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13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及五代以来,镇守各地的将军拥有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实际上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军阀。他们常常影响王朝的命运,正是“兵权所在,国随以兴,兵权所去,国随以去”。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无一例外地都是凭借手中的兵权,割据起家,然后称王称帝的,宋朝的建立也是走的这条路。所以,赵匡胤兄弟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害怕兵权旁落,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历史的重演。

  赵匡胤继位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演出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解除了一批武将的兵权。然后,他把调兵遣将的权力交给了文官任职的枢密使,并常常调换这个职位的官员。对于镇守各地的将军,他更剥夺他们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缩小他们管理的地盘,减少他们的兵额,并经常调换,使“兵不附将,将不专兵”。此外,赵匡胤还降低他们的名位,减小他们的威信和号召力。最后,他干脆只授予武将空衔,如杨继业的云州观察使就是空衔,根本不能到云州上任。

  对于用兵作战和戍边时,宋朝廷采取的办法是:在一个战场派遣不相隶属的指挥官,不许将军建立亲兵卫队,将帅不能自行奖惩部下,皇帝派遣监军,作战计划由皇帝亲自制定,将帅无权决定大的作战计划,用兵时由枢密使调拨,事毕交回等。
  这样,宋朝就有效地制止了武装割据现象的发生,对稳定中央集权,保障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赵光义继位后,推行得过分,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两宋始终萎靡不振,被史学家讽为“弱宋”。正是在这种猜忌之下,许多宋朝名将如郭进、王德用、狄青等都遭到陷害、自杀或忧愤而死。即使是文官寇准,澶渊之盟后也被视为洪水猛兽,遭到放逐。王夫之在《太宗论》中说:“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故非徒王德用、狄青之小有成劳而防之若敌国也,且以寇准,起家文墨……天子震动,张惶怵惕,若履虎尾之嗜人。”

  杨继业的兄弟、子侄世袭麟州,他的亲家世袭府州,都拥有“自赡”之兵(私兵),而且训练有素、久经战阵、装备精良(《宋会要辑稿》记载的景佑三年(1036年)四月所定诸州军的买马额,仅府州一州就占全部总数的百分之四左右,府州也是河东地区买马最多的州)。杨继业是太原降将,不像曹彬、郭进是旧臣,他号称无敌,不像寇准是一介文墨书生,所以他遭到同僚的谗言、宋廷的猜忌就不足为奇了。

  宋军与辽军作战,以多打少,还常常失败,而杨继业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却常能击溃敌军。如果他要谋反,加上麟、府二州的支持,将难以控制,所以宋朝提防他比提防契丹尤甚亦未可知(正像王夫之所说“防之若敌国也”)。
  杨继业在代州不但处处受潘美的钳制,而且还要受同僚、下属的气。他们不断地上书诽谤杨继业,宋太宗也没有处罚诽谤者。
  宋太宗薄待杨继业,但他的子孙真宗、仁宗、英宗却对杨继业赞赏有佳,称他为“名将”、“功臣”。宋朝的名臣如田锡、刘敞、苏辙、欧阳修、苏颂、包拯、韩琦、曾巩都赞美他、哀悼他、为他鸣不平,就连宋朝政坛的死对头王安石和司马光,在这方面也难得观点一致了一次。摘录两、三篇称赞杨继业的文章如下:
  田锡称:“往年杨业击契丹;侯延广守灵州,人多称许。若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因赏罚激励,岂无杨业、侯延广辈为国家立功勋也?”
  包拯称:“河北沿边将帅未甚得人,特乞精选,其代州尤不可轻授。缘代州与云应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古今最是难控扼之所。太宗朝以骁将杨业守之,业殁继以给事中张齐贤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

  王安石与神宗论宋太宗御将帅不如太祖中说:“太祖知将帅情状,故能得其心力。如言郭进反,乃以其人送郭进。此知郭进非反也,故如此。此所以如进者皆得自竭也。此与唐徳宗送言李锜反者,与锜异矣。其后郭进乃为奸人所摧,至自杀。杨业亦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将帅尽力者乃如此,则谁肯为朝廷尽力?此王师所以不复振,非特中御之失而己。”

  所以,杨继业的悲剧产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潘美、王侁这样一两个奸臣的结果,而是由宋朝皇帝猜忌武将的大气候决定的。在评书杨家将中,杨家将代代出将才,但也代代受到奸臣的迫害,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确实是当时宋朝皇帝对武将猜忌的真实体现。
  日期:2010-11-14 11:53:30
  辽国对杨继业的重视远胜于宋朝
  对待杨继业的问题上,辽国人重视的程度,可以说是让人大吃一惊。
  雍熙北伐中,《辽史》的记载中多处提到杨继业。其中,《辽史•耶律斜轸传》记载:“会宋将曹彬、米信出雄、易,杨继业出代州。太后亲帅师救燕,以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继业陷山西诸郡,各以兵守,自屯代州。”书中根本没有提到西路军的统帅潘美。而更有甚者,在这一卷的评论中居然还写道:“(宋)遣曹彬、杨继业等分道来伐。”仿佛辽军对抗的三十万宋师,是由曹彬和杨继业来统帅的,杨继业俨然好像是这支大军的副统帅。

  那么,辽军和宋军打了三个多月的仗,真的不知道敌人的统帅是谁吗?当然不是。在《辽史•圣宗本记》中,清楚地记载着宋军各路人马统帅的名字。这只能说明,杨继业在辽军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远远高于他在宋军中的职位。此后,陈家谷之战,辽军命令不许射箭,一定要活捉杨继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辽史•耶律色珍传》中记载:“初继业在宋以骁勇闻人,号杨无敌,首建梗边之策。”这个梗边之策是什么内容,在《宋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可以肯定杨继业的这个建议给契丹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契丹对杨继业是又憎恨、又敬畏、又钦佩。在杨继业去世后,他们一边把他的首级送到幽州显示军威;一边在幽州的北古口(今北京密云县境内),为他修建了祠堂,纪念他、祭祀他。
  在契丹统治的地方,如果没有他们的同意,这个祠堂肯定是建不起来的。所以杨无敌祠肯定是契丹人建造的。北古口亦名虎北口,是宋朝使臣出使辽国首都上京(今巴林左旗境内)的必经之路。契丹人在此为杨继业建庙,除了纪念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向路过的宋使示威。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在旅顺为战死的俄国士兵建造了纪念碑,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的。但是不可否认,契丹人此举也有敬畏杨继业的成分。

  宋朝出使契丹的使臣,历来都是挑选通达政事、文学的名臣,他们路过此处时,都要拜祭一下,所以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刘敞(1019—1068)出使辽国,写下了这样的诗: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苏颂(1020—1101)路过这里,作诗一首《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十一月,苏辙(1039—1112)出使辽国,作了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元佑六年(1091),彭汝砺(1042—1095)为贺辽生辰使,作诗一首——《古北口杨太尉庙》: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
  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颦音。
  古北口杨无敌庙至今犹存,这说明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颂的诗中提到的仲巽,是张宗益的字,他也曾经作为国使到过这里,瞻仰杨无敌庙后,作了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从这点上看,宋代瞻仰杨无敌庙而题诗者,可能还有许多,如果注意收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期:2010-11-14 22:58:41
  杨继业无敌的原因
  杨继业在对契丹的战争中总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当时辽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拥有十分强大的骑兵部队,可谓兵强马壮。宋朝对辽的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就连排名第一的良将曹彬,面对契丹军队都一筹莫展,那么杨继业为什么就能令辽军闻风丧胆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