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茶一盏,足以慰风尘——记我的茶味日常!》
第16节

作者: 花月未满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10 16:30:07
  继续扒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一书中有言:“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其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能针对性的治疗某一病症,而茶是可以治各种病症的药”。
  这是将茶置于养生的最高境界了。的确如此,喝茶,是一种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日期:2017-09-10 16:45:34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叶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很早以前,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日期:2017-09-10 16:57:55
  贡品,是专制社会的产物,自唐以来,每朝每代的统治阶级都会以茶作为贡品。贡茶最早起源于周朝。周武王伐纣时,南方各部族首领把当地所产的土特产茶叶献给周武王作为对周武王的尊重和表示对伐纣的支持。周武王以茶代酒就是用的贡茶。

  后来由于贡茶需要量日益增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唐开始又在重要茶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茶园,专门加工各种贡茶。
  日期:2017-09-10 17:19:31
  唐代的贡茶院如湖州长兴和常州义兴交界的顾渚山,雅州的蒙顶山。后来到了宋代南移到福建的建州,形成有名的“北苑”贡茶。到了元代,又曾一度重武夷…从现今的茶区分布来看,大多数的著名茶区都是曾经的贡茶区。这些名茶产区的形成,都是在古代茶叶政治的推动下才发展起来的。
  日期:2017-09-11 11:16:58
  此外,在交通闭塞的古代,马是重要的军备。良马多产于塞外,而茶则是江南名产,统治阶级为了获取足够的马匹,想到了以茶换马的办法,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交易”
  。虽说“茶马交易”的初衷只是为了维持边境的稳定及战争的需要,但从茶文化的角度讲,它大大促进了茶叶的传播和发展。
  日期:2017-09-11 11:30:18

  各朝代茶叶的色香味形之要求都不尽相同。
  唐代贡茶,以蒸青团饼为主,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唐朝皇室为求显赫,不时督促早进贡茶。贞元五年(789年),朝廷限令贡茶必须清明前到京,顾渚贡茶因此被称为“急程茶”。时至今日,大多数茶依然以早为贵,由此可见唐代贡茶制度对茶叶好坏的评价标准影响之深远。
  日期:2017-09-11 11:54:37
  唐代的吃茶方式是“煮茶法”,即将茶叶放入壶中煮来喝。
  茶叶从野生到逐步驯化,进而大面积种植的过程,也是茶叶从“药用—食用—饮用”的漫长发展历程。起初,茶叶稀少,为了充分利用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和药理成分,人们会通过吃茶叶的方式来摄入到人体。到了唐代,吃茶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为“煮茶”。
  这也不难理解茶叶为何从一开始就能成为贡品,因为在起先的时候,茶叶是极其稀有又珍贵的。

  日期:2017-09-11 12:09:30
  宋代贡茶,比唐犹甚,不但求早求量,更重品质,且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宋代皇帝嗜茶,堪称历代帝王之首。宋徽宗赵佶爱茶成癖,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皇帝嗜茶,佞臣投其所好,挖空心思献上巧立名目的贡茶。如《宋史食货志》中载,光片茶一类,就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共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宋真宗时的福建转运使丁谓、宋仁宗时的福建转运使蔡襄,分别创制了大、小龙团茶,献给皇帝,博得赏识。

  日期:2017-09-11 12:30:18
  苏东坡在《荔枝叹》中讽刺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芽茶,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依皇意又创制了密云龙,比小龙团更佳,以双袋盛之,谓之双角龙团;至宋徽宗大观(1107—1110年)初,皇帝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力推白茶为第一佳品,遂又创出了三种细芽(衔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并制成两种贡茶模型…在北宋160多年间,所创贡茶名目,达四五十之多。

  日期:2017-09-11 17:22:42
  宋代的吃茶方式与唐朝不同,兴“点茶法”,类似于现今日本抹茶的饮用方式。
  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在放茶叶末的碗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日期:2017-09-11 17:37:25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喜欢斗茶。所谓斗茶,即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