家,都是张氏后族。
  但到我们小时候那会,由于有二房单传女性,还有一房男人早逝再婚,男的进舍上门,就变成了4房4姓。

  不过都认同自己是张氏族人,共用坐西朝东正中间的祖堂。
  院里有21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是5一60年代生人。
  当时没搞计划生育,基本是能养活多少就生多少。
  我家对门有两弟兄间就差一岁,就是说中间没断过奶。
  和我一样64年出生的就有2男2女4个人。
  比我们大2岁或小2岁的加起来有7一8个人。
  我和这一帮玩伴平时就在院里地上划几条线玩过家家,把小鞋子的头部弄成一张张小“嘴”。
  我往往是游戏的组织者,也是声响最大的一个,时常迎来各种骂声。
  最热闹的是夏天的晚上,每户人家把饭桌摆到院里来吃,女人们会端着饭碗去各家桌子转,有想吃的就来上一口。
  遇上那家从海边弄来鲜货也会主动端过来一碗,每家都有份。
  吃好饭搭上几个门铺乘冷聊天,有时通晓睡在外面。
  对门的阿昌和我爸会拉二胡,大家也听不出好坏,夜光下晚风掠过,院子里总会传出一阵二胡的声响。
  那时的天空很蓝,晴好的天气里,那星光非常的明亮。
  “满天星光!”那是儿时真实的记忆。

  所以记事起就认识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扫把星、启明星…
  我们小孩特别喜欢坐在院子与樟树之间的石阶上,边乘风凉边吃海边捡来的海狮螺,这就是我们的零食。
  那种小小的螺,壳很硬,也叫铁狮螺。
  当时你要吃去捡管够,现在说是有毒,也很少,要通过绝好的关系买得到,150元左右一斤。
  以后各户人家都在靠海边已通一级公路的边上造楼房,院子已不在。
  我在10年前把父母分给我的三间旧房翻新了一下,也不住人,因为别处造了楼房,空置着,就为留点儿时大院子的念想!
  每当别人问我:
  “你的老家是哪里?”
  我很想回答他,“小沙!”
  但又怕别人再问:
  “小沙在哪?”
  于是就会答:

  “老家舟山”。
  就是这样,还是会有人问:
  “舟山在哪?”
  我始终认为,所谓故乡,应该是自己出生或儿时长大生活过的乡镇所在地。
  在我儿时成长的岁月里,小沙已足够大,大得我好多村庄都叫不出名字。
  记得1976年那会,排着长队去公社礼堂向伟大领袖遗像告别,成干上万乡民,浩浩荡荡的阵势,人山人海,才意识到乡里居然有这么多人。

  小沙位于舟山本岛的西北,三面环山,北面就是长白江或称长白水道。
  现在行政区划概念上的小沙包括了以前的长白乡和大沙乡的区城。
  我查阅过不少史书资料,行政区划上的小沙区城面积最大的是解放前后二十多年,设过小沙区,管辖半个舟山本岛,下辖11个乡。
  而地理概念上的小沙就是我出生的小山岙与对面毛峙渔业队之间,沿着两边山势向南延伸的山岙。
  古时也叫小沙岙。
  在没有人类活动之前,长白江的潮水应该一直可以涨到山岙平缓地带的的最里边,也就是现在的小沙街道小集镇的所在地。
  那里应该有过一片沙滩。
  而我很不理解,“位于西北一隅的小沙凭啥统辖半个舟山本岛?”

  基于对故乡的情结和好奇性,我一直都在探寻。
  因为明朝2 00年的海禁,舟山的历史和文明有一个断代的特性。
  我终于检索到一些资料,小沙在海禁前是舟山的一个重要佛地,曾经有个一座非常大的寺庙,比普陀山还要有名。
  据说当时所有的名臣高官,只要到了舟山,必定先去那里朝拜进香。
  至今还残留着从定海县城到小沙之间朝香的古道遗迹,最有名的当数位于马岙与小沙寺岭后之间的一座古桥。
  中学时我们清明去县城的烈士陵园扫墓,走过那条古道,路边还有供人息脚的凉亭。

  据志书记载,大唐开元中(713—741),一个高僧的身影出现在泊满沙戈的宁静的海湾,说他是第一个走进小沙的人。
  他法号惠超,此前为宁波天童寺方丈,曾在海边寻得一尊石佛,供于禅房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