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故事——在悖论中前行》
第32节

作者: 江湖小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基尔霍夫发现,在光谱的可见光谱的黄色位置上只有一条明显的暗线。如果将镁等金属取代钠,也会在不同位置上出现暗线,此光谱称之为“元素发射光谱”。这些暗线与夫琅和费谱线有什么关联呢?基尔霍夫在本生灯的后面放置了一个白光源,燃烧钠时,会在同样的位置(频率相同)产生暗线,此光谱称之为“元素吸收光谱”。由此基尔霍夫于1859年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任何物体发射什么样的光,就会吸收什么样的光。

  现在可以对夫琅和费谱线进行解释了:太阳光的谱线本是联系的,但是太阳中含有钠、镁等元素,吸收特定频率的光,所以光谱中出现暗暗的条纹。月亮光谱和太阳一样,是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了太阳光;每个恒星上的元素不一样,所以光谱暗线位置不一样。反过来,以此方法可以得知恒星上存在哪些基本元素。此后人类利用光谱现象寻找自然中存在的元素,新元素的发现进入一个高峰期。

  基尔霍夫发现了光谱中的暗线,这些暗线的位置只与元素有关,元素光谱的暗线比较复杂,通常人类研究最简单的元素—氢的元素光谱。瑞士数学家巴尔末( Balmer,1825-1898)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氢原子谱线与波长的经验关系式,称为“巴尔末公式”。
  λ=B n^2/(n^2-4) n=3,4,5,.( λ:波长;B:常数;n:正整数)
  虽然搞清楚了暗线出现的位置,但是却搞不清为什么会出现在那儿。等人类差不多搞清楚了,势必又是一场物理学的大风暴。
  日期:2017-08-20 07:32:28
  可是光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光源运动时,光谱会发生红移或者蓝移,这就是多普勒效应,以此纪念科学家多普勒。多普勒(Doppler ,1803-1853),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石匠的家庭,多普勒的家族是从事石匠生意的,他们家乡建立了很多的房子,多普勒没有在石匠这行当里博得状元头彩,因为他健康状况一般,另外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太好了。
  话说有天,多普勒带着孩子散步,一列火车从远处隆隆开来,他注意到,火车越近时,隆隆声也越刺耳,等到火车离去时,声调突然变低了。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潜心研究了很多年。他认为和声音的频率有关,最后多普勒自掏腰包,请了乐队在行驶的火车上演奏,请乐师听声音的频率,得出频率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火车迎面开来时,人耳感觉声源的频率是“况切、况切”,当火车离去时,人耳感觉声源的频率变成“冫兄匕刀”了。
  1842年,多普勒将此发表,此后多普勒还将此应用到光上面,但是那个时候,人类还不了解光的是怎样的波。多普勒以为光和声波一样,都是纵波。到了1848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1819—1896)在丝毫不知道多普勒研究的情况下,得出了光的多普勒效应,所以光的多普勒效应又称多普勒—斐索效应,简单点说,当光源远离观察者运动时,会看到光谱向着红色部分移动,简称红移;当光源靠近观察者时,光谱会向蓝色部分移动,又称蓝移。反过来,当光发生红移时,可以确定光源正在远离;而蓝移时则光源正在靠近。

  另外斐索是人类第一个用实验精确测量出光的速度的人,请看下回《光速的测量》。
  日期:2017-08-20 07:37:09
  第二十九回:光速的测量
  长时间以来,人类就在猜测光从光源怎么到达目的地的,是Duang,还是Sou~地慢慢悠悠到达。先哲们见仁见智,比如笛卡尔认为是前者,但是无凭无据就很难让人信服口服。
  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声音是有速度的。比如电闪雷鸣的夜晚,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才听到雷声,如果把这个问题归结为耳朵在眼睛后面,那只是个冷笑话。物理学是一个很严谨的学科,我们是从不会开玩笑的。
  开创相对运动先河伽利略可以说是速度的忠实粉丝(话又说回来,谁不是自己思想的忠实粉丝呢?),他不仅相信光有速度,而且还想用实验测算出光的速度,用的方法就是测量声音速度的方法。先来看看声速是怎么测量的,虚设一个实验,仅供参考。
  话说小伽和小略两个站在两个高高的建筑(或者山)上,手里分别拿了块表和喇叭。小伽先喊道:“喂,听见了吗?”然后掐表计时(T1)。

  小略听到后喊:“没有听见啊”,同样掐表计时(T2)。
  小伽喊:“没听到还喊?”然后计时(T3);
  .
  如此反复,反复如此,就能测量出声速,大约是1200码。
  伽利略已经估计到光的速度很快,所以他对测量声音的实验进行了改良:

  1.加大距离;
  2. 重复测量次数。
  再次演示:
  小伽开灯,然后喊:“喂,看到了吗?”然后计时。
  小略自语道:“喊什么喊,在测光速哩。”其实他早就计时了。
  .
  那时候没有人类还没有很精准的计时器,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钟还是后人根据伽利略的钟摆原理制造的。不过,我们假设小伽和小略都带上了最精准的表,这个实验依然无法进行,原因是极有可能开灯时刻(T_1)在看见灯光时刻(T_2)之后,因为光速实在太快了。当人眼看见灯光,反应到大脑,再从大脑发出掐表的指令,光已经从北京到纽约跑个来回了(假设光能弯曲且买了往返票)。毫无疑问伽利略的方法确实失败了,所以历史上也没留下他测的光速数据。

  大约又过了40年,丹麦皇家天文学家罗默通过观测木星以及木卫一,第一个有理有据地证实光是有速度的。
  话说木星有11颗卫星,其中4个较亮的已经被伽利略看到了,当时人类已经基本掌握离木星最近的一个卫星(木卫一)绕木星公转周期(大约42小时),即每隔42小时左右,就会发生一次木星食,假设两次木星食的间隔T。当地球沿着公转轨道向木星运动时T要短一些;而当地球背离木星运动时,T要长一些。这说明,光是有速度的,否则T是一个不变的量。
  当地球处于A点时,T最小;当地球处于B点时,T值最大。在A点和B点分别测量T的值�6�2T,�6�2T光通过AB两地所用的时间,而AB的距离正好是地球公转轨道的直径,即日地的距离的2倍,当时卡西尼已经基本完成了日地距离的测量。罗默的工作可以说是对哥白尼日心说最初的证明,只是卡西尼并不相信它,实际上卡西里对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天文上的理论都不感冒,他坚信的是地心说。

  1676年,罗默根据周密的计算测量(必须考虑木星的公转周期等其他因素,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1年,影响较小),得出�6�2T约为22分钟,光速约为21万公里/秒,是目前光速值的0.7倍左右。由于当时对行星的椭圆轨道认识不足,得出的结果不精确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罗默为人类认识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