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枭雄之刘备(一部屌丝逆袭的成功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第27节

作者: 重生之魂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29 02:54:33
  十九,诸葛亮出山卖膏药(上)
  话说,写这个标题真怕被人喷。但是不管怎么写都肯定有人喷的,干脆就这样吧。
  其实这节在我100万字手写稿《三国大史记》里是叫做《卧龙出山》,现在提前把它和刘备的事迹从中分离出来,觉得还是《诸葛亮出山卖膏药》更贴切。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消灭了袁氏家族最后两个对手袁熙袁尚。但是如果要用这场胜利来换一个人的生命,曹操一定愿意,这个人就是郭嘉。可是刘备却在这一年双喜临门,既喜得贵子刘禅又得到得力助手诸葛亮。
  郭嘉去世,曹操失一左膀。诸葛出山,刘备得一右臂。此消彼长,对于刘备来说,似乎幸运女神已经降临。

  郭嘉和诸葛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比如说:他们都是27岁出山,但是郭嘉仅38岁就英年早逝了,而诸葛亮则活了54岁;再比如说:他们两人都是自己主公选定的托孤对象,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的心愿没有实现;最后说,他们都是主公信任的顶级谋士,不同的是郭嘉胆识过人诸葛亮谨慎持重。
  好吧,不做总结,早点进入正题。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砖埠镇南,有诸葛亮故居)人。
  诸葛亮和刘备,小皇帝刘辩,献帝刘协,孙权,姜维,黄盖,鲁肃,陆逊等七十多位三国名人一样,都是“孤儿党”,从小就失去了父亲。
  因为父亲诸葛珪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小孔明一直跟着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去扬州担任豫章太守的时候,还把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带在身边。《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玄因为朝廷派朱皓出任豫章太守,就带着诸葛亮兄弟投奔老朋友刘表来了。
  不过《献帝春秋》记载的是朱皓借兵攻击诸葛玄,随后不久,诸葛玄被反叛民众杀死于197年正月。
  两书记载不同,彼此真伪难辨。但是相对来说《三国志》的记载更可信一些,因为诸葛玄如果197年就死了,此时诸葛亮才不满17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是如何带着弟弟从江西南昌跑到湖北襄阳定居的,实在匪夷所思。我们姑且以《三国志》为准,略过这些。
  诸葛亮寄居荆州的时候住在南阳郡的邓县隆中。(诸葛躬耕地历来就是争端话题,你们一定想知道我如何注解这一地名,不过我是不会注解的,哈哈!说在河南,湖北人骂,将来找老婆湖北姑娘就不考虑我了;说在湖北,河南老乡要喷我是“卖省贼”。唉,左右为难啊,要不将来听听夫人意思再说?)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这可不是自谦。

  三国乱世前期,人口死亡率达五分之四以上,平均十个人里只能有一男一女存活下来。因为战乱,大量男劳力死亡,再加上灾荒频频,粮食动不动就涨价万倍,自己不开点荒地种种收点粮食,像诸葛亮兄弟这样无依无靠的估计只能饿死。
  《汉书·食货志》记载,正常年景下,一家五口人耕种100亩地,除去赋税食用等,剩下的粮食换成钱还不够为一家人置办衣服,需要再有10亩地的纯收入换成钱才刚好够用。诸葛亮能够把弟弟拉扯大已是十分不易,更不用说像《三国演义》里那样还养着书童仆人的富二代式奢侈生活了。
  自古小说里,主人公天天大吃二喝甩手就是银子,永远有花不完的钱,但是作者从来不写这些银子哪来。罗爷写《三国演义》免不了受此影响,所以无依无靠的诸葛亮才能衣食无忧到处旅游。唉,可怜刘备那些打仗卖命有时候还吃不上饭的弟兄们啊!
  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载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亲自种田耕地,这绝不是说瞎话(玄卒,亮躬耕陇亩)。

  估计就是因为如此,“身长八尺”又高又帅的诸葛亮才最终只能娶个丑女黄姑娘。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的丈母娘势利,古代也一样。比如三国时期吴国后来官居全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大司马)的吕范,这位年轻时好歹也是县政府的公务员,并且“有容观姿貌”是个帅哥,但是他在向“家富女美”的刘氏老丈人家提亲时就遭到丈母娘的拒绝,还是老丈人刘老爷子坚决力挺吕范,说“观吕子衡宁当久贫者邪?”吕范这才最终抱得美人归。
  由此可见,势利也是一项悠久传统。如果不是有个有眼光的老丈人,估计刘邦,张耳,陈余,吕范他们真的没办法在落魄时还能讨到美娇妻。
  诸葛亮虽然贫穷,但是很喜欢读书,他的几个朋友也都是才子,所以老丈人沔南名士黄承彦这才做主把女儿许配给诸葛亮。(按照《襄阳记》的记载,这事是黄承彦主动找到诸葛亮说的,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丑,但是才能跟你很配。诸葛亮答应后,黄承彦就把女儿用车送到孔明家里嫁给他了。)
  在诸葛亮没出山之前,还有一些事需要交代。

  诸葛亮在家,除了耕地,看书,结交几个好基友(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闲来无事就喜欢“抱膝长啸”。
  易大师在《品三国》的时候解释称“啸,大约是一种气功导引之术”,这是不对的。解读历史,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用“大约”这种没有根据的揣摩来解读。
  《魏略》记载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我们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经常在早上和晚上“抱膝长啸”,仿佛是练歌的人吊嗓子一样。但是,如果解释为“吊嗓子”其实也不对。那么,“长啸”究竟应该如何作解呢?
  我们来联系一些相关资料(这个百度上也没有)。

  据《魏氏春秋》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年轻时曾经游玩苏门山,并在山上遇到一位隐士,阮籍跟着他与他谈论上古时候的修身养性之术和三皇五帝驾驭天下的道理。(果然是曾经耻笑刘邦,项羽,韩信“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的大侠,一出手就是这么“高大上”的问题)
  苏门山的隐士因为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史载称之为“苏门生”。
  苏门生听了这些高大上的谈论以后没有任何反应,于是阮籍又换一招,对着苏门生“长啸”,声音高亢清亮。阮籍长啸,苏门生居然马上有了反应面露笑容。接着阮籍停下来以后,苏门生对他回之以长啸,声音同样高亢,就像鸾凤鸣叫一般清亮悦耳。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长啸”和吊嗓子或许有点类似,但和气功导引绝对无关。
  此外,在《晋阳秋》的记载里,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拜见另一位隐士孙登的时候,孙登也是“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后来嵇康告辞说“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才回答道“惜哉!”
  阮籍和嵇康都是三国时代的人,看来“长啸”在当时还挺流行。
  还有,《后汉书·向栩传》里也记载了长啸,说向栩是“不好语言而喜长啸 ”。
  不过,向栩的传是记在《独行列传》里的,属于那种行为怪异经常被精神病研究所研究的人。《后汉书》记在此君的特点是“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经常读《老子》“状如学道”,平时打扮是“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有客人来访,经常趴着不看人家。收一群弟子,起的名字全是孔子弟子的名字,像颜渊、子贡、季路、冉有之类的。他们要么骑驴进入市场向人乞讨,要么把人全部约在家里饮酒作乐,总之凡是不正常的事他们都干。

  向栩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坐在板床上,甚至坐到把床板都磨出印记。这段记载非常关键,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和“长啸”相关的东西。古代没有凳子,所谓的坐,就是跪在一个蒲团或者床板上,双膝跪地坐在自己的小腿上。向栩就是因为这样常年“坐”,所以在床板上膝盖和脚踝都磨出了凹坑的。(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不好语言而喜长啸。)
  既然坐是这样坐,那么抱膝长啸就是跪坐在双腿上,双手按在膝盖处,然后长啸。
  与阮籍和嵇康一样,向栩也是三国时代的人。
  苏门生,孙登,包括现在的诸葛亮,他们都是隐士。向栩虽然略微有些精神病,但是总体行为更像隐士的作风。这么多隐士或与隐士相关的人都喜欢“长啸”,看来长啸在隐士圈里确实很流行。
  综合这些史料,抱膝长啸应是一种不能明言而对感情的宣泄,类似于月夜狼嚎或林间猿啼,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压抑得不到释放的嘶喊。长啸多见于隐者之间,可能也就源于此。
  诸葛亮出山前的情况已经介绍完毕,他是怎么出山的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