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颠覆我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知》
第32节

作者: 遇瑾_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在晚年写就的自传体著作《忏悔录》中,他将自己一生所做的不道德、甚至丑恶的行为,无论大小,全都详加记述,展示在公众面前。这种不顾社会形象、完全正视本我的行为,迄今都十分罕见。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这确实是一种自我伤害。
  但我并不明白叶秋薇举这个例子的目的。
  她看出了我的疑惑:“陈曦平日里的沉着冷静,都只是社会身份赋予她的自我性格。想要抓住她的致命弱点,就必须了解她真正的内心。她情感压抑,同时又被责任感牢牢束缚,一定会通过伤害自己来宣泄本我—对她而言,精神自我伤害的最合理方式,就是在书中展示真正的自己。”
  “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只是你的感受和推测。

  日期:2018-01-21 08:44:10
  ”
  “所以,我先看了《隐痛》的前言。”她说,“陈曦在前言里说,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公开一些重大新闻的调查过程,当时定下的书名,就是《一线新闻调查》。应约完稿后,编辑们一致认为,最好能通过一个鲜明的主题将每段故事串联起来。陈曦考虑了将近一周,有一天,她无意中翻出了自己儿时就医时的照片,由此才想到了用‘遗传病’这个主题。她患有某种遗传病,这种病虽然不会轻易导致生命危险,却会带来其他方面的不适。这种不适,如同隐隐约约的痛,困扰着她的整个成长过程,直至成年才逐渐改善。正是因为这种毕生难忘的感受,她最终决定将书名取为《隐痛》,并在前面加入了自己成长经历的部分。”

  “你对《隐痛》确实研究很深。”我说,“可是,这部分前言说明了什么呢?”
  “还不够明显么?”她微微叹息,对我略显失望,“人们做任何事,产生任何想法,都有着长时间的潜意识基础,绝不会是临时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陈曦说自己无意中翻出了儿时就医的照片,你以为真的就是无意么?”
  我有点明白了:“你是说,陈曦在潜意识里,早就有过在书中添加成长经历的想法—关于这一点,她自己甚至都没有察觉。翻出儿时的就医照片,正是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发生的,并非偶然。”
  叶秋薇点点头:“张老师,心理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性本能—”我一边思索一边回答,“也就是本我的展现与宣泄。你是说,陈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潜意识心理—”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正是因为释放本我的需要…”
  “很好。”她看着我,像个老师看着大幅进步的学生,“为什么释放本我的需要,会促使她产生想要记录成长经历的潜意识呢?”
  “因为—因为真正的她,更多地存在于她的成长过程中。”说到这儿,我心中突然出现了一股没来由的恐惧,“写成长回忆,就是她展示和释放本我的方式!”说完这些,我总算明白,叶秋薇为什么要提到卢梭的《忏悔录》了。
  “没错。”叶秋薇眼中隐藏着剧烈的电光,“我当时就有种直觉,她的致命弱点,可能正是她想要表达的‘隐痛’。”
  我心中的恐惧愈加强烈了。
  。

  日期:2018-01-21 08:48:10
  我把笔记本往后翻了一页,写下“隐痛”二字,随后问道:“你从书中发现了什么?”
  她说,“读完前言我意识到,杀死陈曦的方法可能就在书中。随后,我用两个小时通读了一遍,对陈曦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她是1980年5月20号出生的,八岁时父母离异,原因是母亲有了外遇,对象是一名外地商人。陈曦说,自己当时很希望跟母亲一起生活,但母亲却放弃了她,跟随商人离开了本地。”
  当时,距陈曦离世已有三年,叶秋薇却依然记得《隐痛》的每一个细节。
  “之后,陈曦跟随父亲陈旗帜一起生活。”她接着说,“陈旗帜原本是一家国有工厂的职工,九十年代初,工厂私有化,他下了岗,父女俩的日子一度很艰难。92年,陈旗帜跟几个朋友做了半年的农副产品投机生意,赚了一笔钱。不过陈曦说,父亲是个本分老实的人,有了资本后,没有继续冒险,而是开了一家粮油店。粮油店的生意虽然稳定,但辛苦又栓人,陈曦回忆,从那时起,父亲就很少跟她有知心交流了。”

  “她的压抑正是由此而来的吧。”我说,“有些人因为理性而压抑,有些人则因为压抑而理性,她属于后者。”
  “没错。”叶秋薇继续讲述,“陈曦就在书中提到,她能理解父亲的劳累,以及随之而来的淡漠。她从小就非常同情父亲,对父亲还怀有一种深深的愧疚,认为父亲的劳累都是为了她,母亲的离开也是她的存在导致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