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8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甲在桐宫反思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反善),于是伊尹就迎回了太甲,还政于他,最后太甲励精图治,修养道德,诸侯皆服。
  这种完美的蜕变和圆满的结局,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无法想象能出现在现实中,可占有绝对优势的史记派都认可这种观点,不,这个小说情节。
  而竹书派认为,太甲本应继承王位,是权臣伊尹有了不臣之心,将太甲放逐到桐宫,然后自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潜回杀害了伊尹,夺回了王位,但念伊尹有功,罪不及家属,财产什么的都由两个儿子继承。

  日期:2019-02-14 09:28:15
  这样看来,竹书派的就更符合现实和人性了。
  先来看看史记派的善意吧!此派认为,伊尹是一片好意,希望太甲能改变,将来继续回来做君主。单凭这一点就能推翻此派的观点,因为就算伊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这种行为的风险性却犹如走钢丝。
  与其说有风险,不如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伊尹走的并不是钢丝,而是麻绳───绝无可能。不可能的原因还有很多:
  首先,放逐太甲是希望他能改恶从善,可如果他不改呢?
  其次,就算太甲改了,已摄政三年的伊尹会心甘情愿或顺利的让太甲复位吗?
  最后,太甲复位了,难道不报复吗?
  答案是:太甲改不了(三年能让人从昏庸变得贤明,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一样的人);即使改了,伊尹也不会让;即使让了,太甲也不会放过你。
  而且太甲被放逐,仅仅是太甲的问题吗!如果太甲太差劲可以再立一位(后世与伊尹齐名的霍光就是如此),而你摄政三年又是几个意思!
  也就是说作为臣子的伊尹,从放逐君王太甲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注定了结果不会圆满。
  每个环节都充满了阴谋和暴力,权力的游戏是人类世界里最危险的游戏,特别是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要么权倾天下,要么身死族灭。这个游戏被伊尹玩的并没那么熟练,毕竟有争议。
  这两派争论的具体过程就不细说了,虽然观点不同,但也有其共同点,就是太甲被逐、太甲复位和伊尹子孙得保。不同点就是,太甲是如何复位的,伊尹又是如何死的,答案是:不知道。
  但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伊尹有功,太甲并不差。至于到底怎样,吵了几千年都没个结果,所以才有派系,自然就没有所谓的真相。
  这两大派系都有很多的传说成分,主要是近两千多年来受儒家的影响太大,所以大部分人都认可史记派,但我认为按常理来讲,竹书派更胜一筹。
  不管结果如何,过程是精彩的,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可以去想象更多的可能性。
  伊尹的结局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首辅之功和首臣之名是名副其实的,这已然足够。

  都结束了,该走的都走了,除此之外,一切都没变,因为王朝才刚刚开始。
  日期:2019-02-17 01:13:35
  【迁都是个问题】
  太甲之后,沃丁继位,沃丁就是史记派里伊尹辅佐的最后一位君王,这位兄台没那么多事儿,就直接跳过吧!
  沃丁之后,商王朝在安定与动荡并存的状态下又经历了十几位统治者,但到了阳甲这里,王朝已经开始衰落,甚至进入了低谷,但不是末世,因为低谷说明还有翻身的机会。
  如果阳甲之后出现了一位像夏桀一样的君王,那就是末世了,因为有机会他也抓不住,如果要抓住机会挽救王朝,那就得像少康一样的君主。
  商王朝很幸运,这个人及时出现了,此人就是阳甲的弟弟───盘庚。
  盘庚准确的抓住了这次机会,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扬王朝的传统文化───迁都。迁都对商王朝来说就是家常便饭,甚至比我们现在搬家都频繁。
  迁都的原因主要是都城的资源有限,再加上君王想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也有可能是想换个环境换种生活吧!总之盘庚是把都城迁到了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还可以一展抱负的地方,也正是这次迁都,王朝才可以中兴,当然主要因为盘庚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都知道“盘庚迁殷”中兴了王朝,可盘庚在中兴王朝的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迁殷之前的都城在哪里?所迁之都又是不是殷?
  史记派和竹书派已经登上擂台了!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盘庚迁都,是根据文献结合了到目前为止的考古成果,而得出的结论。
  就是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然后还由武丁在此创造了盛世,直至商纣灭亡,两百多年未曾迁都,这种说法是在安阳殷墟发现之后,再结合竹书派的说法而得出的结论,可这样一来,不断全盘否定了史记派的说法,还否定了商朝最后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
  谈迁都就离不开三句话,前两句是史记派的:盘庚继位时,将都城从河北迁到了河南,来到了成汤的故居(盘庚度河南,复成汤之故居);到武丁时又离开成汤的故居亳,迁到了河北(殷复去亳。徙河北)。

  第三句是竹书派的,前面说过的,就是盘庚迁到殷直到商灭亡也未曾迁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这种观点也存疑,但史记派那两句更让人疑惑。
  这几句话中迁来迁去的一些地名都让人头晕,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商朝的迁都文化吧!
  当商超推翻夏朝之前还是部落的时候,史书记载就有过八次迁都,哪八次就不管了,就看商王朝建立之后的迁都路线吧!
  成汤立国时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地区),到了第十位统治者仲丁的时候,迁都于嚣(史记称傲),结合文献和考古初步认定是今天的郑州地区,然后河澶甲迁往相(是安阳地区,但不是殷)。

  对于这两次的迁都路线,两派观点基本一致,好的,暂停。
  先来温习一下地理知识,看看这三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商丘在东部,郑州在西部,安阳在北部。这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而整个商朝几乎所有的迁都行动也都是围绕这几个地区进行的,之后的都城邢、殷和朝歌在安阳一带,而庇和奄就在商丘一带往东。
  这三个地区就形成了三个都城群,之间的地区也可以称之为王朝的京畿之地,其中北部在黄河以北,东部和西部在黄河以南。
  两派的共同点是,王朝中后期的都城变化多在黄河南北。而不同点是,南多还是北多。
  在河澶甲迁往相以后,他的继任者祖乙又开始行动了,从这里两派就开始掐架了,竹书派认为祖乙是迁到了黄河以南的庇,然后几经辗转又迁到了奄,而到了盘庚这里,就从奄迁到了北部的殷,再未动过。
  而史记派认为,祖乙是迁到了邢(还在北部),直到盘庚才迁到黄河以南成汤的故居亳,到了武乙才去河北,也就是说祖乙至盘庚之前,都城可能有变动,但一直都在河北。而盘庚至武乙这期间一直在河南,等到武乙迁往河北之后,可能不是盘庚迁都之前的都城,但仍属于北部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