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28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久,晋国受灾,晋惠公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往晋国运粮,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都城,运粮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受灾发生饥荒,向晋国求购粮食,却被晋惠公拒绝,并且乘机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过饥荒后,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晋国。两国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
  说起来秦晋还是亲戚,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夫人说情,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尽管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放晋惠公是有很多条件的,相当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晋惠公回国当年,将晋国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质。第七年,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6)东进受阻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不久穆公卒,太子罃立,是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欲与楚形成对晋国的夹攻之势。时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亦为造父之后)把持晋政,晋国霸权几欲崩溃,楚庄王遂北上争雄于晋,然秦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

  前604年,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转而攻晋,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秦军于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死。其子石立,是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晋悼公立,诸卿和睦,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终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日期:2017-12-29 19:02:27
  (7)遭伐偏安

  在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诗句就出自《诗经秦风》中的秦军军歌《无衣》,《无衣》描绘了秦军救楚时的场景。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攻灭智伯,智氏覆亡。赵襄子执政,三家架空晋君,号称“三晋”。前425年,赵无恤卒,魏斯继之为执政。前413年,魏斯率领三晋联军向诸侯发难,三晋势力急剧膨胀。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拜吴起为将,侵吞秦之西河,窥视关中。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

  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此战大败亏输,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
  幸运的是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秦国的压力大减,前385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献公立,仿魏制而用于秦,军力复振,开始大败魏国,秦国局势得以稳定。
  (8)商鞅变法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当时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
  前350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屡败魏军。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9)惠文称王
  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秦军继续屡败魏军,再破三晋伐秦联军,又联韩魏攻打齐楚,大败义渠国,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10)四雄并立

  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之端倪。
  魏国经魏惠王时代的消耗,国力匮乏,在秦、赵、楚、齐等大国的夹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晋当中赵肃侯已经取代魏国成为了三晋的领军人。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一生征战,使赵国雄踞北方。
  齐国与秦国不接壤,得以独立发展,在对抗强魏的过程中与秦国是牢靠的战略伙伴,田氏代齐后,经齐威王、齐宣王、以及齐愍王前期三代君主80年开发,齐国富甲一方,与秦成东西并立之势。 楚国的吴起变法曾经令楚国强盛一时,楚悼王死后,新法基本被废,由于楚国本就雄厚的国底,再经历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国于前333年,大败越王无疆,并吴越之地,天下震动。
  (11)昭王称霸
  前307年,秦武王气绝而亡,无子。诸弟争立,穰侯魏冉欲立惠文王妾芈八子之子公子稷,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乃拥立质燕之芈八子长子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秉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