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53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4-26 14:29:09
  第五章  毒气
  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英国人想出的办法是坦克,而同样被堑壕战折磨的德国人想出的办法却是毒气。虽然德军早在东线与俄军的作战中就曾使用过毒气,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也没有引起俄军的重视。但在1915年4月22日爆发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毒气第一次大规模的被应用于实战,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德军打开了6000个充满了氯气的罐子,剧毒的氯气顺风飘向法军防线。惊恐的法军士兵看到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向他们飘来却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当氯气飘到他们面前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头晕目眩,无法呼吸。氯气在被吸入体内后会与体液反应生成丨盐丨酸和次氯酸,严重腐蚀气管,并引发肺水肿使肺失去气体交换的功能,中毒的法军士兵活活窒息而死。

  德军释放氯气当即就杀死了5000多名法军士兵,2400多人被俘,另外还有10000多人中毒。顷刻间就在法军防线上清理出了一个宽约6.5公里的大口子。德军在不损失一个人的情况下就向前推进了3公里,这在以往是要付出数万人的代价的。当毒气散去德军进入法军阵地后眼前恐怖的一幕让久经战阵的老兵也惊恐不已,5000多法军士兵正躺在地上垂死挣扎,他们拼命的呼吸,表情因窒息而极度扭曲,很快他们就全都死了。

  毒气给英法士兵带来极大的恐慌,士兵们纷纷自制防毒面具,他们把尿撒在毛巾上,然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氯气与尿素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氯脲而失去毒性。
  但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化学工业,尤其是还有一位狂热爱国的化学奇才,荣获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哈伯。此人是德国研发毒气的领军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很快就放弃了氯气,改用了毒性更强的光气和芥子气。光气的杀人机理类似于氯气,人吸入后会引发肺水肿从而导致窒息而亡,但光气的毒效却是氯气的10倍。而被称为“毒气之王”的芥子气更为可怕,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气,中毒者全身皮肤溃烂,因气管粘膜剥落堵塞气管而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一战中死于毒气的士兵中有80%以上都是拜芥子气所赐,数十万士兵以自己的生命验证了芥子气的威力,直到现在芥子气仍是许多国家化学武器库中的法宝。化学武器因造价低廉却有惊人的杀伤效果而被称为“穷人的原子丨弹丨”。

  德国不但努力研发新的毒气而且还改进了施放方法。用钢瓶直接施放受风向的影响太大,而且杀伤范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多快好省的杀人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杀人效率德国人研发出了毒气炮弹,用大炮直接把毒气射入敌军阵地。
  面对德国疯狂的毒气战英法自然不甘示弱,他们也纷纷研发毒气用在德国士兵身上。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军下士就深受毒气之害,在吸入英法施放的芥子气后这位未来的元首眼睛失明了几星期。可惜的是他竟然没有死!
  日期:2016-04-27 14:13:20
  第六章 飞机
  真正的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的。飞机能够起飞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伯努利原理,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飞机的机翼设计成凸面形状,当空气流过时由于上层弯曲,流程较长所以速度较快,压强较低。而底层为平面,空气流速较慢,压强较大,所以形成压强差,成为飞机能够升空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当火车进站时我们一定要站在安全线外的原因,火车高速运动带动空气高速流动导致压强减小,如果站的离火车过近就会被卷入车轮下,这可是有真实案例的。另外帆船可以逆风航行,以及乒乓球足球会出现弧线运动也都是因为伯努利原理。

  飞机起飞原理
  飞机第一次参战是在1911—1912年间爆发的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派了9架飞机进行了侦察和轰炸。但当时的军方领导人都没有认识到飞机的重要性,英国一名将军在一战前这样评价飞机,“航空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昂贵时尚”(1)。一战时期的法军元帅福煦曾说:“飞机是一项好运动,但对战争没用”(2)。
  但战争爆发后双方很快就认识到了飞机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侦察。正是因为法军飞行员发现了德军第一集团军暴露的侧翼才使法军赢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当时的摄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飞行员只需在敌军上空飞行拍摄敌军所有的兵力部署就一目了然了。飞行员还成为指示火炮轰炸的观测员,出于安全的考虑火炮阵地都布置在远离战场的后方,炮手无法观测到目标,也无法确认轰炸的效果。但飞行员却可以报告目标的方位,指引火炮对目标进行轰炸,并对轰炸的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正是因为飞行员的侦察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敌人是坚决不能允许的。而消灭飞机最好的办法就是飞机,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空战,诞生了专为空战而生产的飞机。
  最初的空战不过是飞行员之间用手枪或步枪互射,但这显然不能满足大家急切想干掉对方的热情,于是就有人在飞机上安装了轻机枪。但机枪必须置于飞行员的正前方,只有这样飞行员才能操控飞机进行瞄准和射击。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子丨弹丨会把螺旋桨打坏。法国飞行员罗朗·加罗斯给他的飞机螺旋桨上加装了一层楔形的钢片,这就使射向螺旋桨的子丨弹丨跳开。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一种半自杀式的疯狂举动,因为被钢片弹开的子丨弹丨很可能飞向飞行员自己。罗朗·加罗斯使用这种半自杀的利器击落了6架德国飞机。直到他的飞机因机械故障迫降他的大杀器才被德国人发现。

  德国人惊讶于加罗斯的疯狂,他们可不想送自己的飞行员去死,于是一个被称为“射击协调器”的装置被发明出来。射击协调器包含一个凸轮系统,只有当机枪和螺旋桨叶片不在一条直线时才进行射击。安装了射击协调器的机枪被称为同步机枪。发明了射击协调器的福克是一位伟大飞机设计师,他把同步机枪安装在了他设计的福克式飞机上,英法飞机不断的被击落,以至于那段时间被称为“福克的鞭笞”。德国空军取得了彻底的制空权,王牌飞行员不断涌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号称“红男爵”的里希特霍芬,他一个人就击落了英法80架飞机,这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高纪录。

  当时飞机的时速大概是100公里左右,而机载机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000米左右。即使是以100公里这个在今天看来非常低的速度来计算,当两机正面相遇时也只有18秒的攻击时间。但如果在正面相遇时发起攻击势必也会使自己处于被敌人攻击的状态下,所以如果想在空战中取得主动就要在敌机的上方由上而下的攻击敌机,或是在敌机的尾部发起攻击,这样不但可以顺利的攻击敌机而且避免了自己被敌机攻击的可能。这就诞生了最初的空战战术,那就是夺取高度和速度优势。如果能在高度上占有优势就可以借助云层的掩护以小角度俯冲的方式突然攻击敌机。占据高度优势的飞行员还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的飞机置于敌机与太阳之间,这样就使敌机飞行员无法观察自己的举动,从而达到攻击突然性的目的。

  速度优势也非常关键。掌握了速度优势不但可以迅速摆脱敌机的追逐,而且可以通过转弯盘旋翻滚等动作紧紧的咬住敌机的尾部,从而占据空战的主动。
  在导弹出现之前空战的战术大多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类,所有的战术动作都是为了取得俯冲攻击和尾部攻击的主动优势。而歼击机的设计原则也是紧紧围绕夺取高度优势和速度优势这两点展开的。
  一战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轰炸机,但载弹量很小,对战局没有什么影响。轰炸机真正开始显示战略价值还要等到二战。虽然英美空军对德国的轰炸更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实由李梅将军所指挥的美国空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效果更为显著,即使不投原子丨弹丨日本也将在美军残酷的海军封锁和空军轰炸下崩溃。
  堑壕里的步兵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坦克手活在炼狱中,而一战时期飞行员的作战条件也非常艰苦。一战后期为了占据高度优势,飞行员往往要飞到3500米的高度,而高度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要下降6摄氏度,加之开放式的座舱导致的时速100公里的寒风,飞行员不得不穿上厚厚的皮夹克以抵御刺骨的寒冷。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飞行员还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操控飞机进行战斗,反复承受失重和超重的折磨,这对飞行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消耗。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很不成熟,机械故障频发,很多优秀的飞行员不是死于敌人的枪口而是因为机械故障而被活活摔死。一战时期的飞行员死亡率极高,远远超过在堑壕里的步兵,把那时的飞机称为“飞行棺材”大概是不冤枉的。

  飞行员们虽然飞得很高,但他们离天堂很远。
  (1) [美]梅尔:《一战秘史》,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268页
  (2)[美]梅尔:《一战秘史》,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268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