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45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1-11 21:28:23
  有人可能会追问,那太史公的《史记》为什么会搞错呢?众所周知,周代的历史纪年,包括中国的历史纪年,我们以前只能上述到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再往前,商周每个王在位多少年,包括文王死后到底过几年才武王伐纣,资料一直欠缺,说法有很多种,在太史公司马迁那个时代就搞不清楚了。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看过原版《泰誓》的序言,写着“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而且很可能司马迁看过的汉代另一种版本的《泰誓》,正文开头也和晋代传下来的伪《泰誓》一样,写着“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伪《泰誓》虽伪,但应该也是在辑录古《泰誓》零散词句的基础上编的)。汉代《泰誓》的序言和正文,出现了两个年份(序言是“十有一年”、正文是“十有三年”),估计太史公头一下子都大了。这哪个对哪个错呢?可能太史公对两个材料都相信,所以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就想出来一个弥合的招儿—算两个都对!前一次是渡孟津后只阅兵的,没打;后一次过两年又渡孟津,才是真打!

  “孟津观兵”的说法也许就是这样被太史公“发明”出来的。太史公虽然是良史,但是百密一疏,也情有可原。但是我们今人在分析当时情势并考证前秦古籍后,理应放弃太史公的“孟津观兵”的说法,而不应迷信《史记》。
  日期:2017-11-11 21:48:26
  26,还原“武王伐纣”的历程
  上一节我们经过分析判断,认定所谓“孟津观兵”之事是不存在的。那么真实的武王伐纣的历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试着来还原一下。
  前面说到过,文王受命九年去世,之后武王继位,并迁都于镐京,继续任用文王遗留下的贤臣。据《逸周书》等古籍描写,此时的武王,谦恭谨慎,经常召集周公旦等大臣探讨、商议政事,并为如何伐商殚精竭虑。那么周人君臣到底商量出来什么办法呢?《逸周书丰保解》讲到,周人的具体对内措施有选贤举能、规范法度、奖励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提升武备等等。
  上面的这些举措,当然大都是很“正能量”的方面。但是如果您以为周人的方法就只有这些,那就错了。毕竟周人相对商人是“少数民族”,周国相对商朝是初崛起的小邦。尽管文王时期周国灭掉或征服很多诸侯国,但是毕竟根基尚浅,对这些新征服地区的控制肯定还不牢固;至于西南那些盟国,关键时刻他们能不能靠得住,周人心里自然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尤其是,虽然周人几十年来开拓扩张,面对众多诸侯胜多败少,但是与称霸中原数百年的商朝之间的几次直接正面冲突、较量中,周人却都是以失败、吃亏告终(季历被商朝囚杀、文王即位初期兴兵报仇大败、文王后期又被纣王囚禁达七年)。这对周人来说,难免有不小的心理阴影。因此武王君臣对于商朝这已趋衰落的庞然大物,内心实际还是颇有些忌惮的。他们认为靠这些常规的“励精图治”的方法,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使周人的国力、军力一下子超越商人。和平、常规的竞争方式竞争不过,武王君臣就开始动“歪脑筋”了。于是武王、周公旦等人又想出另一面的策略:我一边努力发展我自己,一边千方百计扰乱你的发展,给你使绊子、下套子,努力让你商朝发展不起来、乃至倒退!我发展,你倒退,咱们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就能迅速缩小了吗?

  《逸周书丰保解》中列出的周人具体“捣蛋”手段有:给纣王和其宠臣送美女娈童、奇珍异宝,让你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派能工巧匠为纣王和贵族修建宫室、制造奇巧之物,来消耗商朝的国力;制造流言蜚语让商朝内人心惶惶;陷害商朝的贤臣而帮助支持商朝的奸佞升官;挑动商朝和其他诸侯的战争;挑拨离间商人君臣关系…当然,“清华简”《耆夜》还提到“武王伐黎”,这应该也是武王学习文王,借替纣王平叛为掩护,征讨不服周人的国家,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商朝的力量。(不过武王封毕公高的儿子为黎国国君以代替子姓的黎国原国君一事,想来应该是武王灭商之后的事情,因为如果武王伐纣前公开把黎国国君换为自己人,肯定会引起商朝的严重关注。)

  日期:2017-11-11 21:49:41
  有人可能会怀疑,说这《逸周书丰保解》中记载的那些东西能靠谱吗?周武王和周公旦,自古以来都是明君、圣人的形象,咋能使这些下三滥的手段呢?其实,《逸周书丰保解》中的记载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其他史书也记载过类似的周人“厚黑”行动。比如前面提过,《史记》中就有周文王的臣下从各国搜集宝物贿赂纣王和其宠臣费仲以求释放文王的桥段;而《韩非子》一书中也有周人用玉版结好纣王驾前大佞臣费仲的故事。后来我们还会讲到《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一件事,说的是周人如何分化纣王君臣、如何在商人贵族中招降纳叛的,不过具体内容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总之,历史上的武王和周公旦,其实并不像后世儒家宣传的那样,是老实仁义的“儒家圣人”,更不是春秋时代愚蠢的宋襄公。他们为了胜利,在对待敌人时,可谓是不择手段,什么“阴招”都使,显然精通我们现在常说的“厚黑学”。不过,虽然《逸周书》上讲周人对商人实施“阴谋诡计”的这几篇只提到武王和周公旦,但是这些“阴谋诡计”应该不是全出自他们哥俩之手。我们前面讲吕尚的时候提到过,《史记》曾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时期是如此,武王时期姜太公应该也不会闲着,上面《逸周书丰保解》等书列举的各种损商“阴招”,想必也有很多是出自吕尚之手。

  当然,周人耍些“阴招”,后来失败了的商人也没资格“鄙夷”他们。因为据史书记载,当年商汤为了灭夏,就曾派大臣伊尹到夏朝那边做间谍,并结交失宠于夏桀的妃子妺喜,来分化瓦解夏朝内部力量…周人只不过是有样学样罢了。其实不但商周,历朝历代群雄逐鹿打天下,没有哪一方屁股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手腕、手段都没有,一点阴谋诡计都不使的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生存都不大可能,更别说取胜了。

  日期:2017-11-11 22:10:07
  在武王紧锣密鼓地发展自身力量、扰乱商朝的同时,他还有一件事抓得很紧,那就是“保密”—尽量掩饰自己的伐商战略战术意图,以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祖父被杀之仇,父亲被囚之辱,周国称雄于天下的梦想,都压在武王的肩头,压在那“终极一击”上,武王自然是“压力山大”。他甚至会在睡觉时,因梦到伐商机密泄露而惊醒。
  但是,有些东西是难以长期隐蔽的。周人在文王末期,虽是拿着纣王的“令箭”、打着替纣王“讨伐叛国”的旗号东征西讨,但纣王不是傻子,他理应早就看出周人的威胁。只不过是因为内有贵族争斗,外有诸侯叛乱尤其是东夷的掣肘,他才隐忍不发。他是准备让周人和“叛商九国”火并,自己坐收渔人之利;退一步哪怕是收不了渔人之利,至少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也是好的。等到内部清除异己成功,后方东夷稍微安定,纣王就可以集中力量与周人算总账了。武王继位后不久,纣王杀其叔父比干,囚其同宗箕子,其兄微子逃亡,太师疵和少师强两个人抱着他们的乐器、太史向挚带着典籍投奔了周国。史书都说这标志“纣王愈加昏乱暴虐”,但是从纣王角度来讲,他应该认为这是自己加强王权的重大胜利。因此,虽然此时征讨东夷、坐镇当地的商军兵力尚未回调,但纣王已经开始将对付周人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了。

  据《逸周书丰谋解》记载,武王继位第三年(这个年数有误,南宋《史略》作“二年”,该年应为受命十年),有潜伏在商朝的周国间谍回报武王说,商人已经有伐周的阴谋了。武王闻报,不敢怠慢,立即召四弟周公旦前来议事。
  武王对周公旦说:“这商纣王已经成为罪孽,他们现在天天盼望着伐周以建功。谍报人员的消息大多很靠谱,我们该怎么办呢?”
  而周公旦的回答简单干脆:“伐商的时机到了!”
  确实,周人再等待,一旦等到纣王对内集权成功,对外调回驻扎在东夷的商军,伐商取胜就很难有希望了!无论成败,只有在此一搏了!
  日期:2017-11-11 22:12:5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