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先秦九子之儒家“老二”》
第24节

作者: 峨眉山浪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8 16:10:57

  下山
  一
  古时候有那么一些遁入深山的隐士,摆脱了尘世的烦扰,远离功名,如闲云野鹤般悠然自得,消遥快活。这种不问世事的生存,不需要关心时间,也没必要关注空间。对这种隐居者的乐趣,唐代太上隐者的《答人》诗说得好: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隐者终究是生活中的另类,对多数人而言,劳碌终身只觉得时间是一道催命符,眨眼间时光在冬去春来的寒暑更替中,绝情地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影像,供人于寂寞黄昏时细细咀嚼和品味。
  公元前348年,屈指算来,孟轲已在萌山度过近三年时光。
  在山中的这些日子里,他与山为友,读书为乐,一门心思潜入书海,苦读朝夕。在晨光微熹的黎明,伴着百鸟的齐鸣读书;在秋风萧瑟的傍晚,听着雨滴茅檐的清音读书;在白雪飘零的冬日,坐在跳跃的炉火边读书。或在花香四溢、蜂蝶翩跹的林间吟诵,或在水声激激、山色空蒙的溪边独思……
  无论在哪种情境中,他都能够领悟到思想充实后的通融及眼界开阔下的豁达。
  浑然不觉中,旧历在漫天飞雪中悄然而逝。所有的欢笑和苦闷,清新和迷惘,一切的一切都随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那些在日影灯光下手捧经典研读和玩味的日子,都成为美好而温馨的记忆。而那些读过的书已经化作思想的火花,时时点亮他的精神空间,激起他投身天下奋发进取的入世意识。
  孟轲花了两年多时光,将熊正和交给他的所有书籍尽数读完,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时政,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事实上,其后的日子他已不必再闭门苦读了,更多时候是与师尊熊正和闲聊漫谈,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巩固所学,深化理解。

日期:2012-05-08 16:55:36

  这天,晚餐过后,师徒俩坐在院中土坪上,头顶星空谈古论今,围绕法理与人伦问题进行讨论。
  孟轲请教:“先生,弟子有一事不明,按《孝》的规定‘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大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大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皋陶该怎么办?”
  熊正和随口答道:“把他捉起来不就得了。”
  孟轲疑惑地问:“那么,大舜作为儿子能不阻止吗?”
  熊正和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这是在权力范围内行使职责啊。”

  孟轲再问:“不是说刑不上大夫吗?我们邹国有个大夫的儿子,驾车出游时撞死了一个农妇,他只对差役说‘我爸是大夫’,也就脱身了。那么凭大舜至尊的地位,他难道会不顾亲情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坐牢吗?”
  熊正和耸了耸肩膀说:“君王不奉行大道,大夫不依照公义度量事物,官吏不遵守法度甚至触犯理义,这样的国家还能生存只是侥幸罢了。而大舜却不是这样的,一方面,他的心中装着天下正义,不会因徇私而滥用公权;另一方面,他的眼里没有私利,把抛弃权位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叫为师想来,他没准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师徒两人会心地笑了起来。
  熊正和叹道:“还是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学问并不能解决现实人生所有的问题。读书与实践是心的两翼,必得两翼同时丰满才能在思想的天空自在飞翔。轲儿,下一步你应该走出书本的禁锢,从生活中汲取新鲜营养。”

  孟轲点头道:“先生说得对极了,我正想通过考察社会现状以验证书中之理。师尊啊,要不你带着学生出去闯荡一番?”
  熊正和叹道:“轲儿,你师尊年纪大了,走不动喽。天下的路,要靠你这年轻人自己尝试着走呢。”
  沉默片刻,他忽然问道:“轲儿,你已过弱冠之年,满二十三周岁了吧?”
  孟轲答道:“是呢。可弟子还一事无成。”
  熊正和斥道:“胡说,我看你的才学已不在当今任何学者之下。只是你这些年深居山中,与老夫为伴,倒耽搁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孟轲否认道:“哪能呢?学生跟着师尊学习天下至理,正是人生最大的事儿。”
  熊正和温言道:“学业固然重要,但男儿还得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轲儿,你也该考虑娶个好媳妇,成家立业,宜室宜家,以解决后顾之忧啊。”
  孟轲腼腆地说:“学生目前还是以学业为重,至于家室问题嘛,全凭家母作主。”

  熊正和道:“嗨,你这一说,倒让师尊想起一事。你在山下搭救的那个女孩儿,好像叫做晓霞的吧。她父亲几次托人上山说合,想把晓霞许给你为妻,你只以父母之命推脱。后来人家甚至发话说,宁愿以妾的身份嫁你,你还是执意推辞。前两天,我偶遇上山采药的晓霞爹,听说已将她许人了呢。”
  孟轲一怔,脑中随即出现上年夏天发生的一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