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4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是王驩独断专行什么都管了,那么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王驩真的是一个礼仪专家。根据《仪礼》、《礼记》等记载,彼时的丧葬礼仪非常之繁琐,寻常人等很难全面掌握,而不知礼就很容易闹笑话、为人不齿。还记得吗,孔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要像孔子学礼的鲁大夫孟釐子,就是因为出使外国时,因为不懂礼仪闹了笑话,从而终身为恨。

  日期:2014-10-21 09:00:33

  7.
  孔子一生中事业的高『潮』,是编著《春秋》。他说:后人“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孟子一生中事业的高『潮』,是鼓动齐宣王伐燕。但是他和门徒从不说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对齐国来说,其实是一个灾难。这是孟子一生中的高『潮』,也是一生中的最大的污点。
  日期:2014-10-21 09:01:56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中,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齐国伐燕事宜的两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的背景是,“齐人伐燕,胜之”,齐宣王请教孟子,要不要占领燕国?
  在谈话中孟子没有直接回答可不可以占领燕国,只是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二次谈话的背景是,齐国已经占领了燕国的很多国土,这时候其他诸侯国要主持公道,他们联合起来救燕。齐宣王害怕了、发愁了,问孟子怎么办才好。
  孟子的回答是:“……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的回答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堂堂大国,有什么好怕的?第二,齐国伐燕是吊民伐罪,是正义的;第三,诸侯国都来攻打齐国,是因为齐国占领了燕国又没有施行“仁政”。所以,赶紧平息燕国人的怒火,早早撤军是上策。
  从以上两段对话来看,仿佛是齐宣王伐燕后,才来跟孟子请教的;孟子的说法也有理有据,毫无破绽。但实际上,齐宣王之所以伐燕,与孟子的鼓动是有很大关系的!
  《孟子#公孙丑章句》: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
  沈同是当时齐国的重臣,可以说他来问孟子可否伐燕,是商量国家大事。不料后来,孟子不承认他是同意伐燕了!下面是他的著名的狡辩——

  “沈同是问我可否伐燕,我也确实说可以了,然后他就去伐燕了。可是,他假如问我‘谁可以伐燕’,我会告诉他:‘只有代表上天的才可以’。就好像,现在有一个杀人犯,有人问可以杀了他吗,我回答可以。假如他问谁可以杀这个杀人犯,我会告诉他:‘只有掌管刑罚的士师才可以杀他。’今天,实际上齐国伐燕,是以燕国式的残暴来讨伐燕国,我怎么会劝他呢?”
  《战国策#燕策》的记载,就不是这么客气了——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孟子的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应该就是这时候发出的!
  孟子的雄辩的论断,也正好对上了好大喜功的齐宣王的胃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值得注意的是,齐宣王派遣讨伐燕国的将领章子,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孟子的密友匡章。大家可以想象,齐国伐燕成功谁会获利?当然是主张伐燕的战略家和功成名就的统兵大将!这才是合理的逻辑。而恰好,主张伐燕的孟子与统兵大将匡章,正是一对好基友!

  因此,综合《战国策》与《孟子》里的辩解来看,齐国伐燕,如果说孟子不是始作俑者和最重要的推手的话,那么至少他也是大力赞成其事的重要人物。
  孟子及其门徒,后来极力撇清孟子与此事的关系,因为此次伐燕的后果,不但是最终没有捞到任何便宜,反而导致了后来燕国的血腥报复。

  当时燕国的权臣子之死后,燕昭王继位——他是燕国历史上的最著名的英主。他一心要奋发有为,对他的谋士郭隗说:“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个“千金市骨”的故事,建议他想“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的话,就从我平凡的郭隗开始。结果,燕昭王真心求贤的消息传开,“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报仇的时候到了!“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军大举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要不是这时候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后听信谗言,罢免了乐毅,那还真不知道齐国最后的两个城还能坚持多久!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齐国的田单又依靠火牛阵大胜燕君,又把失地都收复了。
  日期:2014-10-21 09:02:17
  了解了这个事,我们就知道了,齐国当时的伐燕,不但没带来任何好处,还导致了后来的大灾难。虽然孟子在齐时,还没有发生后来乐毅伐齐的事情,但由于孟子的建议,齐国伐燕成为事实上齐国政坛的一大败笔,孟子难辞其咎,只好辞职离开齐国。

  日期:2014-10-21 09:10:33
  8.
  《孟子#尽心章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闹饥荒,孟子的弟子对陈臻说:“国内的人都以为你还会再一次打开棠邑仓库救济灾民,你还会这样做吗?”孟子回答说:“那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青年时善于跟虎博斗,老年时成为很善良的读书人。一次他到郊外,有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凭借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触犯。众人看见冯妇来了,都上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下车,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读书的人们讥笑他。”

  孟子的意思很明显:年轻时勇于任事,(是为了名声),现在我老了,不会像年轻时那样了。

  可是我们都知道,饥荒是会大量饿死人的,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人类最严重的威胁。这时候的孟子师徒显然是温饱无虞的,所以孟子还能轻松地讲故事。
  好吧,我们尊敬和体谅一个老年人不愿意多事的心情,我们就不指责“只扫自己门前雪”的行为了。但也请再不要叫孟子“圣人”了。面对大量人饿死而无动于衷,这样的行为真的不能跟“仁”、“义”、“圣”、“王道”、“仁政”、“善”这样的字眼扯上一毛钱的关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