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同学聚会引发的风流,无限后悔中》
第20节

作者: 流氓有文化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她们身着设计高雅、制作精良的职业女装,动作敏捷、神情自信,或手持笔记本,或脚踩轻骑,或饮用一些滋补品养生,或因工作抽不开身就泡一碗方便面。她们潇洒、宽容,忙时伏案疾书、闲时驾车兜风,她们成熟、热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有推荐介绍产品的资格。现代型的女性并不想让观众产生普遍的认同,也不想让情人产生崇拜,她们总是暗示着三高、剩女、和成功。广告中的现代型女性往往无法确定其婚姻状况,就不同处境的观众看来,现代型女性也未必是两性世界中完美的一半。

  4、贵妇熟女等迫近更年期的女性
  多见 护肤美容保健类广告,这类广告将女性的价值限制在容貌、年龄、体形上,他们的主要兴趣在化妆品、服装、首饰、饮食和美容上,非常关心自己的容颜,害怕变老、变丑。这类广告中女性过分关注自我,她们从生活中获得健康美丽、浪漫温馨、荣华富贵的时候,还带有严重的搔首弄姿的自恋情结,很多广告模特常常情不自禁地自抚自身、顾影自怜,这种内敛式的动作,缺乏外在张力,暗示出相当数量的女性缺乏推己及人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各种护肤、美容、健身、养颜的电视广告占据了电视黄金时段的大幅版面,一张张姣好的面容从电视荧屏上千娇百媚地闪过,当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拥有轻盈柔软的身脂、圣洁细腻的肌肤,完美曲线的肩膀等的时候,女性就虔诚地遵守着这样的规则,以使自己气度不凡、倾倒众人。

  造成这类广告泛滥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社会伦理、市场环境、规范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1、我国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伦理,文化习惯,价值判断的要求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家庭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男为天、女为地、三从四德、妻为夫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正如这些古语所描述的,女性自古便被男权文化制定出来的种种封建礼教所规范和剥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养育孩子等大量的家务劳动都是由女性在承担。男性为工作、为事业整天在外忙碌,女性为丈夫、为孩子在家辛劳。在这个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无法逃脱所谓“第二性”的身份。电视媒介受到社会性别陈规框架的影响,陷入了对女性形象的定义偏颇,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性别成见。于是,我们在电视广告中看到女性形象被类型化、模式化。换句话说,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些被权利主体过滤出来的产物,一方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种种陈规戒律,另一方面经过大众传媒的一番耳濡目染和狂轰滥炸,久而久之,导致受众产生种种误解进而逐渐内化成麻木。

  2、商业化和市场的需要,都是3B惹的祸
  广告首先是一种商业利益行为,甚至是企业所做的公益广告都是以促进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因此,在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商业社会,不惜以贬损女性形象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女性形象在广告制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等同于其他物品的创意表现符号。 这种行为规定了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推销商品。首先,以女性形象美来强化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受众注意。

  在广告中,有所谓的3B原则,就是拿动物,婴儿,女性来作广告的卖点,英文单词开头都是B。创意原则。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当人们在广告画面中看到一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几眼。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广告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并能增强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其次,人们在潜意识中受到历史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存在传统的角色定型。现在女性角色回归传统的趋势已成为广告中角色定型或模式化的社会基础,并演化为广告制作者的自觉追求。广告制作者要达到销售的目的,就必须激活受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又有其传统基础:男人需要一个好妻子,女人需要漂亮的容颜和身材。于是,女性角色被刻板地定型在广告中,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受众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需求,广告商为了推销产品,就必然首先推销角色模式,模式的刻板化进一步强化了受众传统的刻板观念,而反过来导致商家使用更多的女性刻板印象,以致大量女性形象的刻板化成为商家下意识的行为。其结果是:女性在广告中成为一个卖点,成为促销的手段,导致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被模式化、类型化

  3、规范制度的不完善,社会责任感的流失,评判标准的异化
  广告制作人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如何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同时,广告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由来已久。因此,虽然广告理论研究者、传媒研究者、女性主义研究者、社会学家对广告与女性的问题沸沸扬扬地探讨了十多年,但是实际从事广告创作的人对社会性别、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等概念相当淡薄。他们主观上缺乏担当构建和谐两性角色的社会责任感,无论节目还是媒体政策上都缺乏对性别的敏感度。

  就组织和制度层面而言,媒体的自制机制还不健全,性别意识尚未全面纳入电视媒介决策主流,女性媒体在主流媒体中发出的声音较弱,这部分地归因于女性在媒体中决策地位与更显著位置的缺席。于是,女性在广告中负面形象很多,诸如只重外表、花瓶等。事实上这些都是带有成见的刻画,而且在男权话语编织的权利结构下,女性主义者的声音不受欢迎,这对于体现媒介中的性别平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电视广告中便出现了那些被模式化、类型化的女性形象。

  4、女性权缺失,整体缺乏自主意识
  虽然我国女性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且经历了规模庞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无论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自主意识、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她们却无法摆脱“第二性”的位置,在男权思想的控制下,即使有着良好的教育,出色的能力,她们也应该自觉认识到自己是低于男性、附属于男性的。女性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就表现为,依然在用自己的身体迎合着观看者的目光,自觉的把自己置于被关注、被保护的位置。在她们的性别意识中,男性始终是高大、洒脱、机智的,而女性则应是娇弱、敏感、和珍贵的,女性一直是通过符合男性眼中的美而得到重视和呵护。正如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除了少数而外,在她们应该怀有一种更高尚的抱负并用她们的才能和美德争得尊敬的时候,却一心一意想激起别人的爱怜。”电视媒介通过传播这些不平等的话语逻辑,诸如:“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来深化女性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在电视广告中,男性和女性处于不平等的观看权利中。事实上,女性是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文化主体,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而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却是不利于这种文化身份表达的。电视女性形象中对外在的过度表现,极大的伤害了女性内在的文化差异,使得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更加强化,也造成了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化、类型化。

  要想改变广告中女性形象扭曲尴尬当前现状,需要长久地时间,大量的工作。
  1、 我们需要一个良性的大环境,制度规范需要健全
  主管机构要加强广告监管,把广告制作播出放到一定的高度上,以倡导良好的消费习惯,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健康传播为纲要。
  2、 女性自身也需要提高自我独立意识,敢于对扭曲歪解女性形象的不正常现象说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