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战国七雄那点事儿》
第5节

作者: 秦时明月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秦人念念不忘总想夺回去嘛;可是,作为该土地新主人的魏潆,绝对不同意把父祖抢占的国土从自己手中失落。所以就出现一个矛盾:秦国人和魏国人分别认为,少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这样一来,双方只好用武力解决。
  魏军刚刚赢了韩、赵一把,这回同秦军较量结果大败,军中统帅、宰相公叔痤被俘。

  这是公元前362年的事情。很快的,当了俘虏的魏相公叔痤就被释放,因为他与秦老大嬴师隰私交不错——当年嬴师隰在魏都安邑“留学”,双方曾结下不错的个人友谊。
  公叔痤回到安邑不久,就传来了秦国嬴师隰病故的消息。
  转眼已是新春。就在万物复苏杨柳吐翠桃花盛开时,公叔痤也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魏国领导人魏滢,听说公叔痤卧床不起,就亲自来到相府探望。
  “痤老,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您来了,”魏滢来到病榻前握着公叔痤干枯的手深情款款说。“您好好养病,等您痊愈,咱们就可以迁都了。孤家已经决定,还是提前把都城迁移到东方去,大梁城经过这些年的大力营造,已基本完成土木工程……”
  “那好哇。”公叔痤挣扎着坐起来,“尽快把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河南大梁,重点经营中原,向东南拓展,此必然也;对咱们国家来说,安邑如今显然太偏,不利于今后发展,而且还容易遭受外敌攻击。”

  “您就安心休养,”魏滢准备告辞。“国家正逢多事之秋,还要仰仗相国效力。”
  “主上啊,”公叔痤开始喘气,显得奄奄一息的样子,突然眼角噙着泪花。“老臣老矣,浑身都拆骨似的酸痛,没一点儿力气的,大白天也像在过鬼门关,这回怕是真的不行,扛不过去了。”
  “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唉!在你之后,”魏滢稍作停顿,也有些激动悲痛。“谁能帮我治国理政?国有疑难,更有谁与磋商啊!”(共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我的中庶子(随从官)公孙鞅,”公叔痤马上脱口而出推荐说。“此人虽然还年轻,却胸怀奇才的,希望主上能把国政交给他掌管。”
  公孙鞅本姓姬,是卫国前任国君的孙子。该同志从小喜欢研究刑法之类,公叔痤知道他颇有才能,有意栽培提携他,可一直都没顾上向魏侯推荐哩。
  魏滢听后却默不作声,没做出回应。公叔痤见状未免有些尴尬,等到魏侯要走时便支走身边伺候的服务员,郑重其事且神秘兮兮对魏滢说:“主上如果不能听从老臣举荐,不能重用公孙鞅,那就请杀掉他,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否则,只怕后患无穷。”
  出于礼貌吧,魏滢点了点头,以示同意公叔痤的请求。
  等领袖一走,公叔痤忙命人找来公孙鞅,不无歉意说:“小伙子,赶快逃生去吧;老夫挺器重你,却无力保护你。说话间,魏侯就可能差人来抓你杀头的。”

  公孙鞅莫名其妙,瞪着大眼疑惑说:“好端端的,干吗要杀我?”
  公叔痤于是把刚发生的事说了说,解释道:“我并无心害你呀,只是本着‘先忠君后爱臣’的一贯想法,才这么做。”
  公孙鞅这才明白了几分,回应道:“我也没怪相国大人。”
  公叔痤忙说:“那好,你就快走、越快越好,能走多远是多远。魏国没有你发挥才能的机会了,罪过罪过。人都讲个缘分,赏识你的人知你是块宝;不赏识你的人多讲也无益,你就另奔前程好自为之就是。”
  公孙鞅却没事人似的,说:“既然魏侯没有听您的——重用我,自然也不见得就会听您的——杀了我。所以,我何必急着跑嘛。”
  老油条的公孙鞅,始终也没打算急着离开魏国。
  事实上,国君魏莹也真没把公叔痤的话搁心上。
  他回宫后漫不经心与身边人发感慨说:多伤心呀,公叔痤病得恁厉害!一会儿他要孤把国政交给公孙鞅去打理,一会儿又让孤家杀掉公孙鞅……简直就是神经错乱嘛,都快糊涂死矣!
  至于“后患无穷”,魏莹更不当真,心想:最大的泥鳅也掀不翻大船。公孙鞅能有什么了不得的本领,还不如回濮阳帮卫君把自己祖宗那个半死烂活的卫国先整强大了再说!
  公孙鞅还真的平安无事,在安邑街头巷尾照样逛来逛去。一直等到公叔痤死完,出丧安葬妥贴时,他还没有离开魏国都城的意思。

  然而,当他听说秦国正在招贤纳士的消息后,却带上魏国前丞相李悝的《法经》立刻动身入秦。死亡威胁吓不走公孙鞅,当大官实现平生抱负的诱惑,才是真正魅力无穷大。
  就这样,公孙鞅走矣,和他的祖国同胞吴起那样——带走了魏国的希望和未来,留下了魏国的寂寞和忧伤!

日期:2009-11-03 09:08:32

  魏国如期迁都,迁到领土东部的大梁。
  关于迁都年月,《史记》似乎没明确记载;却有材料说,“魏在秦、赵、韩的夹击下,于周显王八年迁都到大梁。” 周显王八年,恰恰是公元前361年。其他旁证显示,也比较吻合。
  别的史料,迁都分明发生于孙膑“围魏救赵”前;也就是在庞涓桂陵遭遇伏击(公元前353年)前。因为字里行间,明明白白都写着大梁为都城嘛。
  但《资治通鉴》却明说“徙都”于马陵之战次年,事在公子卬被俘后。所以,就有人来个折衷处理——把此前的大梁城说成“陪都”。实在搞不明白,也罢。
  好在“迁都”地点没异议,用今天的话描述,就是将都城从山西夏县搬到河南开封。
  说史的人有不少误会,认为这是由于魏国打败,故都没法继续立脚被迫搬家。实际上并非如此,前面说过:赵国于二十五、六年前(公元前386年)即已迁都邯郸,早就离开了当初的晋阳;韩国也在十四、五年前(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进郑都——新郑,也早离开最初的平阳(今临汾市)。

  即便秦国,也把首府从关中平原西端的雍县(宝鸡)搬到东端的栎阳(陕西临潼)。
  这都是因为大家的领土面积扩张之后,原有的都城不可避免边缘化,需要寻求一个更其中心的地方或者条件更为优越的区域,作为新的统治中心。
  魏国也不能例外。早在三十年前(公元前391年),它就从楚国手里夺取了大梁,在东方的黄河南岸占领了大片土地——而且是令人垂涎的中原地区。
  要知道呀:如今郑州附近的新郑以及开封、洛阳,在早期历史上都是啥概念?那就是争名的“朝”和逐利的“市”呵,那就是华夏文明的热土发祥地,那就是现在的珠三角、长三角呗。
  所以,早在魏滢夺位成功之初,就决定要搬迁大梁;他下令调集农民工和各种能工巧匠,开始兴建营造大梁城,要把它搞成中原最大最牢靠的战斗堡垒。据材料说,魏滢与兄弟争座位时,最后就是从大梁发兵“袭杀”了公仲缓。
  如此说来,大梁还是他革命成功的摇篮哩。
  等魏滢把全部瓶瓶罐罐、祖上积聚的各种古董宝贝,自己的大小老婆和儿子女儿、中央干部等……通过马车载大船运,沿着黄河顺流而下,逐一搬到大梁的新家,安顿妥当后,整个魏国上下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迁都大梁后,魏与赵、韩两家交换了一些土地。
  魏把河南内黄县西北的繁阳和浮水一带交给赵,而赵把伸入魏国境内的中牟交给魏;魏把鹿地交给韩,而从韩取得了平丘、户牖(今河南兰考县北)、首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轵首(今河南济源县西北)。

  这样一来,魏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一片,依然保持强大的国际地位。
  实际上,魏国和韩国私下里另有一个换地阴谋。
  西周得知后,忙派樊馀出使楚国,进行外交斡旋。
  樊馀跟楚(宣)王说:“周国要完蛋了。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失二县。魏之险恶用心乃尽包二周,非但多于二县,且九鼎存焉。此外,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
  如果这个交易得逞,则“楚、赵皆轻”。
  楚王熊良夫吓得大惊失色,忙派人与赵联手进行国际干预,这才迫使阴谋流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