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40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称公乃春秋通例。
  (3)西周时期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陈胡公及陈国早期几位君主政治修明,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都比较强盛,为西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十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宁立;幽公卒,其子僖公孝立;僖公卒,其子武公灵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说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陈平公七年时,周朝东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崩乐坏”,天下开始大乱,周室变成了空壳,陈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也由是进入多难之秋。

  (4)春秋早期
  春秋时期,陈蔡两国地理接近,互相通婚。春秋早期的君主陈桓公便是蔡国之女所生,他是亲蔡派,又自恃与王室通婚,有宠于天子,对郑的关系较为冷淡。其时,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
  (5)几度兴亡
  陈桓公去世后,政局不稳,亲郑的公子陈佗趁国人暴动的机会,在郑国的扶持下自立为君,他在位仅8个月就蔡人所杀。桓公的儿子跃再被郑蔡两国立为国君,为陈厉公,卒后君位由弟弟林接任。林就是陈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卒,由幼弟杵臼继位,是为宣公,陈国的局势在这时才趋于平稳。
  陈宣公时,齐国的齐桓公已经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后来,宣公杀太子御寇而改立宠姬之子款,导致国内混乱。厉公的儿子公子完与太子御寇交好,为避祸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想任其为卿,但被拒绝,于是改任为工正。
  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而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楚国,陈亲楚的倾向较为明显。
  陈灵公在位期间,和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姬通奸,后遭致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刺杀,陈国再次出现内乱。楚庄王借机伐陈,杀夏征舒,并想将陈置以为县,但被申叔时劝阻。于是迎立流亡在晋国的陈灵公的太子午,这就是陈成公。成公的即位,郑、晋两国了也都有所助力。
  陈成公三十年(公元前568年),陈国背楚盟约。楚共王便于第二年攻打陈国,后因成公去世,而回师。再于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兴兵围陈。哀公晚年宠爱宠妾所生的公子留,并将他交给弟弟司徒招照顾。后来司徒招乘哀公生病,杀太子偃师,哀公获悉后自缢身亡,司徒招便立公子留为君,陈国再次发生内乱。楚灵王借机令弟弟公子弃疾攻陈,陈君留逃往郑国。陈又亡于楚国之手,其地被置为县,穿封戌为县公。

  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推翻楚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平王初立,为笼络人心,和缓和被灵王破坏的诸侯国间的关系,便使陈复国,立故太子偃师的儿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距陈亡之时已有五年的空白,为了填补空位期,便以哀公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533年)为惠公元年。
  陈怀公元年(公元前505年),怀公正式即位。此时的吴国已经强大,在此前的一年,曾攻破楚都郢,楚几乎亡国。吴召怀公入吴,怀公有意借机灭吴,但被国人反对,只好称病未去。四年之后,吴王阖闾又召他入吴,怀公在压力之下只得赴吴,结果被扣留,最终客死吴国。其子越被国人立为湣公。

  (6)陈国灭亡
  湣公六年(公元前496年),陈和楚联合灭顿。作为报复,吴王夫差攻陈,夺三个城邑而归。湣公十三年(公元前489年)吴又攻陈,湣公求救于楚,楚昭王亲率大师救援,吴国遂罢兵而回。湣公二十三年(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被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楚惠王杀湣公,陈终于亡国。
  (7)陈的延续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陈厉公妫跃的儿子公子完年少的时候,周朝的太史拿着《周易》见厉公,厉公要他给儿子占卜,得到“《观》之《否》”。太史解释说这孩子将要代陈享有国家,但不在本国。也不是他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孙那一辈。而被他的子孙取代的那个国家,将会是一个姜姓国。然而事物不可能两全其美,要等到陈国衰亡后,他的子孙才会昌盛。
  公子完和陈宣公的太子御寇交好。宣公杀太子后,公子完逃往齐国,并受到齐桓公的赏识,任工正一职。等到齐景公时,公子完(陈敬仲)的后代陈无宇(陈桓子)以大斗出、小斗收等手段极力拉拢平民和失势的公族,使得民心所向。齐国重臣晏婴便认为陈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和先君胡公、大姬已经来到齐国,接受祭祀了。齐国将要成为陈氏的了。
  在陈无宇之孙陈恒(陈成子)之时,“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并将大量领地划为自己的封邑,使得封地面积已超过国君的地盘。而在公子完第十世孙陈和(田齐太公)之时,将齐康公流放于海上,公室只剩一座城邑。终于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列陈和为诸侯,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日期:2018-01-03 07:38:00
  卫国(周代诸侯国)
  卫国,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
  (1)康叔立国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