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45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问题是,后来孔家的后人,为什么是偶然才发现了这个藏书呢,难道孔鲋把藏书于壁的秘密带到了坟墓里?
  让我们接着看看孔鲋藏完书他干什么了——他隐藏到嵩山去了,在那里还教授着百余名弟子。后来陈涉为楚王后,陈余极力向陈涉推荐孔鲋,也一手促成了孔鲋投到陈涉的旗下。当时陈涉“迎至郊外,亲执其手,尊为博士、太师”。
  再然后,历史的记录有了分歧。《史记》的说法是,孔鲋就此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后来与陈涉一起在与秦朝的军事斗争中牺牲了。《孔丛子》的说法是,孔鲋深感所言不得用,任职仅六旬(也有说六个月),就托疾而退——
  日期:2014-11-20 13:26:18
  老于陈,将没,戒其弟子曰:“鲁天下有仁义之国也,战国之世讲颂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宗于有道,必有令图,归必事焉。”如果联想到后来的叔孙通明明名声不佳,却有很多儒生投奔他的话,那《孔丛子》的这段记述,倒真的是很有道理的背景资料。
  回到正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妨碍孔鲋把家里藏书的事情告诉别人!因为:
  第一,这时候都走上革命道路了,藏书已经可以解密了。

  第二,这种秘密如果不公开,万一哪天自己不小心挂了,那有可能藏的书籍永远不见天日或就此湮没,那不是白瞎了?所以,这时候一定会提前赶紧告诉别人。
  第三,当时的起义军里,既有陈余这样的朋友,又有自己的弟子,也一定有乡邻旧好,藏书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找不到人告诉——何况这也不是金钱,也不必担心别人会昧而有之。
  还有一个更不可理解的情况,就是孔鲋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个弟弟叫孔腾,就是后来被刘邦册封为奉祀君的那位。在自己家里藏书这种事,会瞒着自己的亲弟弟?要知道当时的孔家,可不是后来的那种深宅大院,很难瞒住、也没有必要瞒住自己的亲弟弟吧?尤其是,最后始终不告诉他?
  所有一切最最关键的是,秦朝很快就灭亡了!所以只要有人知道这个藏书的秘密,这个秘密就不容易被时间所湮没!为什么谁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是让人怀疑吗!
  后来,直到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宅,扩建王宫时才发现了里面的藏书——古文尚书。这个事的经历者,是孔鲋的弟弟孔腾的孙子,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著名的孔安国。孔安国后来据此为古文尚书做序,正是他提出了正式提出了“坑儒”一说,在此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秦始皇坑儒生,是他偷换概念,把儒家塑造成被秦始皇迫害的“坑儒”牺牲者!这样的品行,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鲁壁出书”事件的可信性!从而也让人怀疑,当年的所谓的“焚书”,有儒家们说的那么恐怖吗?真的是史籍无存了?

  日期:2014-11-20 13:26:42
  花开两朵,咱们再说回从龙起义的孔藂。孔藂的儿子孔臧,在汉文帝时继承了孔藂蓼侯的爵位,后来他成为博士,还成为九卿之首的太常——这一职位主礼仪、祭祀等活动,尊贵显要。
  “但他自愿求为太常,与从弟安国缀集古义。武帝重违其意,遂拜太常,礼赐如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
  当时,对儒家思想的解释学说不一,孔臧对此极为不满,曾经致函从弟孔安国,称“深忿俗儒淫词冒义,有意欲拨乱反正,由来久矣”。后来他上书皇帝,自言:“臣世以经学为业,家传相承,作为训法。今俗儒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臣祈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永垂来嗣。”
  我们由此可知,当时皇帝非常信重孔臧,愿意让他主导国家对儒家文化的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孔安国应该也参与了其中。
  看到这里,您想到什么了?孔安国的所谓“鲁壁出书”事件,如果是“创造”出来的话,那么一定应该是孔臧、孔安国兄弟的合谋,甚至国家层面皇帝也是与闻其事的。要动机有动机,要水平有水平(自己创制的所谓古书,然后藏到墙里),然后他们这个“故事”也是汉家朝廷所喜闻乐见的!
  到底有没有可能是孔门与汉家朝廷一起,炮制了所谓的“焚书坑儒”、“鲁壁出书”等谎言呢?
  至少我们应该已经知道,秦始皇等其实也重用儒家。即便真有所谓“焚书坑儒”的事件,那么针对的也一定不是儒家!
  日期:2014-11-20 13:27:28

  2.汉家儒宗叔孙通
  孔鲋的弟子叔孙通,是个特别能见机行事的人。当然也有人讽刺他是见风使舵。
  他先是在秦朝做待诏博士,也就是候补博士。二世时陈胜吴广造反的消息传到咸阳,二世胡亥朝议问众博士该怎么办——如果之前早就焚书坑儒了,这里的博士应该早就死光光或者跑光光了吧。有三十多个博士儒生急火火地愤慨表忠心:“这种大逆不道敢造反的,是死罪决不能饶恕,陛下您就赶紧下旨派兵去镇压吧。”二世胡亥听了他们的话,脸色就变了。
  这时候善于察言观色的候补博士叔孙通勇敢地站了出来跟大家唱反调:“你们说的都不对!为嘛呢,第一,如今天下一统四海归心,早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没有这个造反条件。第二,我们有伟大英明的君主,国家法律也完善齐备,不可能有人要造反。所以,这些人不过是些强盗罢了,不足为虑啊。”
  这话可能正中二世胡亥下腰——刚接过父皇江山就有人造反,这不是说我胡亥镇不住局面吗,怎么可能!在胡亥心里,大约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有人造反,说明自己无德,无能。然后,“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也并非就是此事的得利者。他回去以后遭到了同事们的指责,大家都说你这个人怎么能这么不顾事实地阿谀奉承呢。他只好辩解道:“我要是不这样说,我可能就回不来了!”但事实是,他是主动以邀功请赏的媚态去发言的。
  但无论怎样——不管是他看穿了二世胡亥不是个好老板,还是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在这里跟同事们混了,别人很难容他了——他离开了咸阳,出去投奔如日中天的项梁。项梁在定陶失败后,他又投奔楚怀王,再然后他又投奔项羽,最后他投降了汉王刘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