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仕途外篇:刘备、曹操、司马懿等中国九大聪明人的那些事》
第39节

作者: 闲侃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09 09:11:04
  司马懿风言风语听到了曹操对他的评价,这个评价足以让他万劫不复。面对猜忌和排挤到底该怎么做,是摆在司马懿前途上的难题,不能拆解出答案,便是死路一条。
  做官真不好玩!我勤勤恳恳干活儿,却遭到领导胡乱猜疑,费力不讨好啊!司马懿郁闷不已,真想回家装病,撂挑子不干了。可转念一想,叹道:“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这!自己有能力,就该遭人嫉妒。”
  夹起尾巴来,去做费力讨好的事,这是唯一的出路,其他路都不好走。总不能让领导自我检讨吧!所以只能自己检讨自己。
  好事到了头就会衰败,衰败到了头又转为好事,关键要稳住方向盘,别坠崖。
  司马懿努力收敛锋芒,废寝忘食的工作,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对于来自曹操的冷落,心平气和的接受,有天大的委屈吞到肚子里去,这是人生旅途必经的阶段啊!把握住了,做好了,便熬过去了。
  曹操想让司马懿放老实点儿,见到他就心里来气。司马懿确实很老实,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大小便,老实多了。并且能不出现在曹操面前,就不出现在曹操面前,躲远点,别找领导恶心。
  经过一番辛苦折腾,再加上曹丕的保护,司马懿总算熬过了严冬。伴随曹丕在争权中胜出,有惊无险的登上太子之位,司马懿也荣升为曹丕的属官。

  就在这一敏感时期,司马懿霉运的拐点上,有关曹操称帝的舆论吵得沸沸扬扬,东南邻国的首领孙权来信,拥护曹操称帝。曹操拿出信来在众下属面前炫耀,司马懿站出来明确表态,拥护曹操称帝,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至此,司马懿击碎了曹操对他的猜忌,彻底摆脱了政治低谷。
  倒霉的日子过去了,好日子又来了,那就升官吧!司马懿被曹操任命为军队的领导,对于司马懿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干给予了充分肯定。
  坐上这个位子,就要恪尽职守,干这个位子能干的事。尽忠,对领导有益的事要竭尽忠诚。司马懿再次拾起他的话语权,向曹操指出:“荆州刺史胡修不知道安抚民众,粗暴冷酷;南乡太守傅方骄纵奢侈,他俩不适合当边境地区的领导。”
  司马懿的建议没被曹操采纳。
  所以,当关羽入侵荆州,在南方边境地区闹事时,这两位官员果然叛变,投降了关羽。司马懿一再用能力向曹操证明:我说的话你该听一听。

  关羽持续把事业做大,吃掉曹操南方的大片领土,甚至危及到了都城许昌,为了躲避关羽的锋芒,曹操打算迁都河北。司马懿又劝道:“关羽的胜利不足以影响国家大局,只不过昙花一现罢了,如果为此迁都,势必造成人心不稳。蜀国的关羽猖狂得势,吴国人肯定嫉妒,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好戏看了,只要我方牢牢坚守,关羽将不攻自溃”
  曹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没有迁都,时隔不久,孙权果然偷袭了关羽的后方,并将关羽斩杀。
  经关羽这么一折腾,荆州一带破败不堪,曹操打算把那里的老百姓迁到内地来,司马懿建议说:“边境没有民众,那里的土地还要它何用。况且,如果把那里的现有民众迁往内地,在战争时期被迫逃亡的人就不会回去了,这样边境就彻底废了。”
  曹操又一次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没有移民,边境地区果然渐渐繁荣,并日趋安定。
  司马懿敢说正确的话,用能力工作,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大事,为领导献计献策,做有益于大局的事,这是他被重新重用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职场进化的正道,有一颗正确的心,去做正确的事,坚定走正确的路,别过多在乎其他。
  日期:2014-10-11 09:45:48
  3、担当大任
  检验一个人是金子还是牛粪,看他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就足够了。平时貌似人和人都差不多,真到做事时,真品与赝品便识别出来了。
  就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暴病身亡,谁都没想到他会死,权力高层人心惶惶,犹如大难将至一样。曹氏集团的事业处在最要紧时刻,对外正与孙权、刘备进行激烈博弈,三国抗衡,哪家都没占到先手;对内曹丕的成色有待检验,假设领导不力,内部会先乱起来,外面的孙权和刘备在趁机下手,曹氏政权有可能被整垮。
  一旦团队散了,大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恰恰在人心慌乱时刻,隐忍多年的司马懿露出了小脸,由他主持曹操的丧事,里里外外安排的非常合理,没出乱子,使曹操安然下葬。这件事圆满完成,才使人心渐渐安定下来,对新手曹丕的执政能力有了些信心。
  司马懿有两下子呀!官场圈子对他有了几分好感。

  新上台的曹丕有点虚心,这是升官综合症。当他听说孙权起兵了,又听说驻守襄阳的部队缺粮,便决定撤离那里的部队,以避开孙权的锋芒。说白了就是怕挨打,主动示弱。
  许多下属赞同曹丕的决定,司马懿却劝阻说:“孙权刚刚杀了关羽,刘备铁定要为关羽复仇,双方很快就会打起来,孙权不会在这时候攻击我们。襄阳是交通要塞,也是我们固守南方的堡垒,不能轻易丢弃。”
  曹丕似乎只看到了自己的弱势,没阅读孙权的弱势,因此没听从司马懿的建议,下令焚毁襄阳,退守宛城。
  不久,答案出来了。孙权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刘备,不是来抢夺襄阳的。解对这道难题的,唯有司马懿,他像被埋没的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大家已经望见了这种光芒。
  凭司马懿的能力,他该有更多的话语权,却被曹操狠狠的按着,没有多少发光的机会。司马懿为此苦闷过,这种折磨最终转化为自我修炼的动力,因此他总比世人看得远些。曹操死了,大概这片天空就属他聪明了,所以别人玩的鬼把戏都骗不了他。
  曹丕可以不听父亲的忠告,但并没忘记父亲的忠告,现在他成为一把手,对司马懿的政策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重用司马懿,还要狠狠的压制此人,不给司马懿足够的施展空间,为司马懿量身打造了一个笼子。

  司马懿敢说真话,也敢说违背领导意图的话,可气的是,每次都是他正确,这很让领导忌讳。
  一年之内,司马懿的职位变更多次,起起伏伏,飘忽不定,这足以证明争取领导信任的竞争有多么激烈,这也能看出领导对他的态度有多么矛盾。
  不过,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远大于猜忌,因为司马懿人品正,有能力,不得不重用。曹丕两次亲征吴国,都命司马懿镇守许昌,一个地理位置很重要的城市。
  此时曹丕已经称帝,司马懿并没有进入曹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