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5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杨继业来说,代州是故地重游,北汉时期,他就长期驻防于此。他深知和敌人硬拼是不行的,必须出奇制胜。由于他曾经长期在代州驻防,熟悉当地的地形地物,所以他一面命令一部分军队截断峡谷的南端,一面自己亲率数百名轻骑兵,从西面偏僻小路悄悄绕到雁门关的北口。现在的雁门关是明朝人移到代州北面的,宋朝时雁门关在代州的西北,就是现在的雁门关西的雁门山上,东西两面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条山路,盘旋曲折,十分狭窄。契丹军队队伍无法展开,只能鱼贯行走。当时他们正自鸣得意,以为这么易守难攻的要隘都没人防守,宋军肯定是逃之夭夭了。不料突然神兵天降,杨继业带领部队从他们背后出现。辽兵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下钻出来的,顿时惊惶失措。因为道路狭窄,人多的优势也无法发挥,抵挡一阵之后就溃不成军。宋军杀死契丹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大量马匹铠甲。

  这一战的影响很大,辽兵领教了“杨无敌”的厉害,从此看见“杨”字大旗就望风而逃。
  《宋史•杨业传》中称:“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此战虽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但是并没有消灭契丹多少人马,为什么“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呢?主要是因为此战对契丹人心理打击很大,以往宋、辽作战,辽军善于野战,骑兵一冲,宋军很难对付。幽州大战宋军就是这么被打得一败涂地的,所以宋军多为防守。这次,杨继业面对数倍于自己的辽军精锐骑兵,敢于出击,并取得胜利,给契丹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他们再见到杨继业的大旗,就望风而逃了。

  这场战役充分表现出杨继业的智勇双全,如果这段故事是从评书大师刘兰芳的嘴中娓娓道来,一定十分精彩。但是在所有关于杨家将的评书和戏剧中,却都没有这一段故事,只是在《北宋志传》中有一个杨继业派杨五郎,从小路绕到契丹囤粮的地方放火的情节与此战似乎沾边。
  杨继业在上任不到三个月,就出其不意,以寡击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虽然威震敌胆,使敌人望风而逃;但也树大招风,引来了同僚的嫉妒。杨继业的顶头上司潘美开始贪墨他的战功,并且不断的诽谤他,潘、杨两家从此结怨,这也为杨继业最后遇害埋下了伏笔。
  关于这一战,由于史书记载得既不详细,又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争议很多。史书上关于这一战中的宋军最高指挥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潘美,一种认为是杨继业。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潘美说他“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径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啰,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而《资治通鉴后编》中则记载:“癸巳杨业败契丹师于雁门,杀其驸马侍中萧咄李,获都指挥使李重诲。”。《宋史》虽出书最晚,但它是根据宋朝的《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所以《宋史》应该最为可靠,但《宋史》对这一战的记载也是模棱两可,在《杨业传》中只提杨继业,不提潘美;在《潘美传》中只提潘美,不提杨继业。所以,现代学者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史籍文论中为了抬高杨继业,不提潘美之功,这是不公平的;另一派则认为是潘美贪墨了杨继业此战的战功。

  雁门关大捷后,杨继业虽然被提升了一级,由郑州防御使,升为云州观察使。但是和潘美得到的实惠却是无法比的,潘美因此战被封为代国公,实实在在的落了个公爵的爵位,成为当朝从一品大员(宋朝规定“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要明白潘、杨两家的恩怨,就必须先审清雁门关大捷中,潘美究竟是否参与。
  日期:2010-10-27 08:02:53
  潘美争功
  雁门关一战,由于史书记载得既不详细,又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争议也是很多。大致归纳一下,主要有两条:一是这次战役的宋军最高指挥官是谁?二是此战契丹军队的人数是多少?

  潘美指挥了这次战役的最有力的证明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
  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寇雁门,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啰,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
  很令人回味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记载此事时,特地加了一句“潘美言……”,意思是“据潘美说……”。《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什么不直接说“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寇雁门……”呢?这说明所谓潘美指挥此次战役,只不过是潘美的一面之词、自说自话,《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对其真实性是很怀疑的。而且,按照潘美的说法,敌人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他巡视到代州时来,这也太凑巧了吧!代州距离三交口有三百里,如果是他得到消息再赶来,契丹人早就通过峡谷进入平原了。还有,即使假设潘美真的是巡查到了代州,他总共在山西任职也不过半年,而且多在三交口驻扎,不可能知道西面隐秘的小路,如果不知道这条小路,杨继业怎么能绕到敌人背后呢?难道潘美会魔法,能空降杨继业他们?倒是杨继业在代州为官三十年左右,熟知周围环境,知道这条小路不足为奇。所以这场战役的作战计划只能是杨继业做出的,运筹帷幄的功劳肯定不是潘美的。

  日期:2010-10-27 19:37:18
  从史料记载来看潘美在战场上一贯的表现,他指挥此次战役的可能性也不大。他在和契丹作战时曾经多次望风而逃,史书上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在陈家谷,当他听说杨继业战败的消息,立刻仓皇逃窜;雍熙北伐失败后,辽军跟踪南下,进逼代州,新任的代州刺史张齐贤约潘美赴援,潘美刚走到太原城北四十里的百井镇,听说辽军已经到了忻州,就夹起尾巴逃回太原城了。这么一个常常临阵脱逃的人,怎么能和那个在雁门关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潘美联系在一起。

  所以潘美几乎不可能没参与了这一次战役,他当时也不在代州。
  关于契丹军队的人数,史书中也有不同的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称“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寇雁门”,《宋史•潘美传》中称“辽兵万骑来寇”。两种说法竟然相差十倍,究竟是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正确的应该是后者,前者是潘美为了领赏,虚报战功,故意夸大了敌人的数目。《辽史》中对于此战只字未提,想一想,当时契丹的总兵力“大约计之未必满三十万”(《宋朝事实》卷20),如果这一战真的出动了契丹军队的三分之一,对契丹来讲绝对是一次重大军事行动,《辽史》中一点记载没有应该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并不难弄清楚,因为那个俘虏——李重诲后来向宋朝投诚了,他最后当了益州皇城使,在《宋史》中有传。所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才说“潘美言”,言下之意是这可是潘美说的,和作者我李焘没关系。《宋史•潘美传》中改为“万骑”,应该是真正准确的记载。这一战,宋军杀死的是一个契丹的节度使,官职不低;而且此后“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所以契丹军队应该比杨继业的兵多,应在万人左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是潘美贪墨了战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事情的经过:杨继业在雁门关奋勇杀敌,取得了胜利。他在战场上是无敌将军,但是在官场上却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也许是在北汉当惯了最高指挥官,他在向朝廷的奏折中,居然没有提及顶头上司——主将潘美。而潘美在得到胜利的消息后,也给朝廷上奏折报捷,贪墨了杨继业的战功,只说自己指挥得当。所以在根据宋朝的《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宋史》中,很可能根据这两份不同的奏折将这一战记录下来,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此后,潘美知道杨继业已经将战功上报,不得不再次写奏折做出解释,于是就有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

  潘美从此便记恨上杨继业,他不断上书诬陷和诽谤杨继业。《宋史•杨业传》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这里的主将指的自然是潘美,因为杨继业归宋后,就只跟随过潘美这么一个主将。而戍边者也不会是杨继业的部下,因为《宋史•杨业传》中说“(杨继业)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所以他的部下,是不会诽谤他的,只能是潘美的手下才会这么做。作为降将的杨继业,他的处境可想而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