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唯物史观》
第21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就好像电子芯片,就算我们想仿制人家的,也得社会基本配套工程达到相应的高度啊,否则,一些最基本的工艺问题,就会把我们全部难住,再深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日期:2018-05-05 19:20:52
  更主要的是,发明电灯,还需要一个最基本的配套工程,那就是电力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欧洲发明电灯后,以大清帝国的生产力水平,不要说无法仿制电灯了,就算从外国买来了电灯,也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你想让电灯得到应用,必须得修建各种发电供电设备。
  从这层意义上,我们想发明电灯,甚至是仿制电灯,也需要有一个基础的配套工程存在。
  第一、我们必须得有成熟的玻璃、金属工艺生产技术,否则,我们连生产电灯的基础材料也无法做出来。
  第二、我们必须得修建电厂,铺设电网。否则电灯发明了,又有什么用呢?而修建电厂、铺设电网,岂是大清帝国当时可能做到的事?事实上,这种事比发明电灯更困难更复杂。
  当一个社会整体科技水平达到相应高度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以大清帝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我估计随便拿出一个问题,都能难死它。
  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要说让某个天才去发明了,就是让众多天才去仿制,他们也仿制不出来;甚至是从外国买来现成的机器、设备,并有众多外国技师协助,我们应用多年后,能不能真正仿制出这些东西,也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日期:2018-05-05 19:21:40
  我如同记流水账一般、反反复表达着同样的一种观点,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生产力水平是不断量化积累发展的,并不是某个天才灵光一闪的结果。
  任何一个天才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历史、时代的基础之上。
  当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积累到相应的高度时,没有张三,也会有李四完成这个质变的飞跃。
  反过来说,在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积累到相应的高度时,任你再是天才,也不可能实现这种质的飞跃。因为一个简单的飞跃,通常都是建立在广阔坚实的基础之上。

  比如,瓦特、爱迪生的成就,是建立在当时欧洲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如果让这两个人生于当时的大清帝国,肯定是没有机会的;就算皇帝说,你们能发明这两样东西,我一个人赏你们一百个美女、十万两白银、再给你们一个三品的官,他们也是没有机会的。
  许多在当时欧洲看来,就是小菜一碟的事,在当时的大清帝国看来,肯定是难于上青天的事。这就好像,在金属工具普遍应用的时代,我们想加工出制作车轮的木材,那实在太简单了,问题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这种本事本身就难的如同上青天一样。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天才人物对历史的价值;就如我在写政治史时,一再强调群众史观,也无意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的价值。
  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史、科技发展史时,如果只把目光盯在几个伟大人物身上,那我们看到的历史,无非是一个个故事段子罢了。
  日期:2018-05-05 19:22:22
  这两节的内容,我都是在极力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量变积累出来的;看似偶然出现的质变,其实都是不断量变积累出来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个漫评唯物史观的长篇中,我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并不在这里。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证明上述论点,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既然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是无数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就是必然的。
  这种结论,其实是最基础的历史常识;按理说,它不需要我反复论证,更不需要我反复强调的。
  问题是,太多人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各种故事段子里得来的,所以在他们的脑海中,总有一种奇怪的认识,那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毫无轨迹可言的,一切就是看伟大人物思想道德才能了。
  总而言之,某个只手托天的英雄人物出现了,它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只手托天的英雄人物,历史就会彻底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再总而言之,某个天才人物灵光一闪,于是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天才人的灵光一闪、刻苦研究,历史就会彻底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如果大家对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就停留在这种阶段,不论他会背多少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到底说了些什么。
  日期:2018-05-05 19:23:57
  在说到历史的发展时,人们常常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有的地区发展快?有的地区发展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许多人难免会把它的原因归于人们的思想意识,甚至是英雄人物、天才人物的思想意识上。

  总而言之,这里出现了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制度、伟大的发明,所以这里发展快了。
  问题是,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一直遥遥领先于江南、东南;但是在后来呢,却是被江南、东南一再赶超,原因是什么呢?按理说,他们普遍时期都是处于同一个政权的统治下,拥有共同的制度、思想文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
  其实呢,一地发展的快慢,更主要的是原因是自然条件、地缘。
  我这样说,有人难免会说,如果一地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地缘,那为什么有的地方开始发展快,后来就会发展慢了呢?为什么有的地地方开始发展慢,后来就会发展快了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地缘发生了变化?
  是的、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缘价值,总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惊人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上海的自然条件、地缘,在历史上发生过变化吗?
  抛开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它自然没有发生过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处于人类社会的角度,它显然是发生了变化,而且是翻开覆地的变化。
  在人类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时,铁器没有普及时。上海的自然条件、地缘价值,远不能与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相比,甚至而言,实在差得不可同日而语。
  问题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非常高时,我是说大洋贸易成为普遍时。上海的自然条件、地缘价值之好,不要说中国了,就是整个世界,也是能排在前面的。

  类似的地区实在太多了。
  总的来说,同样的地区,同样的自然条件,同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它的价值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时,上海地区的行政长官再牛,上海的技术人才再牛,上海人民再牛,上海也不可能与洛阳、西安相提并论;如果在当时有人敢拿上海与西安、洛阳相比,实在如同有人拿夜郎,与大汉帝国相比。
  但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时,上海就是可以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迅速成长国际大都市;此时从前极尽辉煌的长安、洛阳再与上海相比,似乎也差着一大截。
  希望大家关注下一节  不同的生产力阶段 同一地区的价值是不同的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