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挨打太轻》
第8节

作者: 火柔
收藏本书TXT下载

  鸦片问题其实就是个经济问题,要解决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解决。何太青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不象林则徐把烟片问题上升到政治角度解决,自然带来无穷后患。
  许乃济把这个建议交由名士吴兰修,再由吴转到时任两广总督卢坤手里。等卢坤上奏到皇帝那里,道光皇帝觉得这不算什么好办法,先搁置再说。卢坤死后,邓廷桢继任两广总督。许乃济继续游说,邓总督考虑到不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放松禁烟政策,任其自由出入,怕被后人责骂,故此邓对许的建议不予采纳。
  大清国内对于铲除鸦片,分为两派,按道理来说,应该采取缓和的如何太青提出的办法解决较好,毕竟鸦片是个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万一采用猛药,后果就是副作用太大。当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
  其实,道光皇帝也想弄明白到底是采取严禁好,还是弛禁好,也曾犹豫好久。就在林则徐禁烟前,朝廷对鸦片之事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两年。估计道光皇帝看关于鸦片的折子也看得烦了。
  其实,大臣们的折子多半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总喜欢夸大。比如黄爵滋的折子,说的白银外流的数字明显是夸张,因为不夸张不足以吸引皇帝的眼球。
  其时,大清的财政还没显出若态,就在道光二十年,帝国的年税收也有四千五百万两白银。政府的主要税种即,关税,厘金,田赋,盐税等。而广东的关税能占到帝国税收的相当比例。
  也就是说,让道光放心不下的不是鸦片,而是广东关税和白银大量外流。既然如此,堵住这个口子也就了事。这就让帝国的皇帝将砝码移转到天平的另一端,即禁烟。
  日期:2017-04-06 16:59:14
  还有其他几件事触发了这个皇帝,添加了他禁烟的决心。
  一是道光十二年时,湖南少数民族瑶族作乱,朝廷调集各地军队镇压,其中广东派出一千名士兵,却被遣回二百人,原因是长期吸食鸦片,没有基本作战能力。后来围剿瑶人时,政府军大败,皇帝派钦差调查,结果报告说,士兵“不惯走山”,原因则是吸食鸦片。二是就在道光十八年九月,朝廷下了禁烟诏旨后,满族皇亲庄亲王奕镈被发现吸食鸦片。看来鸦片不光侵蚀到军队,也已然侵蚀到皇族,那普通八旗子弟大概也都沾染了鸦片。须知八旗武装是满清统治的枪杆子,入关后腐化堕落,已经缺少战斗力,如若他们被鸦片侵蚀到,那枪杆子都变软了,大清天下就势必危险。三是道光十八年,朝廷收到琦善的奏折,说在天津查获鸦片有十三万两之多。鸦片的毒害已经到了中国的心脏地带,是可忍而孰不可忍。

  也就是说,从以上几点即可得出结论,鸦片危害太大,简直就要吞噬掉大清江山了。
  其实,关于禁烟,早在雍正年间就曾出台相关的政策。雍正七年,清政府颁布第一条查禁鸦片的命令,当时的动机在于整治社会风气。之后的乾隆时期、嘉庆时期都加大了禁烟的力度,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道光皇帝也不是现在才想起禁烟,早在道光十年,朝廷就出台了一项规定,即《查禁纹银透漏及鸦片分销章程》。只是这一文件贯彻不下去,同样没效果。
  在利益面前,行政命令是永远解决不了的。但权力习惯了命令、管制,习惯了文件,道光皇帝要时刻维护权威,结果往往是无果而终。

  鸦片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而且越来越糟。
  日期:2017-04-08 17:42:50
  跟自己的前任一样,道光皇帝也知道鸦片问题难解,关键不在于鸦片本身,而是来自这一利益链条上的地方利益集团,一项行政命令,实际上就是一纸空文,根本对付不了他们。事实上道光皇帝也并没想到要重拳出击,打击鸦片利益链条。根据道光皇帝在禁烟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推论出,他其实希望限制英商,希望有办法能禁止他们贩运鸦片。这位皇帝认为,对付洋夷容易,对付自己人难。

  道光皇帝心里门清,自己对禁烟一事其实并无把握,禁来禁去,很多年了,都搞不定,单凭林则徐一番慷慨激昂就能搞定,只怕未必。

  说来道光也是顶不住禁烟派的高调舆论压力。
  但是,在皇帝心里,财政最重要。
  其时,国内并不缺鸦片的种植,并且还贡献了巨大的税收。
  但就是前文说过的,国产鸦片产量虽然上去,但质量不行,比起洋烟,差得远了。故此,在市场竞争方面,洋烟的市场地位不可动摇。
  肉烂到自己锅里不要紧,但白花花的银子流到洋人碗里,这可不好。
  这是问题的核心。
  日期:2017-04-11 15:44:36
  说是禁烟,其实禁的是洋烟,并非是国产烟。

  那么道光为何要任用林则徐做这份工作呢?
  第一,林则徐虽然没办理过洋务,但在地方任上禁烟据说还是有成效的,起码算是个熟手。
  第二,林则徐没有什么帮派,做事不需要太多顾忌,尤其没有在两广地域内做过事。有人曾认为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一个重要原因,即林是当时封疆大吏中唯一的福建人,因为在鸦片的利益链条上,广州十三行是重要的环节,洋人的鸦片主要是通过十三行这个重要枢纽再散发到全国各地的,而十三行的商人绝大多数是福建人。因而最好是由福建出身的官员来处理这个事务,毕竟是老乡,不会把局面搞砸了。

  这种解释难以令人信服,须知禁烟直接打击对象就是洋人鸦片贩子和十三行那帮商行。那些鸦片贩子无非都是蛮夷之人,在朝廷看来倒没什么难对付的。关键的拦路虎就是十三行和广东地方势力,外贼好赶,家贼才是难整治。禁烟就是在跟十三行那帮人过不去,因此无论谁去都是一样,是不是老乡跟禁烟扯不上半点关系。再说老乡跟皇帝比较起来,自然是皇帝那头更重要。
  第三,林则徐是汉官,由他打头阵,如果取得胜利,那自然是皇帝识得用人,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那也是林则徐这个汉官能力不行。朝中持禁烟态度的满人也有,如直隶总督琦善,完全可以当成后备主力。

  第四,皇帝考虑问题跟臣下不同,做为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臣子们的一面之词,也就是说,不能臣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最后的断定权是在皇帝手里。在鸦片问题上,或许臣子们刻意夸大了严重性,因为证据之一就是,大清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如果朝廷派出重量级别人物出场,会让天下人觉得鸦片的事儿大了去了。在社会舆论方面,皇帝还是要采取淡化方针的。
  林则徐级别低,即使完不成任务,也损害不了朝廷多少声誉。故而在道光的考量中,则是让林则徐去当一个趟雷手。
  日期:2017-04-14 12:44:57
  《清史稿•林则徐传》记载: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少警敏,有异才。年二十,举乡试。巡抚张师诚辟佐幕。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典江西、云南乡试,分校会试。迁御史,疏论福建闽安副将张宝以海盗投诚,宜示裁抑,以防骄蹇,被嘉纳。未几,出为杭嘉湖道,修海塘,兴水利。道光元年,闻父病,引疾归。二年,起授淮海道,未之任,署浙江盐运使。迁江苏按察使,治狱严明。四年,大水,署布政使,治赈。寻丁母忧,命赴南河修高家堰堤工,事竣回籍。六年,命署两淮盐政,以未终制辞,服阕,补陕西按察使。迁江宁布政使,父忧归。十年,补湖北布政使,调河南,又调江宁。十一年,擢河东河道总督。疏陈稭料为河工第一弊薮,亲赴各察验;又言碎石实足为埽工之辅,应随宜施用。十二年,调江苏巡抚。吴中洊饥,奏免逋赋,筹抚恤。前在籓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赈竣,乃筹积穀备荒。清釐交代,尽结京控诸狱。考覈属吏,疏言:“察吏莫先於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於心,然后能以验群吏之尽心与否。如大吏之心先未贯彻,何从察其情伪?臣惟持此不敢不尽之心,事事与僚属求实际。”诏嘉之,勉以力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