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恩怨两千年》
第36节

作者: 春晓夏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就是这么一个仰慕汉文化的天皇,却在他的整个执政生涯里,都未向大唐派出过一批遣唐使,确实令人费解。相反,这一时期,日本倒是与新罗交往密切。

  天武天皇在位期间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内政改革,完善日本的律令制,
  他剥夺了旧贵族占有私田、私民的特权,又修改了官僚的冠位制度,制定成文法即《净御原律令》。天武天皇去世之后日本的律令制仍在进一步完善。
  日期:2019-01-26 15:47:56
  公元700年,由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参与编纂的《大宝律令》完成,并在701年,也就是日本大宝元年正式颁布。这部法典有律六卷,令十一卷,其内容大部分是仿照大唐的律法而制定的,此后数年日本朝廷又颁布了《养老律令》,日本在短时期内确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律令制体系,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后,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就绵延不绝,特别是大规模遣唐使的出现便是其代表。日本在文学、音乐、建筑、艺术等皆以唐为范本,掀起了一场全方位大规模的中国化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唐化。先前的白村江之战把日本打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亲唐分子,日本民族对外学习的热情和潜能被激发起来了。
  白村江战前,日本基本上采取与大唐对立的国交政策,唐日关系相当冷淡,日本仅有4次遣使入唐的记载,然而战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和次数之多,使团规模大大增加。使团人数多在百人以上,公元669年——733年间,特别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人数甚至达到了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2、3倍之多。这一时期是中日间文化、经济交流最为密切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
  日期:2019-01-26 15:49:27
  日本遣唐使中除了使者,还有大量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人是由日本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来华后,就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阿倍仲麻吕,汉名为晁衡,此人长期留居中国,擅长汉诗。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晁衡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往甚密,并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由藤原清河率领的第11次遣唐使返回日本,结果途中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今越南)。天宝十四年,他又辗转返回长安。当时有人误传其溺死,李白伤心之余特意写下了一首悼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不过晁衡不仅没死,他的余生也是在唐朝度过的。

  1000多年前,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渡过茫茫大海对遣唐使来说是件即辛苦而且又危险的差事。然而亲唐政策,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据史料统计,有唐一代日本正式遣使入华的次数是12次,这些遣唐使回国后,迅速将所学之知识技能运用到日本的社会革新。除唐朝典章律令制度,教育制度外,历法、节令甚至连民间习俗也皆依唐制推行,全国上下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其次,日本吸收了成熟、丰富和高水准的唐文化。遣唐使每次都携回大量汉文典籍与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同时中国汉字催生了日本文字的产生,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假名文字,唐文化开始在日本落地生根。
  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日本工匠和艺人的消化改良,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例如,奈良时代遗存的东大寺,唐招提寺,正仓院宝库就充分吸收了唐式建筑的精华。宫殿建筑中,经过日本奈良时代的消化吸收,7世纪末期持统天皇建藤原宫和8世纪初期元明天皇筑平成京城和宫殿大多采用了唐制十二门十二堂和内里各殿的整然配置,以及朱柱、白壁、瓦葺的宫殿模式。皇室贵族的宅邸建筑也发生变化,趋于豪华。公元724年圣武天皇即位,当时的太政官奏请“板屋草舍乃中古遗制,难造易破,空费民财”,乃敕许庶民住宅也造瓦屋,而初时能建瓦屋者仅少数富户,可见是受唐风习染形成的。

  日期:2019-01-26 15:49:31
  奈良时代,遣唐使引进大量唐乐舞,还包括许多唐乐器和乐书。如《乐书要录》、《写律管声十二条》等。公元723年,根据《大宝律令》,日本宫廷设雅乐寮,下设和乐、唐乐、三韩乐和伎乐四部,统辖雅曲杂乐。粗略估计,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唐乐有1000多部,而且唐乐迅速由宫廷向民间流传开来,日本人婚丧礼仪演奏唐乐,重大节庆用唐乐,佛寺神社也奏唐乐。从唐朝宫廷输入日本的音乐种类非常庞杂,汇集了唐帝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类型,但主要还是宫廷燕乐,日本人一股脑就全部吸收了进来,统归为“雅乐”。 公元723年,根据《大宝律令》,日本宫廷设雅乐寮,下设和乐、唐乐、三韩乐和伎乐四部,统辖雅曲杂乐。8世纪后半期,以吸收唐乐为主,融合朝鲜半岛、南亚印度音乐,形成“雅乐正舞”的日本宫廷雅乐就此诞生,至今从管声乐律上日本雅乐仍保留了大量唐代乐舞文化遗存。隋唐乐舞推进了日本本土和风乐舞艺能的发展,为下一个时代日本艺能的风化奠定初步基础。

  总之,日本全方位的“唐化”不光使日本迅速摆脱落后的社会面貌,实现封建化,而且由于吸收中国发展的三千多年的文明成果,日本文化的水准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提升,取得了质的飞跃。
  日期:2019-01-26 17:13:24

  ①《兰陵王入阵曲》可以是唐代传入日本并且保留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宫廷乐舞,流传至今的这套乐舞仍保留了唐代音乐的基本原貌,从乐调上它融合了中国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包括鲜卑、突厥和沙陀调式,所以称沙陀调,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调,它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尤其是唐朝音乐的活化石。这套舞乐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啼》等)此舞属宫廷燕乐东传日本,倭人将其列属雅乐舞蹈,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还存有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