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一位副教授让我明白,精神力量,可以致命》
第23节

作者: 遇瑾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13 10:23:00
  非正文,一些随谈
  ———————
  六点起床,本想写一大段慰劳辛苦跟帖的朋友们,结果从七点开始,电话就一个接一个,根本HO不住。
  没法静下心来写作,一会儿还要出门。楼主就说说前面提到过的“创伤记忆”吧。
  人的无意识有点像一条运河,意识则是运河的支流。遭遇可怕经历,就如同心理经受了一场大到难以想象的暴雨,在这场暴雨中,无意识运河是最大的承受者。面对水位的猛涨,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疏导,二是筑坝,心理的选择也是如此。
  先说疏导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创伤记忆不太严重的情况下。有的人在经历一场可怕事件后,脑海中会频繁浮现与之相关的记忆,这种记忆不需要特定的暗示就会自发浮现,通常会持续数天到数年,给当事人带来持久的遗留痛苦,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痛苦会逐渐淡化,直至平复。
  这就是创伤记忆的自我疏导现象,如同开闸泄水,将可怕记忆通过意识支流缓缓排出。只要时间足够,再大的创伤也能逐渐瓦解,直至彻底平复。
  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惊吓,惊吓或许来自人,也或许来自虚幻的鬼怪。惊吓之后,我们会一度对相关的东西产生畏惧,一闭眼,就全是与惊吓有关的画面。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惊吓绝对不会困扰我们一生。
  有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得多好。被蛇咬了,会对条状物产生恐惧,但这种恐惧,最多也就十年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筑坝,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创伤极度严重的情况下。一旦心理筑坝,就会将创伤记忆挡在无意识之内,当事人会完全想不起与创伤有关的记忆。但是,坝筑得越高,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发生泄洪事件。有时候,几只小老鼠的松土,就能够引起蝴蝶效应,使得整座大坝倾塌。

  以文中舒晴的例子来说。研一的车祸后,感性而脆弱的她,在心中筑起堤坝,将车祸记忆藏匿深处。叶秋薇对她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使堤坝逐渐松动。等堤坝达到一个勉强支撑的状态,创伤记忆就进入了所谓“潜意识”阶段。这时,只需要一只小老鼠,就能让整座堤坝瞬间松动,给心理世界带来一场汹涌洪灾,从而影响当事人的反应及判断。
  这只小老鼠、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文中提到的《红豆》。
  日期:2014-09-17 12:03:00
  ———————
  “有什么发现?”我继续问。
  “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现实中,他只是个库管员,估计连复杂一点的化学式都不会写。但在网络里,他却像个资深学者:他的每一次发言,都极尽公正、严谨与诚恳,并且从未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这一切,有意无意地塑造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化学家形象。不过——”她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他毕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话题一深入,就说不出实质性的内容了,只能跟着凑热闹。”
  我挠挠头:“这是出于什么心理?”

  “轻微的幻想症。”她分析说,“虽然他只是研究所的内勤,但这份工作,会让朋友们把他当成科研领域的人,久而久之,在朋友面前,他也会以科研人员的身份自居,这会给他带来强烈的自豪感,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一种不真实的自尊心理。”
  我飞速记录着她的分析。
  她接着说:“但在工作中,他周围全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就连我那位管理档案的朋友,也是硕士毕业,并且早已开始读博。在这种环境里,他自然会产生深刻而真实的自卑心理。自尊与自卑的强烈反差,使得他难以面对现实,陷入极度压抑的状态。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为这种压抑寻找一条出路,这种自发的出路,通常就是幻想。”
  听到这里,我停下笔,不禁想到了自己:大学毕业时,恰逢家中变故,我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巨大压力。那两年,我一直看不见未来,时刻处于高度压抑的状态。正如叶秋薇所说的那样,在极度的压抑中,我开始幻想,幻想自己是社会中的强者,幻想自己拥有权力与财富。正是妻子(当时还是女友)的不离不弃,以及这种幻想的疏导,才让我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我回过神,听见窗外沉闷的雷鸣,轻轻叹了口气。
  对于素未谋面的丁俊文,我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
  日期:2014-09-17 12:05:00
  ———————
  稍后,我定了定神,试着问道:“这种心理状态该怎么利用呢?击碎幻想?”
  “不。”她微微摇头,“正相反,要迎合。我刚才说了,在网络中,话题稍稍一深入,他就插不上嘴。他急需一个机会在网络中证明自己,从而进一步维持自尊与幻想。我要给他这么一个机会。”
  “怎么做?”我下意识地把身体往前挪了挪,迫不及待地问道。
  “M。”她说,“丁俊文虽然不懂化学,但一定接触过M成瘾性的研究,更何况,那份报告可能还在他手上,即便不懂,他也可以查阅。据我所知,国内外还从未有过类似的研究。所以,丁俊文无意中成了专家,实实在在的专家。只要我稍加引导,他就绝对不会放过证明自己是专家的机会。”
  我抬起眼,小心翼翼地看着叶秋薇,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我找一位做网络的朋友,弄来一个已经使用两年的论坛账号,这个账号的很多留言,都是跟化学、生物学有关的。之后,我在论坛的化学版块发了一个帖子,题目是:关于一些非常用化合物的性质,学妹诚心求教。之后,我一直耐心等待丁俊文的出现。果不其然,在帖子发出二十分钟后,丁俊文进帖回了四个字:坐等探讨。”
  “之后呢?”
  “我在帖子里列举了几种新型化合物,帖子很快就热闹起来。化学虽然重实验,但理论上的分歧也不少。我列举了六七种化合物,丁俊文一直没能插上嘴,只是以学者的姿态,对一些回答进行无关痛痒的点评。我耐心等到晚上十点,才列举了M。M真的不太常用,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关于M,留言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十点半左右,丁俊文大概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终于就M的性质进行了回复。他回复的内容,和我丈夫工作笔记中关于M的记录基本一致。”

  丁俊文就这么轻易地上钩了。
  “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也适时表达出了仰慕之情,其他探讨者亦是如此。丁俊文显然很受用,一再说这不算什么,还问我有没有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思虑再三,决定再次冒险,就留言问: M理论上可以作药品辅料,但在实践中,是否会存在某种危险性?比如导致细胞癌变、影响脏器功能……,等丁俊文一一否定了这些,我最后问道,那么,M是否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又是否存在致人成瘾的可能呢?”

  “他怎么说?”我很想知道答案。
  她用异样的神色看了我一眼:“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他说,M绝不存在致人成瘾的可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