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4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到了雍正年间,胤礽去世,咸安宫也空置下来,于是雍正下旨在此设立官学,这才有了咸安宫官学。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相中了这块地方,于是咸安宫改成了寿安宫,成了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的居住之所,于是咸安宫官学进行了两次搬迁,但是距离原址都不远,仍在故宫西华门内。
  从咸安宫官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办学地点就位于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畿要之地,事实上,咸安宫官学也是唯一一所办在紫禁城内的旗学,足见这所学校的显赫地位。
  一流的地位,自然要配备一流的师资,咸安宫官学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是当时的饱学之士。而他们所教授的,除了《四书五经》等等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满文、蒙文、藏文、诗词、书画。
  不仅如此,这所学校还设置了武科的内容,包括骑射、摔跤和使用火器等等。没办法,游牧民族都有尚武的传统,这些武科的课程不但要学习,而且还是必修课。
  所以,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如果肯下一番功夫,都能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而只要是人才,对于这些高官贵胄的子弟来说,大好的锦绣前程也许就只等着他去伸脚就可以了。
  将和珅兄弟俩送入咸安宫官学,也是常保为他们的前程编织的一段锦绣。
  不过,对于当时年仅9岁的和珅来说,进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只不过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按照官学的规定,学生们都是走读,清晨入学,日落的时候散学回家,这样的学习生活,几乎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一样。

  常保在为和珅兄弟俩安排好这一切后,便要回福建继续任职了。
  临别的时候,也许常保会把和珅喊到身边,叮嘱他要在学校好好学习,要好好照顾弟弟,要听继母的话,然后趁着和珅兄弟俩熟睡的清晨,起行赴职……
  当然这样的场景只能是猜测,因为历史中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记载。
  历史是残酷的,它喜欢动乱战争,多于喜欢太平盛世;它喜欢死亡衰败,多于喜欢爱与温馨。在历史的记载上,太平盛世往往一带而过,动乱战争则面面俱到;爱与温馨往往一带而过,死亡衰败则面面俱到。
  正如常保与和珅,历史上没能留下父子离别之时一丝的温馨瞬间,只是留下了这样的历史:

  常保这一别,即是永别。
  日期:2013-12-09 18:37:59
  作为和珅的父亲,常保的知名度似乎被儿子撷取光了,几百年以来,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留下了许多关于和珅的记载和演绎,可是对于常保,这个对和珅的童年,甚至人生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封疆大吏,正史几乎没有记载,而野史的诸多作者们,也没有把常保纳入自己的考察范围,以至于现在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模模糊糊地再现常保这个人。
  据说,常保虽然身为福建副都统,可是为官清正廉明,并不贪渎,除了薪俸之外,很少有额外的收入。
  从后面和珅的遭遇来看,常保的确算的上是一个清官,因为他没有为和珅留下足够生活的钱财,他那不多的薪俸(清朝官吏的薪俸很低),也许勉强能够应付他那种高官级别的生活水准(有妻有妾有奴隶,有马有轿有宅院)。
  不过,作为父亲的常保,并非不想给和珅兄弟俩留下万贯家财,从他为和珅兄弟俩苦心经营的读书规划中,可以感受到常保对两个宝贝儿子浓浓的父爱。

  问题只在于,一切都来的太突然了。
  突然到常保还没来得及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因为他还年轻,长子和珅才9岁,按照古代结婚的年龄,此时常保最多也不过三十几岁,正是壮年。
  只是可惜的是,常保因何死在了福建副都统的任上,已经成了一个谜,只能从他的身后事中推测出:常保的死,突然而迅疾。
  人生在世,家庭的温馨美满是一切幸福的根本,如果不幸自己的至亲突然离去,我们称之为噩耗。
  而如果这个噩耗要由踽踽老人或懵懂孩童来承担的话,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年仅9岁的和珅,便要用稚嫩的肩膀承重起这个大不幸了。
  噩耗传来时,我们可以想见那一刻,对和珅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打击。
  前一秒时,和珅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每天,都会与弟弟和琳坐在自家的马车上去学校,傍晚散学后又会坐着马车回来,在不学习的日子,那便是兄弟俩最快乐的时候,小孩子总是不缺玩耍的把式,到用饭的时候会有家里人来催促,天冷的时候会有人做好暖和的衣服送过来……

  总之,在父亲为自己撑起的这片蓝天下,和珅享受着并不算奢侈的幸福。
  如今,当确认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之后,我想,对于这两个孩子来说,除了茫然无助地大哭之外,不会有第二种反应。
  可是哭过之后,作为弟弟的和琳,可以拉着哥哥的手,满怀期待的看着哥哥,问问下一步我们怎么办?但是对于和珅,他又能依靠谁?又能去问谁下一步怎么办?
  眼下的和珅,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面对一个天塌下来的世界。
  和珅所面临的这个世界,在野史上有如下的描述:

  钮祜禄?常保任上的小妾们为了各自的子女,把常保的财产瓜分了之后,纷纷离散了,连常保的灵柩都没有运回北京来。
  字字冰冷,句句心寒!
  日期:2013-12-09 22:32:20
  其实,对于一个饱经事故的人,看到这个场面,也还是能够理解。常保的去世,让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按照古代的习俗,此时这个家会由和珅的继母主持,可是她又没有收入。入,已经不能敷出,所以,于公于私,这些小妾和佣人都得走一批。
  当然,这些小妾和佣人走的时候,除了带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外,也要顺带着拿点其他的什么,比如看见老东家的烧火棍不错,趁着没人藏在包裹里,反正东家已经衰败了,自己得为自己多着想。
  自私是人性的本质,它并不是贬义词,在几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上,面对残酷的自然选择,自私是不二的生存法则,而作为进化之巅的人类,不会那么容易克服自私的遗存。了解这一点,才会看透社会现实的本质。
  然而年仅9岁的和珅,还不是面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年龄,他不能理解自己眼前的世界。在他的眼里,这些家人昨天还对自己百依百顺、满面堆笑,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且还顺手牵羊地搜刮着家里本就不多的财产。仅仅前一天,这些人对自己还是嘘寒问暖、少爷长少爷短的,但此时,在自己最需要被关怀、被温暖的时候,反倒被晾在一边。

  日后发迹的和珅,有了自己的庞大家产和万贯家财,但是据那时的记载,和珅虽然当时姬妾很多,可是从不给她们奖赏,每天只给她们吃稀粥而已。(其家姬妾虽多,皆无赏给,日飧薄粥而已。——《啸亭杂录》)
  无数的作者,都会引用这一段描述,来说明和珅是一个本性吝啬、十足守财奴的形象。然而如果我们能了解到和珅童年的这段遭遇,是不是能够理解和珅这副“吝啬”形象呢?我更相信,常保姬妾离散时丑恶的嘴脸,给小和珅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日后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报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