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挨打太轻》
第3节

作者: 火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外国数字,从1828年到1836年,中国外流白银达到3800万美元之多,似乎验证了鸦片就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罪魁祸首。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说,由于鸦片的进来,导致两国发生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即逆差。但是从鸦片战争后的贸易数字来看,似乎鸦片的作用又没那么大。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并不包含鸦片,实际上,英国官方对待鸦片贸易在中国的态度同大清一样是严禁,但事实上却是默许。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在中国更为猖獗,理论上大英帝国同中国的贸易应该是顺差,但事实上不然,1854年,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约为800万英镑,到了1857年,逆差数字则上升至约900万英镑。
  之前鸦片贸易则叫做偷偷贩运和走私,之后则公然放开,畅通无阻,数量明显是放大许多,为何反而出现中国对英国外贸顺差呢?
  鸦片战争前,大清的对外贸易情况是,洋人从中国进口茶叶、丝绸等,洋人对中国出口鸦片和其它货物,而鸦片所占比例最高。战后,由于五口通商,关税的降低,英国进口中国产品成本自然下降,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有广大市场,因而,英商自中国进口商品数量猛增,但是除了鸦片,英国其它商品在中国市场依然裹足不前,故此,大英帝国对中国的贸易仍旧是逆差。
  黄爵滋、林则徐等只看到了货物贸易,不了解英人之前用白银支付中国的茶叶、丝绸款项,为何现在不愿意用了?中国的白银价格上涨,国外的白银价格如何,又是从什么地方流向什么地方?
  日期:2017-03-21 12:09:36
  第三章 货币的跨境流动是一门学问 下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是防日本倭寇,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起初是因为郑成功的原因,郑母亲是日本人,郑在抵抗大清的运动中,曾经向日本德川家族请求过援助。《夷氛闻记》记载:国朝康熙初,因郑成功寇闽,上下及浙、粤,为沿海郡县患,于是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设兵树桩,置墩守界。后来施琅平定台湾,政府才放松海禁,在全国设立四处海关,官吏对外贸易等事务。四处海关分别位于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和广州黄埔。

  说起洋人涉足中国边境经商,要从葡萄牙人开始。在明朝时期,葡萄牙人就来到中国做生意。明政府特批了一块地方给他们居住,就是广东香山濠镜澳,即今天的澳门。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从中国进口各种土特产品,然后运到欧洲各国贩卖,获利丰厚,其他国家商人自是羡慕不已。鉴于郑成功事件,康熙皇帝锁住国门,实行海禁政策,并且在海防线上修筑工事,派兵驻防,外国洋船一律不得出入。唯独澳门,远离海岸,葡萄牙人居住了数代,人丁繁衍。要是赶走他们,朝廷觉得不太仁义,留下他们,他们又不会种庄稼,没有其他一技之长,只会做生意养家糊口。于是,朝廷特别优待这些葡萄牙人,就在香山横石矶特别设置了一个关口,每月开关两次,允许葡萄牙人过关购买粮食等生活基本用品和采购茶叶、大黄等物资,方便他们过生活和做生意。其他国家的外商则不享受这一待遇。

  澳门地处偏远海中,对大清影响甚微。但是宁波、天津等沿海地方,很容易就影响到内地,这些地方从前就受到倭寇和海盗的偏爱。乾隆皇帝下江南,见到江浙海面上外国商船络绎不绝,因此戒心陡起,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颁发诏旨,关闭其它海关,只留广州一地通商,即“一口通商”政策。这项政策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只能通过公行即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及相关事项。
  乾隆皇帝用这项政策的初衷是隔绝洋人与内地联系,收紧闭关锁国程度。但实际上这个政策副作用很大。
  首先是,其它地方执行不到位,被禁的口岸实际上贸易活动就没停过,只不过从明面转到地下即走私,因为那条利益链上的猎食者不肯放弃机会。其次是,十三行就成了国内唯一具有合法进出口权的代理机构,他们基本上垄断了大清国的对外贸易。垄断必然产生垄断利润,何况他们是半国有企业。实际上由于利益均沾,广东政府、海关、十三行早都结为一体,共同把持和操纵了大清的对外贸易,按现在的话,即为官商勾结。

  康熙二十五年,时任广东巡抚李士祯颁布公告,宣布“凡是身价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做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由此而产生十三家商行专门负责外贸。之后商行数量不断变化,但十三行的叫法则一直流传到今天。他们的身份其实就是半官商,即半垄断性国企,自然利润颇高,大部分都财源滚滚,富甲天下。
  十三行中最富盛名的则是怡和行,老板伍秉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后来家族迁居广东,到他的父亲伍国莹才开始涉足外贸事业。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启家中做过账房,在乾隆后期才开设怡和行,后来传到儿子伍敦元手中。
  伍秉鉴这人有本事,他后来做到十三行行商的老大,就决非单单是沾了政策的光,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商头脑。
  根据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做的“纵横一千年”专辑,统计了历史上部分富豪家,其中中国人榜上有六名,商人身份则只有一名,即伍敦元。其鼎盛时期,据估计,保守财产达到2800万两白银,比大清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还要多。开设于道光十五年的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最早就有两个中国人的蜡像,其一是林则徐,其二就是伍敦元。
  伍敦元除了做外贸和慈善外,也涉足别的生意,对内比如店铺、、钱庄、房地产等,对外如借贷给洋商,其中就有英属东印度公司,还有投资美国铁路建设、证券业务等。
  历史学者总说“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笔者是不认可的,起码人家伍老板面向世界做生意的时候,林则徐还在地方干部级别职位上努力,触角根本都没能向外伸。
  伍老板美国涉足美国铁路,这绝对不是小投资,而这些投资和对外商借贷的银子一样是流出中国,但在海关报表上是体现不到的。况且十三行其他老板们岂能不跟风老大呢!故此说这部分以投资和借贷流出的白银,黄爵滋、林则徐是看不到的。
  而另一方面,国外白银价格上涨,使得洋商不愿用白银支付货款的原因,黄林们更不知道。而追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则要追溯到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
  欧洲人兴起的寻找新航路探险中,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的三百年里,以西班牙为主的国家,纷纷在美洲开拓殖民地,尤其西班牙基本上把拉美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一广大地区做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拉美地区是世界重要白银产地,仅仅16-17世纪,西属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85%,其中墨西哥就号称为“白银王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