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一千种活法——写给我九岁女儿看的历史》
第27节

作者: 流浪猫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20 08:23:44
  今天更新开始的分界线----------------------
  ◎ 〇 和亲与战争的转折点——马邑之战(完结篇)
  王恢率领的队伍,还在从代郡前往雁门郡的路上,还没有来得及动手袭击匈奴的辎重,就听说单于掉头撤退了,估量自己的三万人对匈奴十万骑兵,胜算不大,于是没有敢动手出击。
  事后武帝对王恢不敢出击的事非常生气。主力部队是准备打的,全力追击没追上,那没有办法。但是你王恢明明有机会跟匈奴打,居然不动手,太过分了!
  王恢为自己辩解说:“按照原计划,我率领的部队的任务是,在匈奴主力进入马邑县城之后,趁我军的主力在和单于交战时,去袭击他们的辎重队伍。但是现在单于根本没有到马邑县城,就全军撤回了。我带领的这区区三万人,根本就无法与主力部队,十万匈奴骑兵对抗,要出击完全是自取其辱。我知道撤军回来,我会被军法处置,但是这样做了,起码为陛下保存了三万将士。”
  武帝于是把他交给军事法庭审判。审判结果是:“王恢临敌退缩,不敢出击,判当斩首。”

  这里你可以看到武帝的优点,他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冲垮理智。虽然自己出离愤怒,还是克制住了,没有直接斩了王恢,而是交给军事法庭审判。
  王恢给丞相田蚡贿赂了一千斤金子,求他帮自己开脱。田蚡其人,在《八一八武帝的身世与婚姻》一文中提到过,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兄弟,也就是武帝刘彻的舅舅。
  这个惊动天下兵马的军事大行动失败了,武帝正在盛怒之下,田蚡也不敢轻触其纓,只好对太后说:“提出这个行动计划的人是王恢,现在行动失败了就杀掉王恢,岂不是替匈奴报仇了吗?”
  武帝朝见太后的时候,太后就把田蚡这番话告诉了武帝。
  武帝理智地说:“王恢是这次行动的主谋没错,我就是按照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兵马,合计几十万人,安排了这次行动。行动本身失败也就算了,如果王恢的部队能够趁机袭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也仍然算是有收获,足以安慰将士们的心了。现在王恢临敌退缩,没有按计划执行,导致行动完全失败。不杀他,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王恢听说了这番话,就自杀了。
  从这以后,匈奴就拒绝与汉和亲,开始进攻那些扼守路冲的大型要塞,也开始频繁的冲过来入侵汉的边境。没有了和谈的余地,两国以后就只好兵戎相见了。
  不过匈奴人仍然很喜欢光顾汉匈边境的关贸市场,喜欢汉的各种货物:丝绸啊,美食啊什么的。(谁能不喜欢呢?呵呵)
  汉虽然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里,都和匈奴打仗,倒也不关闭边境的关贸市场,仍然保持着贸易联系。毕竟汉也需要匈奴的马匹。

  这就是汉为什么跟匈奴由和亲变成了战争关系的由来。并不是像有些人嚷嚷的,动不动就要打这个,打那个,仿佛这样才有国威。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哪里能那么容易就决定进行一场战争呢?
  日期:2014-10-21 08:31:31
  ◎ 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汉之飞将军“李广 (上)
  今天要讲的是武帝时候的传奇人物——“飞将军”李广。这个绰号是匈奴人给李广的,全称是“汉之飞将军”。

  他的一生,固然是个传奇。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说李广的身世。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时候的将军。最后抓到燕太子丹的人就是李信。李广家可以说是将门世家。
  李广是文帝的时候从军的,因为善于骑马射箭(骑射本是匈奴人的强项),杀敌甚多,被提升为了中郎。后来又被提拔到做文帝的保镖。
  他在狩猎中和猛兽格斗,展现了精湛的武艺。文帝那时候就说:“好可惜啊,你没有遇到好时候!这么好的身手,如果你出生在高祖刘邦逐鹿天下的时候,博个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

  但实际上,终李广一生,都没有博得任何封侯。所以后来才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
  李广的射箭技艺精湛到了什么地步呢?这里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他担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
  有一次他出去打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一只伏在草丛中的老虎,情急之下,一箭射了过去。
  “老虎”一动不动,李广再仔细看才发现,这不是老虎,而是一块石头。那支箭,已经深深射进了石头,整个箭簇,都没了进去。

  李广自己都很吃惊,又尝试了好几次,但是现在放松下来了,再射就无论如何射不进石头了。
  李广一生最精彩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景帝时候,他担任上郡太守期间。这一年,匈奴攻入了雁门关,一直打到了上郡,汉军将士战死了两千多人。
  当时李广带着一小支队伍,大约一百多名骑兵,在外面巡查。就在这路上,与几千名匈奴兵迎头遭遇。
  对匈奴人来说,几千人,对一百多,从兵法上来说,只需要10倍的兵力就可以“十则围之”,已经几乎是必胜之仗。
  也就是说从常理上来说,李广这一小支队伍是没有生还的可能性的,全军覆没是他们唯一的下场。
  但是李广之所以成为了传奇人物,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下,他的队伍居然一个人没死,全部安全回到了大营中!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日期:2014-10-21 08:32:58
  话说匈奴人当时看到这么小一支汉人队伍,立刻想到的是:这是一支诱饵,后面有汉军埋伏的大部队,都吃了一惊,赶紧跑到山上,占据有利地形,准备迎敌。
  而李广的手下都大为恐慌,准备转头逃跑。
  李广叫住他们:“大家冷静!不要逃!我们离开大营有好几十里,逃是肯定逃不掉的,一逃就全军覆没了!”
  有人问:“那不逃又能怎么办呢?守在这里还不是等死。”
  李广冷静的说:“你们看匈奴人的反应,他们大概以为我们是一支大部队的诱饵,不敢直接来打我们,我们就索性利用这一点,迷惑他们,说不定反而有一线生天。”
  于是李广命令手下所有的骑士,不但不逃,反而向匈奴人迎了上去,一直到距离他们的阵地仅两里的地方,才停下来。
  李广命令道:“都下马!解下马鞍!”
  他手下的骑士以为自己听错了:“敌人这么多,又这么近,解下了马鞍,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依然很冷静:“敌人估计我们会逃跑,我们就偏不逃跑。不但不跑,还解下马鞍,表示我们很有把握,气定神闲。这样他们更加会以为我们是一支诱饵,更加不敢来打我们。”
  这真是一场心理战啊,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扛得住逃跑的冲动,还能装出气定神闲的样子。匈奴骑兵果然不敢进攻,只在远处观望。
  这时候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列,来管理他的军队。李广立刻上马,和十多名骑兵纵马奔上前去,一下子就射死了这位白马将军。这下匈奴人没人敢乱动了,都害怕自己成为出头椽子。

  李广射死白马将军,带领那十多名骑士,又回到了他的“大部队”所在的那一块阵营里,重新解下马鞍,这次索性命令战士们放开战马,躺在草地上休息。
  当时的时间是黄昏。匈奴人交头接耳,对这一小支汉人队伍的行为又是奇怪,又是迷惑,猜来猜去,就是不敢进攻。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天黑了下来,匈奴人猜测汉军的大部队就埋伏在附近,想趁天黑来袭击他们,于是最后终于撤走了。
  李广眼见得匈奴人撤退了,这才松了口气。仍然命令他的一小支人马不紧不慢的走。一直到黎明的时候,终于全数回到了大军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