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仕途外篇:刘备、曹操、司马懿等中国九大聪明人的那些事》
第44节

作者: 闲侃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28 09:14:44
  司马懿进攻公孙渊并非一帆风顺,在还没有合围襄平之前,突然天降大雨,致使辽河水上涨,平地深数尺,将士们希望把大营迁到更高的地方去,以免被水泡了。司马懿硬性规定,有敢迁营的将领必杀。
  老天给了公孙渊逃跑的机会,这人却死死咬着襄平那个破地方不放,把执着用成了死心眼。由于司马懿派兵截断了公孙渊的供给线,襄平城内即将断粮,敌兵不得不冒雨出城扫荡粮草。
  魏军众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却说:“敌人已经饿红了眼,这时不能惊吓他们,否则公孙渊会丢下襄平逃跑,等我们合围襄平后,再发起攻击。”
  有将领问:“当年收拾孟达,八路大军轮番进攻,昼夜不停,短短半个月就摧毁了敌人。如今也是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这么缓慢?”
  司马懿说:“孟达兵少粮多,足够支撑一年;我军兵多粮少,不够支撑一个月,所以必须速战速决。而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我军粮多,敌军粮少,我军耗得起,敌军耗不起。”
  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完成对襄平的合围,开始昼夜不停地进攻,因为城内粮食耗尽,公孙渊这个执着的人不得不突围,结果被司马懿斩杀。
  胜利了!出气了!司马懿仰天长啸。
  此时已经到了深秋,士兵们穿着单薄,不能抵御寒冷。将士们请求发一些厚衣服,反正公孙渊的库房里有很多。司马懿拒绝说:“缴获的所有战利品都归国家所有,我没权力私自处理,这是规定!”
  众将领都认为司马懿做事原则性太强,一些破衣服,何必非等皇帝批条子呢。其实司马懿这样做有很深的玄机,一则他现在风头很猛,功劳很大,能力很强,一跺脚魏国都要晃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私分国家财物,上级领导就会把这件事放大多少倍,甚至怀疑司马懿有谋反的心,领导最恶心强大的下属不守规矩,这是对领导的请示和侮辱;二则司马懿必须把这个做好人的机会留给皇帝,要知道这个职场是皇帝的。

  司马懿在规避风险,不给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陷害自己的证据。这是战争之后的又一场战争,对手是身后的那些领导同事,不能招惹他们嫉妒啊!绝对不能!
  日期:2014-10-29 09:19:29
  5、忍不可忍
  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这是千古通用的真理。至于为什么要忍,因为地球上的所有东西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愿去运行,甚至你自己都无权主宰你自己。上帝都要容忍那些败类,何况人乎!
  司马懿带着胜利的喜悦与恐惧返回,高人一等就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按照领导的事先安排,司马懿打败公孙渊后,直接带部队回关中驻守,继续对抗蜀国。
  当他走到半路时,皇帝来信让他火速回京,司马懿有些害怕,琢磨不透领导的意图,所以迟迟没有动身,他在顿悟领导的心。三天之内,皇帝来了五封信,最后一封是皇帝亲笔写的,说:“我在盼望你,回来之后直接来看我。”
  司马懿的手开始剧烈抖动,他已经猜到了,就如同前些天做的那个梦一样,他看到魏明帝死人一样的脸。他一夜狂奔了四百多里地,迫切希望见到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一切私心杂念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对这位领导是那么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因为魏明帝始终传递着对他的信赖,哪怕别人说三道四,也从没动摇过,凭他这样精明的人,能用死去回报。可惜死的不是他,而是他最不希望死的那个人。
  到达都城,司马懿闯进皇宫,见魏明帝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行将就木。“皇上!”司马懿跪在床头泪流满面。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激动的说:“感谢上苍能让我活着见到你!我死之后,拜托你和曹爽尽心辅佐我儿曹芳,这样我就含笑九泉了。”
  司马懿趴在地上“咚咚”的磕头,这是他对领导信任的回馈。
  几天后,魏明帝驾崩,司马懿已经见证了魏国三代帝王的离去,对生死有了很深的理解。现实的生存环境,并不像魏明帝所设计的那样,司马懿可以和曹爽融洽的辅佐少主曹芳。确切的说,是曹爽排挤司马懿,让这位有能力的同事靠边站,他想把所有的肥肉夹到自己碗里来。一个无能且得势的人,总会采取如此阴毒的办法把人心搞乱,致使上上下下都不在遵守规则。

  司马懿几乎遭受了半生的排挤,只是从魏明帝那里感受到了很纯的善的力量,他想用善回报已故的领导,同事曹爽却要把他踩死。不干工作,先说踩人,这便是小人的逻辑。
  曹爽很会玩阴毒,他上奏曹芳,荣升司马懿为太傅,这个官职貌似很高,实际没任何实权。采取明升暗降的损招,曹爽把司马懿踢出了军、政部门,像个受人尊敬的牌位一样,供在了朝廷里面。
  现实就这么冷血,曹爽控制了年仅八岁的小皇帝曹芳,此人身后还跟着一个庞大的内斗团队,司马懿转眼之间成为了边缘人。任凭他政绩卓著,任凭他辛勤工作,说不用就不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