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10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7 18:33:25
  对于乾隆,不管现在的人们对他是褒还是贬,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著名”这两个字,在今天已经用烂了,著名的未必著名,但如果在前面放上“在中国历史上”,立时又恢复了它原本应该有的含金量。
  乾隆的“著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他统治的时代,代表着清朝最鼎盛的时代。
  第二,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文武全才皇帝,这一点,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罕有其匹。
  先说第一点,前面曾经讲过,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面对的是一个盛世的局面,这是他做皇帝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因为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皇帝。

  乾隆的一生,一直都在标榜着自己的祖父康熙,希望成为一代圣主。可是,乾隆刚即位的时候,没有遇到鳌拜那样的人物考验他;也没有遇到准噶尔军队打到离北京只有300里,皇帝要御驾亲征的危急;更没有遇到三藩叛乱时,半壁江山沦陷,满族贵族已经准备重新回东北放羊的局面……
  一句话,乾隆没有遇到足够的挑战,也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建不世之功。
  正如那句话:时势才能造就英雄!
  不过,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乾隆的崇高追求,还是让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首先,乾隆在开疆拓土方面,将康熙和雍正都没有彻底解决的准噶尔人问题,彻底解决了,整整190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的土地,纳入清朝的控制,由于是新开辟的疆土,所以取名为今天的新疆。此后乾隆又平定了回部叛乱、西藏纷争、大小金川内乱……
  总之,清朝辽阔的海棠叶形状的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是在乾隆手中正式形成的。
  同时,在文治方面,乾隆也取得很大成就。这里只说一点,在乾隆64年的统治生涯中,先后总计5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累计免除赋银2亿两!如此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足见当时的富庶。
  时代的不同,虽不能让乾隆成为康熙第二,但凭借上面的功绩,评为“百古一帝”还是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乾隆的一大缺点,让他与明君的称号渐行渐远,甚至被认为是他亲手毁灭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康乾盛世的巅峰局面。他的这个缺点,我把它称为:
  自我欺骗式的虚荣。
  日期:2013-12-28 19:51:04
  我们仍旧做个比喻,如果把清朝的发展比作一颗枣树的生长的话。
  那么这颗枣树在康熙刚刚继位时,还是一颗小小的树苗,在康熙几十年殚精竭虑的照料中,它已经足够茁壮,并结出了稀疏的果实。
  到了雍正时期,这颗枣树又在雍正的勤奋中继续健康成长,等到乾隆继位的时候,它已经枝繁叶茂了。
  面对着眼前的繁盛,前期的乾隆并没有懈怠,仍然悉心照料,终于,在乾隆的时期,这颗枣树迎来了自己最茂盛的时期,结出了累累的大枣。
  随着枣树的丰收,问题也就来了。枣树是在乾隆手中结出了硕果,而且就数量来说,比起历朝历代那些最繁盛的枣树,也毫不逊色,于是,在乾隆眼中,比起历朝历代那些经营枣树最负盛名的皇帝,自己同样毫不逊色。
  乾隆给自己做出的评价,叫做“千古第一全人”。何谓“全人”?实际很好理解,在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比中,当遇到看似比自己功业大的,乾隆就突出自己长寿的优势(这个通杀);遇到年岁和自己差不多的,他又拿功业去比较,尤其是在自己假惺惺的禅让嘉庆之后,更是把任何皇帝都不敢望其项背的尧舜禹拿出来,比较一番。
  总之,拿出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乾隆都能找出胜过他的地方,自然“千古第一全人”。
  除此之外,乾隆还认为自己有“十全武功”,这又是乾隆苦心给自己打造的荣誉,为了凑足十项武功,乾隆把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战功一分为二,还将平定台湾农民起义也算了一功,甚至降缅甸、安南这样的名胜实败的战争,也拉入自己的荣誉簿。
  我们能想见当时乾隆的洋洋得意,但历史,让乾隆自封荣誉的虚荣,成为了一个笑话。
  夸耀自己枣树种的好,再怎么过分也不过是乾隆自己的自娱自乐,可乾隆错误地估计了这颗丰收的枣树的真实能力,则要伤害到枣树身上了。
  后期的乾隆,为了配合自己的丰功伟绩,开始变得好大喜功。六下江南,说的是效法康熙的谎话,摆的却是隋炀帝杨广的阔气。当然,乾隆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后面会讲到,这里不累述了。
  总之,后期的乾隆,已经由一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逐步转变为一个自我陶醉、好大喜功的糊涂皇帝。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早在和珅出现在乾隆身边时,乾隆已经开始了这种转变。(比如六下江南,和珅只赶上了两次)
  接下来,让我们跳出这些有关乾隆皇帝大是大非的问题,聚焦在他“文武双全”的一面,这一点,恐怕他还真能封为“千古第一全人”。

  日期:2013-12-28 19:51:53
  “武”的方面,自不必说,乾隆继承了草原民族尚武的传统。在他小时候受到的严格教育中,有专门的骑马、射箭等等武科的课程,而且都是由当时一流的教师教授的。长大以后更是几乎每年都参加在避暑山庄的木兰秋狝,直到去世的前三年仍然如此。
  乾隆能活到89岁,与这些习武性质的体育锻炼不无关系。
  下面,重点说一下乾隆的“文”:

  首先是乾隆的书法,在这方面乾隆的确下了一番苦工,楷书、行书都写的不错,草书更是气势非凡,这一点,其实夸得再多也是枉然,今天,随便上网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乾隆留下的笔迹,好与不好大家说了算。
  再说说乾隆的诗,在这项才艺上,从古至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能比乾隆更有写诗的热情了,乾隆留下的诗,据统计有42613首,而《全唐诗》中收录的唐朝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也不过48000多首。虽然乾隆的许多诗是由大臣代作,不过乾隆写诗的数量仍然让人惊愕。
  用乾隆自己的话说: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刻,没有其它的娱乐,往往作诗为乐。(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
  乾隆诗作数量虽然多,却没有一首、甚至一句脍炙人口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甚至有很多可以被归类到打油诗的行列。如今我读到的对乾隆诗作最中肯的一句评价就是:其史料价值远远大于文学价值。
  到这里,如果你认为乾隆的“文”不过如此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乾隆还有一项足以睥睨历代皇帝的才能,就是:

  通晓满、汉、蒙、藏、维(维吾尔)五种语言。
  关于乾隆为何要学会这些语言,在接下来一章会有详细叙述。这里只要知道,五种语言中,维吾尔语是乾隆最不熟练的,可是乾隆曾有一个维吾尔族的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乾隆能用维吾尔语同她交流。
  至此,有关乾隆的介绍就告一段落了,总结一下,就好比我们用一台高悬在中国上空的摄像机,不断拉近视角,从中国历史拉近到清朝的历史,再从清朝的历史拉近到乾隆的时代。
  下面,稍微调整一下摄像机的角度,就能捕捉到咸安宫官学里一双同样眺望的眼神。
  凄苦的生活、周围的喧嚣、仰望的眼神,让我们再次回到和珅的世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