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父母一起守林场的日子,我妈突然疯了......》
第5节

作者: 巴山牛_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7-07 20:33:19
  缠着娘翘起小嘴儿撒娇,她笑吟吟地告诉我说,报社换了领导,经组织上重新甄别,老爸是错划的右派,已经摘去帽子平反了。
  报社上个月就给林场发来了恢复原工作的调动函,由于急切间没人接替这里的工作,暂时压了下来。
  听到又要回南浦生活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可以上学读书,而不是想到吃好耍好,算得上有长进吧?
  其实不然,爸妈都是大学毕业,原来从事的也是文案工作,我家应该算书香人家,打小耳濡目染,要超过父辈的心理在作怪罢了。
  因为明天一大早就有人来接替,当天晚上,爸妈就开始收拾行李,除了被褥和装在一只皮箱里的换洗衣服,简陋的粗木家俱和锅碗瓢盆都是公家的。
  那些元宝有些重量,老爸放了一半在皮箱的衣服底下,剩下的包在被褥里,塞进了一只竹背篼。
  十多斤凭票供应的口粮必须带走,恰好与皮箱一担子挑了。
  玉匣子原本是放在皮箱里,又担心在路上被元宝挤撞碎了,老爸想思不定,又把它塞进粮食口袋里,掂了掂更觉不妥,这几百里路程山高坡陡,不但要在扁担上晃悠,还要乘车换船,几番倒腾,不甚保险。
  玉匣子薄薄的并不大,娘看到我那瘪瘪的小书包,便用旧报纸包扎了一下,塞在我少得可怜的启蒙课本中间。
  让我斜挎着试了试,到底生怕我一个扑趴摔倒,又把我的破衣烂裤塞在书包里,左试右试弄熨贴后,总算放下心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还在吃饭,接替巡山的人就到了,不知场部的领导是怎么搞的,居然跟我家当初来这山旮旯一样,也没派个人陪着来办交接。
  看到也是南浦来的一家三口,爸妈心领神会,仿佛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趁娘与他们寒暄时,老爸仿照两年前的旧故事,摇通电话报告后,开始办理交接事宜。
  这家人看起来穿着时髦,男人相貌堂堂,孔武有力,女的宛若天仙一样,就连那应该还在上幼儿班的小女儿,也长得花骨朵似的。

  一大早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长途跋涉,父母肩挑背扛,她只能自己走路,不但走得面红耳赤,浑身汗淋淋的,一双莲藕般的粉嫩腿儿,也明显的肿了起来。
  她楚楚可怜地叫了我一声"大哥哥",咧开小嘴儿想笑,却"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还扑到我怀里抓紧我的手,仰起水灵灵的泪眼眼泣不成声:
  "大哥哥就不可以留下来陪慧慧玩儿吗?"
  日期:2018-07-08 07:59:28
  这话忒煞风景,不合时宜,但童言无忌呀!两位母亲也被小女孩慧慧说得伤心流泪,爸妈与这一家子似曾相识,办完交接后,并不急于起程,而是坐在一起摆龙门阵聊天,相互问一些小娃儿不感兴趣的事儿。
  娘叫我牵着慧慧妹妹的手去摘野草莓,就便领个路,让她以后有寻馋嘴儿的地方。
  也许是慧慧那声"大哥哥"起了作用吧?寻了近二十颗熟透了的果子,我一颗没吃,全放进她的小荷包里。即便她踮起脚儿硬往我嘴里喂,我也是摇着头不肯吃,悄悄地吞着口水,还一本正经地把这块宝地移交给她,教她如何采摘。

  后来,我才从娘的口中得知,小女孩名叫金慧慧,她老爸是地区川剧团的当家武生,娘亲姓刘,是这个剧团的头牌花旦。至于是什么原因被赶出剧团,被下放到这边远的深山林场来,娘从来都不说给我听,问急了还发狠。
  这家人干巡山护林,应该比我家好点儿,因为慧慧老爸可以单独去巡山,她娘亲在家守电话做家务,母女俩在一起,比我孤零零一个人守家幸福多了。
  那个年代不比现在,工作都是听组织安排,不服从分配,你就没有饭碗捧了,奈何?
  ____________
  日期:2018-07-08 08:45:59
  星移斗转, 俱往矣。
  到了大革命如火如荼的1968年秋,大学暂停招生,我高中毕业后,因为是独子,按政策可以留在南浦城里分配进工厂当工人,所谓的"革命群众"却杜撰出一个"揭帽右派子女"的幌子,到处张贴大字报,把我划在了"可以改造好的子女"之列,面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统一分配。
  为了不让爸妈被人戴上高帽子挨整,我咬着牙写了申请,自愿到巴阳县青龙镇西村插队落户(当年叫青龙人民公社西村生产大队,为了方便阅读,还是统一按现在的名称好记些)。

  西村在青龙山深处,远离场镇,是金氏家族聚集的村落,翻过一大片原始森林覆盖的九龙山,就是我童年记忆犹新的梆梆梁林场。
  我申请来这里插队落户,怀旧情结毋庸讳言,主要还是因为愿意到大巴山腹地来的知青少之又少,微乎其微,政府有锻炼两年选调回城工作、或由村民推荐上大学的承诺,少了竞争者,可以避免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
  西村荒芜,不但民风淳朴,而且民风彪悍,盖因这里的山民世代靠农耕与狩猎讨生活。因为没有水田,不知大米的滋味,吃的是红苕、洋芋、包谷三大坨,却常有腌腊野味佐餐,小日子过得快快活活。
  这里有一条村街,那些古朴端庄的老房子,一眼望去全是粉墙黛瓦,防火的女儿墙头,少不了嵌有古色古香的琉璃禽兽,奈何我这个城里娃儿一个也不认得,只晓得养眼好看。
  日期:2018-07-08 13:27:12
  这一路走来,全是破旧不堪的村落,就连深山大镇青龙场也多是污渍满壁的捆绑木板茅草屋,鹤立鸡群的西村让我十分好奇,免不得要打听一番。
  可不论问谁,都是闪烁其词,只说这条村街是清朝同光中兴年间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其他一概不言。
  尽管如此,山民们并不与我生分,视我这个知青是远来的贵客,家家户户排起列子轮流坐庄,无一例外,都是客堂中间的地火炉上架一只大鼎锅,炖上满满一大锅野味烩山菇,不把我胀成怀胎大肚似的,不准出门。
  这日子过得神仙一样,唯一不舒服的是每次都要灌酒,而且一视同仁,是个儿娃子都要雄起,谁也不许踩假水。
  我不惧酒,却厌烦这种世代沿习的饮酒方式_____
  一只粗陶大海碗,倾上红苕或包谷酿制的老白干,围坐在地火炉边的男人们,大块吃肉的同时,传递着大碗喝酒。貌似痛饮的当口,左右并肩的汉子都拿眼盯着你,别人喝了一大口,你咂一小口是要罚三大口的。
  传不到一轮,碗底少不了留下一层食物的残渣,这种喝酒方式虽然恶心,却透着亲切,说明没拿你当外人。
  我在好多家轮到过清碗,只得像别人一样,假装豪爽一口干,连同那些残渣一起灌进嘴里,腹中翻江倒海一样作呕,皱起眉头咧着嘴,"嘘、嘘"地哈着酒气,难受得不行。
  日期:2018-07-08 14:56:00
  好在待客之餐,女人只能在一边的灶头前站着吃,每到这个时候,她们总会笑呵呵地舀一勺酸辣汤到你的饭碗里,给你醒酒养胃。
  这种酒席不醉不休,清了酒碗还会再满上,是个汉子谁也不愿认熊,酒量大小不是个事儿,你真不能喝了可以下席,大可站在灶头前与女人们海吃,没人嘲笑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