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56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03 18:33:17
  第十三篇  封锁
  第一章  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那么英国海军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小。这个很短的时间是以德国物资储备出现大幅下滑,不敷战争所需不足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为标准,大概为两年左右。
  英国海军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最显著的体现在打败了称霸欧洲大陆的拿破仑,虽然这种影响是以一种沉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它却是最为致命的。由于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歼灭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使得英国海军获得了绝对的制海权。英国海军逼近法国海岸线,阻止任何法国或中立国的商船驶入或驶出法国港口,彻底断绝了法国从海外获得物资的通道。与此同时英国却源源不断的向欧洲大陆的反法各国提供物资补给。“只要英国依旧傲然独立,只要它能向其他国家提供资助、供应军火,甚至可能派兵干涉,巴黎政府就没有把握让其他的大陆国家永远接受法国的统治”(1)。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耗尽了法国的物力,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一支能够与反法联盟对抗的大军,只得宣布退位。事实上即使是在滑铁卢战败后拿破仑仍然在法国国内取得了一系列对反法联军的胜利,但这些胜利远远不足以改变局势。法国打败了五次反法联盟,但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仍能够在英国的资助下一次次的卷土重来,拿破仑只失败了两次就彻底完蛋。虽然“法国和英国就像一头大象和一头鲸鱼,它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庞然大物”(2),但事实证明鲸鱼最终总是能够打败大象,这就是海军的威力。

  随着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的失败,战争无可挽回的走向了以堑壕战为标志的持久战,这就意味着消耗战的开始,英国海军所起的作用逐渐显现。大战之初德国的商船就从海洋上消失了,它们或者被英国海军俘获或者被击沉,剩下的全部都龟缩在港口里不敢出海,所以对于德国的封锁其实主要是针对中立国商船的,英国海军要做的是阻止中立国商船把货物运往德国。但是随着水雷、鱼雷、潜艇等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果再按照封锁拿破仑法国的模式逼近德国海岸线进行封锁这些新式武器就会给英国海军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保障海军的安全英国决定进行远洋封锁。但是进行远洋封锁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难题,英国海军无法判断中立国商船所载的货物是不是运往德国的,因为德国周边的中立国诸如荷兰、挪威、瑞典等国也要走相同的航线。对于英国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使这些货物确实是运往中立国的,但谁又能保证这些货物不会被转口卖给德国呢?荷兰、丹麦与德国接壤,他们完全可以把从海外进口的物资通过陆路运输转手卖给德国获取高额利润。英国海军也不敢冒险进入波罗的海,挪威、瑞典就可以通过波罗的海将物资转口出售给德国。事实上小毛奇之所以会大幅修改施里芬计划,没有进攻荷兰,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想留下荷兰作为德国获得海外物资的渠道。

  为了协调交战国与中立国在封锁时的利益冲突,1909年各大国在伦敦签署《伦敦宣言》,将货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违禁品,包括枪支弹药等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及其零配件;第二类是有条件违禁品,指战时和平时都会用到的物品,包括粮食燃油等;第三类是自由品,即使是在战时也不得宣布为违禁品,包括原棉、羊毛、亚麻、大麻和其他纺织业所用原料及纱线,橡胶,天然和人造肥料,包括农业用的硝酸盐和磷酸盐,矿石等等。

  大战伊始英国即宣布整个北海为战区,所有中立国的船只必须接受英军的登船检查,凡属绝对违禁品的一律卸载扣押,由英国作价强行收购。英国出的价钱很低,中立国的利益受到了很大侵犯,但也没有办法。1915年3月2日,英国宣布凡符合以下三项条件的货物将被没收:1、运往敌对国港口的物资;2、为敌对国所有的物资;3、出产自敌对国的物资。
  随着战事的进行英国逐渐将大部分有条件违禁品也列入禁运清单,其中就包括粮食和石油。德国对此极为恼怒,谴责英国此举是对妇女和儿童的野蛮战争,但英国的回答是变本加厉,将部分自由品也列入了禁运清单。
  英国严厉的封锁政策极大的侵犯了中立国的利益,美国对欧洲的出口骤降。面对美国的抗议英国不为所动,禁运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措施越来越严厉,对德国的绞索一步一步在收紧。为防止德国周边的中立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把从海外进口的物资转口出售给德国,英国蛮横的宣布德国周边中立国的进口量不得超过战前,而且还向这些中立国施加了强大的外交压力。这使德国再也无法从中立国得到维持战争和民生的物资,德国经济开始走向崩溃。

  在大战后期担任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的鲁登道夫将军在其《总体战》一书中曾引用来了一篇报道描述在英国海军封锁下德国工业的困境:
  “德国工业所需要的金属基本从国外进口,假设没有国外货源,德国高水平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势必受到极大局限。这些矿石的需求量虽小,但作用却大,对于钢、铁的质量以及用这些钢铁制造的产品的可用性,具有决定意义,国内只有铅和锌的产量尚够制造国内产品的需要,其他金属则大部或全部依靠进口。几乎所有工业都需要的软金属铜,国内只能满足平时需求量的五分之一。一些炼钢所需金属,如钨、铝和锑,还有镍、铝、锡,其中几种除国内有少量开采外,全部由国外输入。德国钢铁工业炼钢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原料锰矿石,则全部依赖进口。如果从俄国、西班牙、巴西和印度的进口中断,势必会出现严重短缺”(3)。

  1916年5月,为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德国舰队主力第一次出海与英国海军开战,这就是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此战是大舰巨炮主义时代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场海战,双方舰队的主力尽数出击,无畏级战列舰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对抗。但由于德国舰队的实力远远弱于英国,虽然在海战中给英军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但却担心英国海军截断其退路遂在夜间逃回了港口,从此再也不敢出海《纽约时报》对日德兰大海战的总结最为精辟:德国人虽然痛殴了狱卒,但自己却仍身陷囹圄。德国海军试图打破封锁的希望宣告失败,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依旧。

  幸而英国海军还没有能力获得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所以德国还可以从瑞典获得铁矿石,这才保证了对于维持战争最为重要的钢铁的供应。来自瑞典的铁矿石也在二战中大量供应希特勒德国;但英国海军却切断了德国从海外获得铜的渠道,而铜又是制造大炮和炮弹的必需金属,山穷水尽的德国不得不挨家挨户的搜罗所有的铜器以供军需生产,以至于连教堂的铜钟和门把手都被回炉。后来德国通过秘密走私渠道从丹麦搞到了铜,德国的大炮因此才能够继续发射;由于羊毛、棉花等纺织原料也被英国海军禁运,德国政府不得不对衣服实行配给制供应,因为缺乏优质的纺织原料配给供应的衣服质量极差,只能勉强遮体而已;皮革也被禁运,为了保证士兵有靴子穿,骑兵有马鞍,德国对皮革的供应也实行配给;虽然《伦敦宣言》明确规定用作肥料的硝酸盐为自由品,但英国以硝酸盐是丨炸丨药的重要原料为借口,彻底切断了德国从智利获得硝酸盐的进口渠道。乐观的英国人认为没有了硝酸盐德国就无法制造丨炸丨药,德国将不得不在1915或1916年投降。但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哈伯于1913年发明了从空气中提取氮,并利用氮气合成氨的工艺。虽然哈伯的初衷是利用合成氨制造氮肥但由于氨可以替代硝酸盐制造丨炸丨药,所以所有的合成氨工厂在一战时都被德国用来生产丨炸丨药了。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仍能保证丨炸丨药的供应。我们这个地球之所以能够养活70亿人而没有落入马尔萨斯陷阱,真的是要感谢这个叫做哈伯的家伙。是他开创了化肥工业的基础,而他也因发明合成氨工艺而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发明被尊称为“从空气中制造面包”。不过另一方面哈伯也是一战时德国毒气战的首倡者,并且领导了毒气的生产。

  随着卡车、坦克以及飞机越来越多的投入战场,石油禁运对于德国越来越不堪忍受了。幸而罗马尼亚向同盟国宣战使石油问题得以解决。欧洲大陆除了俄罗斯外没有大的油田,除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在二战中也大量的供应了希特勒德国,成为驱动德国坦克的动力源;橡胶禁运严重的打击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没有橡胶就没有轮胎,没有轮胎卡车就动弹不得。德国人实在找不到橡胶的替代品,只好用钢制的弹簧替代橡胶制成轮胎,结果是道路很快就被损毁。

  但这些还都不是最重要的,或好或差,德国人对于短缺的物资基本都找到了替代品,或者干脆忍受没有的痛苦。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替代的,其没有的痛苦也是无法承受的,因为那将带来死亡,这就是粮食。
  (1)[美]保罗�6�1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蒋葆英 等译,1989,第156页
  (2)[美]保罗�6�1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蒋葆英 等译,1989,第156页
  (3)[德] 鲁登道夫:《总体战》,解放军出版社,戴耀先译,1988年,第50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