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
第28节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东亚的地形从北向南依次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我们知道在农业生产中“无霜期”越长,越有利于农业生产。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无霜期多达250天,而华南地区可达300天以上,农业最为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暖温带(北纬32度——42度),无霜期也在200天左右,也足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北纬42度以北地区属于中温带,无霜期就平均只有150天了,而且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霜冻”现象在9月初就会到来,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这一地区发展大规模的农业需要选择出足够足够耐寒的物种,而在古典时期这一技术一直无法突破,因此这片土地对农耕文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过由于山林河流众多,这一地区成为渔猎民族的天堂。

  由于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的存在,华北地区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燕山边上那条狭窄的走道(山海关)与辽东地区联系,而北部“渔猎民族”很容易切断这种联系。因此这块古典时期最北部的农耕区成为拉据区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古中国核心区的北部防线还有两个类似的拉据区,分别是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只是拉锯的原因不同)

日期:2009-08-12 00:06:04

  由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基本都处于北纬32——北纬42度这一暖温带地区。因此很适合发展农业,并由此获得足够的人口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
  与中国同纬度地区略有不同的是,中国这一地区由于受蒙古高原的影响,气候过于干燥,因此适合发展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日本朝鲜的地形多山多水(实为丘陵地带),与中国的长江流域类似。并且由于周边环海,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较湿润,因此反以稻作农业为主。

日期:2009-08-12 00:21:59

  日本由于在气候上适合农业发展,地理上又与大陆隔海相望,因此形成独立的文化并不足为奇。
  但朝鲜半岛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在其他东北渔猎民族和汉族的双重威协下能独立生存下来实属不易。这其中地缘因素起来决定性作用。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核心区在陆地上只能通过辽东地区与朝鲜发生联系。而辽东地区的前突位置又使得它很容易被“渔猎民族”所占据(也包括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因此汉族很难将势力长驻于朝鲜半岛。
  而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形多山(80%山地),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利于防守,而南部有几个相对面积较大的平原,农业相对发达。这样也独立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中国的南北互肋的地缘结构。即北部地区用来阻隔外地的入侵,南部地区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援。(朝鲜人口2300万,韩国5000万,双方面积相近。就是这种差异造成的)
  因此从地缘角度看,无论是其他渔猎民族(半岛民族也是渔猎民族出身),还是汉族都很难打入这个小系统。因此朝鲜半岛的独立也就可以解释了。
  今天就先讲到这了,明天会沿着纬度继续向北讲,然后再沿着经度解析大陆地区与外岛地区的地缘关系。


日期:2009-08-12 12:40:20

  看等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角度,地缘只是其中一个。我并不认为地缘可以解读所有的问题,但即然这个帖子是以地缘为主的,还是希望诸位能多从这个角度加以讨论。如果大家喜欢从人文的角度讨论问题,我可以另开一个帖子,相信也能够给大家一点新的感觉。

日期:2009-08-12 13:14:53

  今天比较空就接下写下去好了。
  由于政治的原因,我们在中学以前接收的很多信息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模糊不清的(不是失误,而是故意)。这其中的原因不是本贴讨论的重点,不做展开。大家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日期:2009-08-12 13:49:11

  对于以纬度划分气温带有时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就中国现有的版图来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存在就破坏了温度带的连续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太高,整个属于“垂直温度带”,并同一个地方由于海拔的不同,可以分属好几个气候条件。
  而蒙古高原由呈一个倒三角形状,其前突至42度线以南的区域由于海拔问题仍属于“中温带”。不过他突入42度线以南的那个角虽然在古典时期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却因为地处“15英寸等量雨线”以南而水草肥美,比蒙古高原其他地方更适合养马。这块地方因为正处在黄河“几”字形的转变处,所以为称为“河套地区”,也成为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

  另两个地区是“辽东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辽东地区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河西走廊地区”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汉民族争夺它主要是为了保有和西方联系的通道,幸好他有一半的土地也处在“暖温带”汉族还能够呆的住。但毕竟战略纵深太短了,历史上无数次的被马上民族所截断。
  能否获得上述三个地区是古典时期的中国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而这三个地区也恰恰处在适合耕种的“暖温带”与难以耕种的“中温带”交界处,长城也大致修于此。
  中国的核心区之所以长时间困于长城以南,并不是由于实力问题,而是以北地区并不适合耕种,对农耕民族缺乏吸引力。随着现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中温带地区已经可以展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了,因此这些地长城以北地区已逐步成为中国的核心区了,东北地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农业的地位没有古典时期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在中国农业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

  另外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继续往中南半岛前进,从温度的角度也能得到一定的解释。汉民族所能适应温度带主要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太冷固然是不行,太热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移民。因此在经历过几次尝试后,古典时期的政治家们逐渐放弃了将疆土再向南伸的想法。(温度是一方面,地形也是一方面)
  当然小规模的民间移民也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要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本地民族同化了(仅指中南半岛)

日期:2009-08-12 13:51:36

  中国温度带与地缘关系图

日期:2009-08-12 15:08:51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东亚地区的地缘问题。
  昨天说到古中国核心区的北方和朝鲜半岛都处在适合农业生产的“暖温带”(42度以南),那么42度以北地区相对于以南的农耕区来说就属于边缘地带了。可以划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中温带”地区很适合“渔猎民族”的生存。
  这条温度带对应到地缘结构上,就是大陆地区的“东北”中部(占2/3),“外东北”地区的南部(黑龙江以南)地区。
  外岛地区则大致包括:北海道岛、千岛群岛。
  由于这部分“中温带”地带仍能孕育出相对强大的“渔猎民族”,因此农耕族进入该地区存在很大的难度。更由于古典时期的农业技术不足以在这块地方展开大规模农业生产,因此农耕民族暂时放弃了对“中温带”的争夺。
  “中温带”地区的主人在大陆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与之为邻的是中国核心区和朝鲜半岛的农耕族(由于气候适合生产,半岛民族由于最初的渔猎民族转变为了农耕民族);而在外岛地区则是“虾夷岛”上的“虾夷族”(渔猎民族),与之互相争斗是日本的“大和族”。
  最终的结果是强大的农耕民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东北部的“中温带”地区在17世纪被入主中原的满族人带入了中国的核心区,但出于“渔猎民族”的本能,这块地区被列为了禁区。1860年清政府迫于核心区的人口压力,部分开禁,1904年全面解除禁令,其后的政府甚至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行为。东北地区的人口由最低谷时期的20多万,迅速上升到千万级。自此完全融入了中国核心区。

  在海的对面“大和族”也在1807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将军事力量进入“虾夷岛”。经过60年的战斗,于1869年正式将其划入日本版图,并开始移民,为此还改了一个好听点的名字——“北海道”。1920年,北海道的人口从30年前的10万人迅速增长到240万,目前人口约560万。从此彻底“和化”成为日本核心区的一部分。
  另外再说下千岛群岛,俄日两国分别在18及19世纪对其进行了开发。1855年双方签署条约,规定千岛群岛南部归日本,北部属俄国,库页岛暂作悬案。1875年两国签订《桦太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将日占库叶岛南部与俄占千岛群岛北部相交换,日本以库页岛的代价取得整个群岛(1945年以后全部为俄国占领,南部4岛日本仍在主张主权,即“北方四岛”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