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天 - 和大流感的百年之约》
第11节

作者: 京虎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76年德国东普鲁士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医生,发表文章表示发现了炭疽菌,并发明了从血液中提取细菌的方法,这位叫罗伯特•科赫的人和琴纳的情况相似,也是非专业研究人员搞出了重大发明,1880年科赫调到柏林皇军卫生局,在那里大力呼吁广泛推广巴氏灭菌法,加热消毒外科手术器械,并继续健全微生物学方法,1882年发现结核菌。1883年德法联合在埃及的亚历山大研究霍乱,又是科赫首先发现霍乱菌,尽管后来发现1854年意大利科学家帕西尼已经发现霍乱菌,但是无人重视,科赫确实是独立发现霍乱菌的。短短几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科赫成为能和巴斯德并肩齐驱的微生物学大师。

  1894年,香港大鼠疫,出身巴斯德研究所的耶尔森和科赫的弟子北里柴三郎代表两位科学巨人在香港展开了一场发现鼠疫病源的竞争,以耶尔森的胜利告终,为法国人板回一城,至此烈性细菌性传染病的病源均被发现。
  二十世纪,在人们眼中,剩下的只是等待治疗方法的出现,传染病一个又一个被征服,直到再无一病可传播。
  西班牙大流感彻底粉碎了这个美好的梦想。

日期:2009-06-11 09:31:26

  6. 劫后余生
  流感已经成为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在没有全球大流行的年代,流感也每年在各个地区流行,流感引起的肺炎是老年人的一大死因。在过去甚至现在,也是婴幼儿的一大死因。流感的死亡率虽然不高,可是由于感染者甚众,高峰时会达到总人口的25%,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其总数也很惊人。
  各国政府和WHO对流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因为1918年大流感的恐怖后遗症,担心再一次出现同样的灾难。
  对于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率,一直争议不休,重点在于2000万到4000万的死亡数字是否被低估上,因为当时统计资料非常不全,加上正值一战,也没什么人用心统计病死的人数。有人认为,仅仅印度就有2000万人死亡,因此数字的上限应该提高到一亿。不管是什么结论,1918年大流感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西班牙流感与其他几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相比,有两个特点,即在和历次流感大流行相似的第一波春季流行后,夏季又出现了比其他流感大流行死亡率高五到二十倍的第二波流行外,其次是死亡者主要为年轻人。
  对于之所以发生第二波流行,现在看来是在第一波流行中,病毒在人类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致命性变化。对于为什么以年轻人死亡为主则很难解释。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流感和肺炎的交互作用带来的,而肺炎主要感染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男性。但是在这次流感中,欧洲和日本的女性死亡率同男性一样高,而印度女性的死亡率甚至比男性还高,表明肺炎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因素。

  有人推测,在1918年的流感中,之所以老年人的死亡率很低,是因为这些人在1890年流感大流行中获得了免疫能力,但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而且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儿童死亡率低。
  另外一种解释是有免疫力的人一旦感染西班牙流感后,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大量的血细胞冲入肺部。也就是说是免疫系统而不是病毒本身使人死亡。年轻人正是免疫力最旺盛的一群,因此死亡率最高。
  西班牙流感的出现,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决胜阶段,美国的参战和苏德的停战,使得西欧成为杀戮场。可以说如果没有西班牙流感的出现,一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还要对人类的文明造成更多的破坏。也正是西班牙流感,使一战不得不停止,因为双方绝大部分有生力量都被西班牙流感消磨得一干二净。
  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来说,这一段经历是劫后余生,是生命中最痛苦的回忆,他们希望这段经历根本没有发生,也努力把它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科学家们则不能,责任感也不容许他们忘记。从1918年开始,科学界便背负了一个使命:找到西班牙流感的真凶。
  从现代微生物学的角度,只要找到西班牙流感的病源,才有可能研究出预防或治疗的办法,才是确保不再出现1918年大灾难的最佳手段。
  正因为科学界认定1918年大流感会卷土重来,因此就必须在它再次出现之前解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是人类和大流感的一场竞赛。

  这是一场传奇般的竞赛,始于大流感正在猖獗不可一世之时。

日期:2009-06-12 09:20:31

  四、寻找答案
  1. 为科学而献身
  在1918年大流感的狂风暴雨中,各国的科学家和医生们怀着巨大的兴趣和渴望,希望能够找到大流感的病源。
  微生物学发展起来之后,每一次传染病大流行,都是发现致病源的绝佳机会,细菌培养技术的成熟,使得细菌性传染病的病源相继被发现,比如亚历山大霍乱流行中发现霍乱菌,香港大鼠疫中发现鼠疫菌,因此在1918年大流感出现以后,有很多人开始致力于寻找大流感的病源。
  当年的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还保持着为科学献身精神,1918年大流感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流感,因此研究大流感是有生命危险的。当时对流感的病源是细菌还是病毒还不清楚,首先要证明是通过打喷嚏传染的,这样作必须有志愿者,德国的一位科学家把自己当成志愿者。

  他让流感病人打喷嚏,然后过滤一下,喷到自己和助手的喉咙里,结果出现了一些流感症状,但没有真正得流感。更重要的是,他不能证明自己的流感症状是因为这个实验得到的,还是在生活中染上的,因为当时到处都是流感,不接触流感是不可能的。
  和德国人一样有献身精神的是日本人,三位日本科学家于1918年底到1919年3月份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期证明是病毒还是细菌导致流感。志愿者是包括他们三个人在内的一组医生和护士。
  日本科学家的试验是这样设计的,取来流感病人的血液和粘膜,将细菌过滤掉,如果还能传染流感的话,就证明是病毒造成的,因为病毒体积更小,不能被过滤掉。
  从琴纳发明天花病毒到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病毒,都是采取黑匣子式的办法,没有着眼于病原究竟是什么这种刨根问底的办法,而是走直接制备疫苗的捷径。
  病毒的发现并不是因为人群疾病,而是因为烟草花叶病。1892年从事烟草病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过滤了感染花叶病的叶汁,发现仍具有传染的性质,从而证实存在着一种比更小的病原,不过他认为是一种细小的细菌。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发现这种病原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证明这种病原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来命名这种小病原体,成为第一个真正证明病毒存在的人。

  从此病毒学得到独立的发展,同年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和弗施证实了口蹄疫病毒。1911年劳斯发现了引起鸡的恶性肿瘤的劳斯肉瘤病毒。1915-1917年,托特和德爱莱尔分别发现了噬菌体。1918年大流感出现时,病毒学已经成形。日本人的实验正是用这种传统的鉴别病毒和细菌的办法。
  志愿者被分成几个组。六名志愿者鼻子里滴进流感病人的血清作为对照组,另外六名志愿者鼻子里滴进过滤除去细菌的流感病人的血清。另外还有两组志愿者,各八名,采取皮下注射的办法。与此同时,他们还从流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一些细菌,放到十四名志愿者的鼻子和嗓子里,看看是不是它们引起的流感。
  实验结果证明了是病毒引起的流感,也证明了得过流感的人不再得流感。这项很严格的实验是历史上第一次证明流感病毒的试验,但是有一个大漏洞,因为参加试验的都是医生和护士。在大流感的年代,每一个医生和护士都不得不接待数不清的流感病人,科学家不能确定这些志愿参加试验的医护人员是不是被那些病人所传染的。
  这项试验的结果非常完美,接受了细菌样品的那组没有一个人得流感,但接受了过滤后的样品的所有人,无论是鼻腔还是皮下注射,无一例外地得了流感,和预想的病毒源的设计100%的吻合。就是因为太吻合了,让严谨的日本人不敢置信,总是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日本的试验没有得到认可,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还有对日本科学水平的轻视。这种发现流感病原的事即便不是有欧洲人来解决,起码也得由美国人来解决。
  早在日本人开始之前,美国人已经动手了,他们同样有献身精神,只不过这种献身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自由。


日期:2009-06-13 09:44:04

  2. 在科学与道德之间
  1918年11月,第二波大流感正在波士顿肆意横行,美国海军医疗单位希望能从了解流感入手,以拯救成千上万条生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