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六】周太史伯阳预见了西周的灭亡。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从《史记》里的很多记载也可以看出,太史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重要执政官员之一,是王公的近臣,是经常能够与大政、决大策的官员。并且其事其迹都隐藏着太史们的一个共同属性:思想品德好,忠诚可靠。例如:
  【之一】周公时代太史就掌握“最高机密”。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穆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之二】齐国太史子余亲身经历国家重要变故并发表重要意见。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迎之,遂入,闭门。宦者御之,子行杀宦者。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公执戈将击之,太史子余曰:“非不利也,将除害也。”成子出舍于库,闻公犹怒,将出,曰:“何所无君!”
  【之三】卫国太史作为说客为卫国争取尊严。
  ——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
  【之四】卫国太史被“国际”知名人士看重。

  ——三年,吴延陵季子使过卫,见遽伯玉、史,曰:卫多君子,其国无故。
  【之五】郑国太史伯为郑桓公定国是、决国策。
  ——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于周未有兴者,楚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公曰:“周衰,何国兴者?”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之六】齐国太史敫被太子信重,藏身其家。
  ——湣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淖齿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王已立在莒矣。”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终身不睹君王后。君王后贤,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
  关于太史最精彩的记录,则是太史们不废公义秉笔直书的故事——在这里,其中最值得誉美的是“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可以看到刚直不阿,可以看到史不容情,可以看到邪不压正!千古以降,直到今天我们读到齐国太史兄弟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但一定要写秉笔直书历史的故事,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何等雄烈的情怀!而这,也正是司马迁的追求。

  【之一】周太史佚以秉笔直书为要挟,要求周成王君无戏言。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之二】晋太史董狐笔。
  ——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之三】齐国太史前赴后继,可以死,但不可以说假话。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日期:2014-10-20 12:01:16
  3.

  综合上述太史们的事迹,我们或许可以这样为太史这一群体画像:先秦时期的太史们,是一群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天文与历史)的、极具高尚情操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行使着国家最高舆论监督权的、具有高瞻远瞩能力的、经常忧心忡忡的精英知识官员。
  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心中的太史令。可惜,到他当太史令时,世界变了。这个变化,要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主动兼职的业余史官说起。他就是孔子。
  孔子据说是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自称“十五而有志于学”。十七岁母亲去世,同年,鲁国的大贵族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当时还披麻戴孝身着丧服的孔子主动去了,结果被人撵了出来——虽然包括《史记》在内的各种史籍都如此记载,但还是让人不禁深深怀疑:已经倾心向学的孔子、从小就爱演习各种礼仪的孔子、最讲究孝道的孔子,为什么会在母坟土新、热孝在身的时候,就不顾礼仪主动凑热闹去参加什么宴会呢?这不该是孔子的所为啊!

  不知道被撵出来这件事是否打击了青年孔子,后来他成了小官员——先后管理过仓库、牲畜,再后来升官了,负责管理工程施工。孔子人生的转折点,或许在于与一个人的会面,那个人就是老子,当时的“周守藏室之史”——算是彼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吧,在当时这样的能够接触到各种典籍的人物,理应是多学科的学界权威。这在历史上被叫做“孔子问礼”。
  从周问礼归来,不知道孔子有没有以老子弟子和礼学专家自居——老子传授给孔子的可能不是孔子希望的礼之要义,而更可能是充满老子辩证思维智慧的语句——但客观上“出国镀金”的效果是明显的,孔子的弟子变得多了起来,孔子自此后,正式成为闻名于诸国的君子了——司马迁就是这样记载的,让我们又不禁怀疑,他为什么不像后世的儒生那样,对孔子顶礼膜拜,誉之唯恐不及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