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38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14 22:26:03
  首先,在和珅一行出发之前,乾隆就已经下旨,沿途驿站绝对不能走漏半点风声,甚至是从北向南的“私骑驿马”,都要羁押盘问。如此严密的保密措施,目的就是“打李侍尧一个措手不及。”若是和珅此时宣读完圣旨之后就去游山玩水了,那只能说是和珅脑子进水了。
  其次,李侍尧官场混迹这么多年,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嗅到政治的风向,这个时候皇帝派来一个刑部侍郎、一个户部侍郎来调查自己的“经济问题”,恐怕不用李侍尧的“官商”,我们普通人此时都能想到应该尽快“毁尸灭迹”,曲曲和珅一个“游山玩水”,怎么可能麻痹得了李侍尧。
  所以,抵达云南的和珅一行,应该是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首先控制住李侍尧,再马不停蹄地找到李侍尧“贪渎证据”。

  然而,对和珅一行人来说,初次来到云贵地区,人生地不熟,在总督的地盘上查找总督的经济问题,虽说他们手握“尚方宝剑”——有乾隆在后面撑腰,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
  但初次被皇帝派出去“惩贪”的和珅,必须要竭尽全力不辜负乾隆的期望,为此,他们一行人必定要以无孔不入的工作态度,搜集证据。
  结果,和珅一行还是让乾隆失望了。
  从后来的结果看,在和珅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李侍尧贪腐的案件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他们收到一封乾隆的圣旨,才有了一根“救命稻草”。
  原来,乾隆降职让留在北京的英廉查抄李侍尧的家,没想到的是,英廉抓到两个李侍尧的家人,这两个人是从云南远道而来,奉了李侍尧的命令,专程给北京的宅院送钱。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从云南出发的时候一切都还好好的,到了北京,李家已经“摊了皇官司”。

  从这两个人的口中,英廉审讯出了一条重要信息:委托这两个人给北京送钱的,并不是李侍尧本人,而是李侍尧的一个管家张永受。
  此人,才是解开这起“声势浩大”贪污案的一把小钥匙。
  审讯出此人之后,英廉马上把这条消息告知了还在南巡途中的乾隆,而乾隆也很快把这条消息“转发”给了和珅一行。
  此时,正在为李侍尧案件忙得焦头烂额的和珅,仍在焦头烂额。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案情却仍没重大进展,初次被乾隆派出来“惩贪”,和珅可是卯足了劲想要出出风头。可惜的是,任谁的第一次,都怎么会心想事成。
  到头来,和珅一行还是从乾隆手里得到了这一重要线索,立时,这件大案子就有了一丝头绪,顺着这丝头绪,便一顺百顺,一通百通。
  和珅马上提审这个张永受,这个人只不过是李侍尧家的一个大主管,要是在平时,他可能在“李宅”(李侍尧不是王爷,不能叫李府)里横着走,甚至在李侍尧面前都能说得上话。但打死他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堂堂大清国户部侍郎和刑部侍郎亲自审讯他,而且背后还有皇帝的一双眼睛盯着。他能坐上“李宅”总管,自然知道这里面的利害。
  李侍尧都性命难保了,自己硬撑着岂不是死路一条。他可能会这样安慰自己。
  总之,他招了!

  以他这个线索,和珅终于审讯出了李侍尧贪污的数据,兹如下:(不敢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总数)
  经查,李侍尧收受迤南道庄肇奎银两千两,鲁甸通判素尔方阿银三千两,云南按察使汪圻银五千两,临沧知府德起银两千两,东川知府张珑银四千两,共银一万六千两。又以修理在京房屋为由,收受素尔方阿银五千两,德起银五千两。又强卖珠子两颗给同知方洛、昆明县知县杨奋,共要银五千两,珠子则由二人送回给李侍尧。此外,他在查办一起案件时,查获黄金六百两、白银一千两,然后将存单改为黄金六十两,白银七千五百两,按照当时金银比价,从中贪污白银约三千三百两。

  最终,总计,李侍尧受贿索贿三万五千两。
  人赃俱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判刑了。
  日期:2014-09-15 22:52:04
  判刑的依据,首先就是大清朝的“宪法”《大清律例》。可是,这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里,并没有“贪污罪”一项,有的只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罪。
  “宪法”中,这项罪名只要超过四十两,就足够问斩了。当然,这也不绝对,雍正时期,估计是感觉四十两的“红线”太低了,大小官员们过线的太多了,于是,雍正一句话,这条红线就被提高到一千两。
  即便是一千两,李侍尧也够死上三十五次了。
  但是,中国,向来都是人治高过法治。李侍尧应该判什么罪,得看乾隆的意思。和珅一行人应该给李侍尧定个什么罪,也得揣摩乾隆的心思。
  而揣摩乾隆心思这一点,也确实无人出和珅之右了。
  经过全面谨慎瞻前顾后的思考揣摩后,和珅给出的处理意见是:斩监侯(死缓)、籍没家产。接下来发生的事,充分证明了和珅的“善测上意”。
  原来,由于李侍尧身为云贵总督,封疆大吏,所以和珅等人的“处理意见”不会交给刑部议论,而是要交给一个更高级的组织:大学士九卿会议。这是专门处理“事体重大或理有疑难”的问题和案件的,属于最高级审级,他们不会死扣法律条文,更主要在于体察皇上的旨意和心思。

  但就是这样一个组织,给出来的处理结果是:此案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应改判为斩立决。
  恐怕当时的乾隆看到大学士九卿会议的这个“处理结果”时,也是眉头一皱。但他也不好说什么,在他之前的“反腐”中,一向是从严不从宽。仅仅二十几年前,当时的云贵总督恒文就因为勒索下属被赐自尽,如今的李侍尧,同样是勒索下属,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两人有个本质的不同。恒文在被抓后,面对弹劾,竟然用“进贡”的名义自辩,虽然恒文讲得确实是事实,可这样做,岂不是把罪责推给了乾隆皇帝了吗?愚蠢的恒文,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给后辈李侍尧留下了宝贵的教训。结果,在李侍尧的“认罪书”中,只字未提“进贡”二字,虽然他勒索下属的确跟进贡关系甚大。
  你不提“进贡”?乾隆难道就不知道了吗?
  精明的乾隆,当然知道。更何况李侍尧也是一位能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乾隆并不想杀掉李侍尧。

  当然,目前的形式,乾隆有此想法,但如何让大臣们知道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