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灵》
第4节

作者: 若舟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下午的阳光似乎更加灿烂,我漫无目的在人民公园散步之后出来,在文化大院对面的马路边,碰到你的老乡友仔梁红。他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不好意思,鄙人家中正在盖房子,不好前去悼念古笛老兄。”这是一个能干得不能再能干的人。古铜色的脸上透露出壮家人特有的勤勉和辛劳。他紧握着我的那双手,可以用万能来形容。他是原广西歌舞团的舞美专业人才,除了把团里的舞美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之外,还自己设计了成百上千件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是广西榜上有名的工艺大师。就是这位壮族的铁血汉子,对古笛除了赞不绝口,就是默默效仿。在他心中,古笛老师是广西歌海的骄傲,是歌圩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急智歌王。原本梁红也是个傲气十足的人。但只要讲起古笛,他的语气顿时就柔缓了许多,锋芒就收敛了许多。望着这个好像做错了事的汉子,我顿时手足无措,连忙客套地说:“理解,理解,古笛老师走得非常安祥,谢谢你的问候!”

  晚上八时许,当我和妻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她突然讲了一件奇怪的事。她说:“今天凌晨2点多钟,她从梦中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檀香味。当她凝神屏息,想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渐渐地,那股浓浓的檀香味就消散了。”望着我疑惑的神情,她又补充了一句:“伴着那股檀香味,我感觉古笛老师来过我们家。”这一说,让我就有些疑惑不解了。
  不错,2010年古笛老师病倒之前,经常来我们家。一杯清茶,一口家常饭,或海阔天空谈论国际国内形势,或孜孜不倦诉说区内区外歌词歌曲创作,或随便闲聊家常。如今,古笛老师已经走了,他老人家怎么可能再登临我们的寒舍呢!望着妻子一脸纯朴无辜的神情,我也就顺着杆子往上爬。我说:“古笛老师驾鹤仙去,也许真的拐着弯儿光顾了我们家,向他牵挂的人作最后的告别。”

  听到我如是说,妻子灿然地笑了。这是一个基督教徒纯洁无邪的笑,是一个心地干净的人柔情似水的笑。面对信奉基督教的我的妻子,你生前不止一次地赞许:“人活着就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敬畏,有敬畏才有谦卑,有谦卑才有诚信。”今天,回忆起你说过的这些话,依然余音绕梁。
  (待续)
  日期:2014-04-04 09:12:51
  (更新)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晴天

  今天是清明节的翌日,拜山祭祖的人们忙得差不多了,好多识时务的急性子已经踏上了返程的路。你在驾鹤远行的上空是否能看到这些行驶在清明节路上的人们。晴空万里,祥云相伴,你一定非常惬意地俯瞰着这人世间的一切。
  当然,我关心的还是你,涅槃之后,变成了什么模样。是薄如蝉翼,还是厚重如金像;是呵气如兰,还是吞云吐雾;是神姿仙态,还是悠闲如佛。还有你涅槃之后,会想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在人世间,你是个忙碌的人,那架大脑的机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运转。在天国,你还会像在人间那么忙碌吗?你还会那么爱唱山歌,爱交朋友吗?
  请你在抵达极乐无疆的天国之后,隔三岔五地向我传递您的讯息。好吗?
  今天,《南宁晚报》在“文娱·人物”栏目,那个激灵得不能再激灵的李宗文,从上海赶回来,用了一个版面的篇幅,以《古笛离世》为题,报道了你驾鹤仙逝的消息。报纸的右上角,是你戴着礼帽,侃侃而谈的形象。你的右手在比划着什么,你的目光在凝望着什么,你的鼻孔在鄙视着什么,你的腮帮在鼓荡着什么。多么鲜活的形象,黑底白字却像一堵墙,把你和当下的世界隔开了。
  这个很有意思的李宗文,又一次在大庭广众下之,破译了你的名字:古笛。“古笛的‘古’字在壮语中是‘我’的意思,‘笛’字在壮语中是‘雄性’是男子汉的意思。‘古笛’即意为‘我是壮族的男子汉’。”
  李宗文是昨天下午在电话中采访我的,因为突然,我没有任何准备,胡言乱语说了一大通,却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讲了你是歌海的儿子,歌圩的儿子,还讲了你和郭沫若、施光南的交往,向大师们学习的事。
  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他不该借我的口呼吁,用建立博物馆、文化广场、雕塑等形式纪念广西的优秀文艺大师。他应该借圣贤之言,潜移默化地开示各级领导,让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去做这些事。这是文化传承的大事,利用你仙逝的契机,让各级领导找到抓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还是要感谢激灵的李宗文,他把很多该传递的信息都拐弯抹角地传递了,把很多要表达的思想都不失时机的表达了。正是有了今天的李宗文,昨天的李丽、韦颖琛这样辛勤报道的记者们,才让你仙逝的消息传遍了八桂,并能通过电子版本,传遍神州大地,传遍五洲四海。
  有人说,因为《刘三姐》和《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样的作品,所以说你们这些创作者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人说,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民族文艺家,所以说广西壮乡歌海将永远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学之林的骄傲。
  有人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说,倘若把《刘三姐》和《赶圩归来啊哩哩》拿掉,广西歌海还有什么好歌可以唱得过冷水滩?没有好歌唱过冷水滩,广西歌海不就名存实亡了吗?
  但你一定不会同意这种说法?在你的眼里,广西歌海不是因为几个好作品而扬名天下的,而是因为千百年来形成的歌圩文化,才让生长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养成了爱唱山歌、好对唱情歌的习惯,形成了以歌传情,用歌联谊的生活方式。
  你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古往今来,壮乡三月三歌节,就是在春天这个最美好的季节,钟情的男子和怀春的女子相约在山青水秀的天地之间,你一首,我一首地唱起来。他们腰间别着竹筒,渴了可以在山泉中盛水喝。他们怀中藏着香甜的粽粑,饿了可以在歇息的时候,匆匆吃上几口充饥。”
  你还不无得意地说:“我们壮乡儿女,是世界上最早享有自由恋爱权利的族群。对唱山歌,不仅可以相互倾诉爱慕之情,也可以彼此试探真诚之意。”
  当我问起刘三姐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充满神秘色彩地对我说:“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没有歌圩文化,就塑造不出刘三姐这样的歌仙。其实,像刘三姐这样性格刚烈、伶牙俐齿、出口成章的女子那里都有。特别是那些长得漂亮、天资聪颖的女孩,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在歌圩场上崭露头角。一年一年唱下来,唱到十七、八岁,不就成精成仙了。”
  多么美妙的歌圩文化,这才是歌海的精髓所在。古笛老师,你曾经对我说过的这些话,一定也对你友仔、知己不厌其烦地说过。他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把你说过的话传播开来。
  今天晚上九时许,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他说他是白龙合唱团的,一群老年人酷爱歌唱。他说他们白龙合唱团里的保留曲目就是《赶圩归来啊哩哩》。他还说《赶圩归来啊哩哩》不知唱了多少遍,日唱日新,时唱时新,百唱不厌。他最后说:“若舟先生,节哀吧,你失去了你崇敬的老师,我们失去了优秀的民族文艺家。未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